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色彩的基础教学

2009-05-25 04:25王学涛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印象派

王学涛

【摘 要】 在中等专业学校色彩的基础教学中,为了普遍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识辨能力和驾驭能力,应以强调主观色彩表现方法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回忆、推理、想像等思维活动,激发其色彩感情神经,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不断地带着创造的热情和美好的愿望去追求、去探索,帮助学生挖掘观察色彩和主观形体的能力,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 条件色彩;主观色彩;印象派

万物通过光照呈现六色,色彩的本质不过是吸收长不同的光线,它本没什么“感情”,而是大自然通过这些波长不同的光线,刺激人类的视觉神经而获取大量信息,产生了春夏秋冬,风云雨雪,酸甜辣咸这一切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影响,通过色彩的记忆这人们心灵的深处留下烙印。当人们的视觉中产生某中颜色时,便会联想到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相关感觉,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在绘画中,画家借助色彩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不仅可以反映客观的事实,而且表达其内心的感受、情绪和冲动。并以此来感染观众,使人们在欣赏中获得某种审美享受或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色彩语言至关重要,绘画色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追求色彩的真实性,再现光、物体、环境所引起的色彩变化,我们称条件色彩;有专门表现物象的固有色彩,我国传统绘画称之为“随类赋彩”;有对色彩现象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使其装饰化、理想化、形成装饰性色彩;还有抛开色彩的客观性,纯以主观情感为基础,用色彩的手段来表现内在的体验,称之为表现性色彩。

在中等专业院校的色彩基础教学中,我们所沿用的基础教学方法,特别在进行写生练习时,仍以条件色彩表现形式的方法为教学的侧重点,这种以“四固定”(对象、光线、环境、位置)为前提,强调客观因素和条件,在写生过程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学生在色彩和形式的处理上束手无措,在跟着自然走的谜惘中误入歧途,根据中专教学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生源以及年龄结构和知识现状,在授课时间及诸多条件的制约下,为了普遍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识辨能力和驾驭能力,必须强调以装饰性为主的非写实的主观色彩表现方法。引起学生的联想、回忆、推理、想像等思维活动,激发其色彩感情神经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

一、色彩课基础教学重在培养创造性思维

从事绘画基础教学色彩课的教师不难发现,基础训练不能只是某一种绘画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应该是多种形式去引导,激发学生个体感受后因材施教。而我们现在以条件色彩形式为教学重点的方法,不仅局限于单纯追求再现客观对象的精确性为目标,始终在为画得准与不准而耗费精力,磨灭了学生的鲜活感受,使整个绘画成为一种做工的过程,使每张作业成为程序化机械重复。有时学生画得不准并非是智力上的不足或是缺少天赋,在用比较“比例”的方法衡量对象,无疑是给对象打上一个无形的九宫格子。一些学生在基础训练中练就一身写实本领,无论什么客观对象都能画准,花了功夫居然画灰尘细致入微而丧失画面整体语言。久而久之绘画观念已由技巧来替代,造型艺术的含义成为再现对象的努力。正因为绘画语言的贫乏,即便把对象塑造的栩栩如生也不能使画面宽厚滋润起来,所以认识和选用合理绘画语言是创造思维的特征,创造思维常又被内在的意蕴和内在需要所驱动,也可能是被对象的某种启示所产生的意愿,然后去把握对象的本质,可见训练不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来复制这些物质对象。

绘画语言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在训练中充分理解认识他们的单纯意义和作用,然后才能根据意愿恰如其分地运用他们,而中专院校的学生只能去寻找和培养自己的绘画语言,却又因为基础训练中没有很好认识各种物质要素的特性,在以前所带来的顽固的塑造法则的限制中苦苦挣扎,其后果是在抛弃那辛辛苦苦得来的技巧模式后而获新生。在基础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非艺术本质的枝节问题,使艺术实践得以正常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作为基础教学的课题。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的积极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动机,并且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可以使整个基础训练过程协调有机。使绘画各要素的训练原则更有意义,不至与把绘画要素降为再现对象的手段,这样基础教学才能符合艺术规律。创造性思维常常依赖直和想象这样的非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活跃、多变。尤其适合想象力的滋长。想象力又普遍带有批判性,因而造就了那种突破范围的能力。开始往往是直觉给想象力提供了启示和依据,紧接着就是想象力和现存文化的冲突,引起创造性的思维,直至打破界限而创造新的认识,基础训练要防止从直觉来又还原直觉的简单摹仿对象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为理解客观自然的认识方法,基础训练的习作应该是创造意识的记录。在基础训练中为了得到符合内在意愿的艺术形式,创造思维应占据艺术实践的主导地位。感受促使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而创造思维又使感受升华,对物体有了重新认识。

二、绘画基本要素训练重在刺激直觉

明确了基础教学的内容,绘画的基本要素的训练意义就显而易了。比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的形状、外表和体块或者色彩中合乎比例的排列标,这种现象常会引起情感的起伏波动,并且很快会激起创造思维的反应。利用某些引起想象力冲动的形状、体块和色彩的特性。进行理想化的改变或重新组合,成为反映内在精神的物质的另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不在是具体的或特殊的现象,是作为普遍概念的物质形式出现,此时自然对象只是成为抽象精神的符号,所以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在基础训练中不能只表现客观对象的真实空间,还要训练凭感受去制造空间,体会空间及体积在绘画中的深远意义和实际作用。色彩是直接挑动人情绪变动的主要因素,这就是色彩在绘画中有此重要地位的原因。视网膜对色彩的反应超过人体的任何知觉部位。人类会作画,就懂得用颜色。正因为它能直接刺激知觉,原始人类使用的色彩都是有象征性,单纯的颜色就像符号一样被组合成为各种气氛,部分的不协调暗示着情绪的潜在。这种色彩的作用在文艺复兴后逐渐被表现光、影和体积的明暗调子所零星替代。直至后期印象派以后,色彩开始恢复使用了它本来应该有的特性。尽管色彩的调和作用在表现自然,增加画面的真实感中仍有着巨大意义直至现在都一样,但作为基础训练还是研究颜色的特性为主要,只有这样,才有使色彩成为多种意义的形式语言,而不至于把色彩沦为单纯的模仿意义。

三、装饰性主观色彩表现的训练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颜色,首先让学生把所有颜料(色种越多越好)都挤在调色板上,放手排选自己喜爱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师则应引导和帮助他们协调和丰富色彩关系。

2、组织和简化形体,大色块,画面的结构均衡、整体、新颖、美观,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画家的作品中,色彩成为了形象,色彩也成为了情感。猛一下看到这种将人画成一半红、一半绿,中间再来一块蓝的肖像画时,你可能会感到不可理解,你就会感到在心里有一种清晰的色彩回响,就像耳朵听到了音乐。

3、教会学生观察和寻找自然色彩的变化规律,研究自然色调中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对比调和规律,把观察到的色彩变化进行夸张、整理,进行主观的再创造。要特别注意不能跟着对象跑,做客观对象的奴隶。

4、调整阶段是完成整幅画面的关键,这时学生可以脱离对象背对物体,用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自己画面进行加工补充,甚至在用色彩、线条、肌理等处理手段中培养审美激情和创造力,强调第一次看到物体时的情绪波动及视觉感官的刺激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四、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杜绝先入为主,作业之前教师不应出示任何范画,先用两张白纸组成台面和背景,中间放数块色彩衬布做物体启发学生观察光源色、环境色和固有色的关系及不同色块、不同面积、不同位置所产生的变化规律,鼓励学生把感受到的色彩变化讲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延伸,而不至受现成范画的局限和影响。

2、经常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尤其是印象派以后现代大师作品的色彩特色和用色规律,吸收民间装饰艺术简洁明快的东方情调,并观摩和学习儿童画中用色的纯真和大胆。

总之,我们要使学生不断的带着创造的热情和美好的愿望去追求、去探索。我们应帮助学生挖掘观察色彩和主观形体的能力,也就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潜在素质和能力。

猜你喜欢
印象派
名家/[法国]毕沙罗
关于印象主义画派绘画及意义
传入、批判、正名
趣话印象派“发迹史”
拍卖
现代是西方的吗?
“印象派”名称的由来
什么叫做“现代印象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