开创现代高校就业指导新局面

2009-05-25 04:25高伟庆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就业指导高校学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现状和自我创业困难的原因,提出高校就业指导应该通过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同时要求全社会参与支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关键词】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就业指导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一、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却难以令人乐观。

1、“吃螃蟹的少,旁观者多”

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调查以普查形式展开,根据各学院实际人数发放问卷2399份,实际回收1834份,有效问卷1485份,回收率76.45%,有效率80.9%。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关于就业去向选项一栏仅31人选择毕业后尝试创业,所占仅为2.1%,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处于观望的状态。

2、自主创业成功率低

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往往存在规模小、风险大、管理经验缺乏、技术能力单薄等致命缺点,很少有风险投资公司愿意投资介入,往往开办了一年不到时间就破产倒闭了。在众多的创业者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所以现在的创业大学生往往从事一些低成本,低风险、低技术含量的行业。如:零食配送、二手书店等等,得不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主创业困难的原因

1、自我综合素质欠缺

环境适应能力的缺失。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文化内涵的缺失。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

实践能力缺失。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好学力行”,这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重知轻行,片面地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而学生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2、创业环境的制约

我国在创业环境方面,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规则、创业教育、商业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管理方面则很落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缺位。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指导途径

1、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坚持意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的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

其次是能力培养,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作为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

最后就是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2、全社会参与支持,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要在真正意义上顺利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必须要有一个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李岚清曾经指出:“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必须探索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中央和地方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对实在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学校也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开展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将竞赛中选拔出来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引导学生创业,使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有一个锻炼培养与适应期,可以先去企业打几年工,然后再自主创业;也可以利用弹性学分制,暂时离开学校先自主创业。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200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中就业去向一栏分析统计,现在很多大学生仍然以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为首选,这个现象不是学生个人造成的,更多的是社会舆论、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因此,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得到社会、父母、老师朋友们的鼓励与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并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而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4、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要能够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清华.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障碍与对策探微[J].教育与现代化,2004(3).

[2]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

[3] 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4] 贾文华.试论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3).

[5] 林 桔.大学生创业的五大瓶颈[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6] 赵志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社科,2004(6).

【作者简介】

高伟庆,浙江财经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就业指导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