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绕不开的两大问题

2009-05-25 09:01张安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校本素质教育课程

张安义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口号”、“理念”走向了“行动”与“现实”。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实行新课程的各地方、学校普遍颁布了《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形成了许许多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典型经验,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有许多学校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理念认识上的模糊,导致这样或那样的操作偏差和失误。同时,面对“校情”、“学情”和考试,特别是高考的现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者存在着种种困惑和疑虑,这必然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为此,必须明确认识并加以有效解决。

一、兼顾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高考质量的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但素质教育与高考质量却应该是辨证的统一的。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应该是教育的高质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高考质量应该得到不断的提高。反之,高考质量的提高,恰恰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表现为:

(1)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课程,而知识技能、正确价值观、行为规范等都需要课程这个载体来加以表现,因而课程就成了教育的“心脏”。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无权探索“教什么”(即课程权)的问题,或者说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而只是考虑“怎么教”(教学权)就行了,“教什么”由专家与官员决定,课程由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开发,学校负责忠实地实施,课程外在于学校,外在于教师、学生,而作为发生教育的真正场所,最了解学生的校长和教师、学生自身及其家长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课程决策,教育成了传授、训练,学校成了“来料加工场”,教师成了“不需要灵魂的”灵魂工程师,学生成了“几道学科工序”之后的产品,从而导致了课程与教学的脱节,教育本身便容易走向不教育甚至反教育。对此,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让学校有权作出自己的课程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这种决定所带来的课程责任。

(2)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是以学生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是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在与德育目标的融合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生成与向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种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学生在对自己喜爱的课程的学习中,领悟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了自身思想道德、学科知识等各方面的提高。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在现实情况下,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素质教育虽然实施多年,在面对高考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时却显得非常脆弱。目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学生巨大的应试压力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尤为明显。当学生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尚未处理,很难从自身发展的高度正确面对校本课程。同样,当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成绩考核的巨大心理压力时,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目前情况下也有相当难度。许多地方为了高考指标,又只能回到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上来。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兼顾素质教育与高考的解决策略。

(1)从宏观看,通过改革高考制度本身,使高考体现并服务于素质教育要求。其实,将高考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高考应该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众所周知,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高中教学工作,尽管高考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如高考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但目前还找不出一个能完全取代高考,并明显优于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毕竟是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相对比较公正的人才选拔办法。如果通过改革高考内容和高考方式,实现高考真正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总体情况,素质教育在高考面前将不再尴尬。

(2)从微观看,学校要建立和健全校本课程方案的审议制度。审议是校本课程质量保障和价值导向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也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通过审议可以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或学校课程委员会,促使他们改正问题,提高方案的质量。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权力下放的一个重要部分,权力下放需要一种相配套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审议。

校本课程方案涉及教师编制的《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合作设计的某一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案,它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整合、实施策略、评价建议、课时安排、保障要求等,对《课程纲要》的审议主要由学校课程委员会组织实行。

审议的基本原则主要涉及:与学校素质教育理念、高考成绩提升的相关性;与校本课程总体目标、总体规划的一致性;该课程方案要素的完整性以及要素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目标的陈述、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关于实施与评价的建议等要素是否规范与可行;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是否具备等。

(3)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体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与方法的原则。校本课程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要注意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功能,更要注意对这类学科的整合和强化功能,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要根据学科不同特点,提炼概括出学科思维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学习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不少学校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实际,开发出《数学学科思维方法》、《历史学科思维方法》、《学生口语交际》、《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思维方法》、《化学的思维品质》等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将语文课前演讲整合为“演讲和交流”,将现有的课外阅读训练整合为“阅读与欣赏”等校本课程,将英语的课外阅读整合为“英语诵读”,将外教所上口语课整合为“口语和交流”等校本课程,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有效提高了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

其次,激发学科兴趣的原则。校本课程具有可选择性,要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特点,按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开发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快乐体验的校本课程。例如,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数学学习中的三十六计》、《生活中的数学》、《中国四大名著人物欣赏》、《科学的故事》、《浩瀚的宇宙》、《国际关系热点透视》等校本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学好相关学科知识提供了“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准备。

再次,关注“特需生”发展的原则。这里所讲的“特需生”,是借用英国中学的一种称谓。广义上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存在着特殊情况,需要特别关照或帮助的学生。狭义上是指明显制约教学水平提高因而在学习上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大体上可分为几类:学习成绩特别突出或某竞赛学科上有潜质或特长的学生,学习中暂时退步较大的学生、以及有艺术体育特长的学生等。对这些“特需生”除了平时学习中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而且有必要以这类学生为对象,在实施校本课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提高教学,这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能解决制约学校教学成绩提升的“瓶颈”问题,因而意义重大、实际效果也很明显。

例如,不少学校开发出竞赛辅导类课程《数学奥赛教程》、《物理奥赛教程》、《化学奥赛教程》、《生物奥赛教程》、《作文大赛教程》等;也有学校将原有分散进行的,以补习基础为特点的后进生教学活动,整合为以打好基础为目标的任选课程,如语文基础、数学基础、英语基础、物理基础、历史基础、化学基础、政治基础、生物基础、地理基础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地对“特需生”进行了学法指导、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科素养和能力,极大地促进高考的成绩的提升。

二、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并完善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国家新课程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施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我国课程三级管理的范围、权限、责任,明确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其中“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负责制定课程计划和国家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审查与选用的政策,并组织审定基于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制订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指南;负责审议地方课程的开发方案;确定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监督国家课程政策的执行情况,组织全国性的水平测验;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修订课程文件。“学校课程”由学校主管,权责主要有: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过审查通过的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计划实施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自我监控;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参与校本课程管理的机制;组织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提供服务。

(2)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课程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一种赋权增能过程,学校课程权力下放了,但课程能力不具备或不提高时,权力下放是一种冒险的决策行为。然而,增能本身又是一种过程,国家既不能等校长与教师都具有课程能力之后再“赋权”,这是不现实的;反过来说,国家也不能只顾赋权之后的“危险”而不赋权,这是无为的作风。因此,要辩证地处理好赋权与增能的关系,把赋权与增能作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先赋予学校教师“非学术性课程”的权力,在地方和学校行使课程权力过程中,跟进课程能力的支持与培养,就会减少赋权之后的风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也都证明,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发展课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因此,国家只有给学校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区人士、校外专家等)开发课程的机会,并且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充分的专业支持,才能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

2.正确解决二者关系的策略。

(1)逐步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准确理解国家课程方案精神,对其实施过程作适当创新,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评价标准和方法作适当改进,以使新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从而有力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和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其次,积极探索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指导下,按照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实际,以保证、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为目标,合理调整必修、选修科目或模块的教学顺序、教学组织。再次,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大纲,依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制定出模块《课程纲要》,以此引导模块教学不断提升有效性。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选修课的研究,在充分考虑高考方案的导向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前提下,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尤其要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指导,对体育和健康、艺术课、信息技术课等可以按学生兴趣和基础自主选择修习内容。

(2)逐步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规范化、特色化。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规范化、特色化方面,应该注意把握以下要求:

首先,按照学校课程目标,启动校本课程发展计划和开发机制,以项目组建为保障,整合本校现有课程资源,确保有一批水平较高的课程供学生选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

其次,通过专家引领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赋予教师,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不但要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理念,而且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只有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其它教师的协作、与校长的交流、与学生探究等形式,通过对于自己课程开发活动实践的反思,才能累积起课程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分析学校办学宗旨、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的基础上来确立校本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的。因此,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与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课程专家等通力协作,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再次,完善课程评价,落实课程保障。在完善评价上,一方面是对课程开发实施者进行评价,要逐步健全对年级、学科、教师开发、建设课程的态度、能力进行评价的机制制度,引导、激励年级、学科、教师积极、善于开发和建设课程,并在其过程中养成主动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创新学分制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学分制管理的激励、调控作用;要创造性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多元评价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

在课程保障上,学校要积极争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教研科研部门及有关院校领导、专家对课程建设予以指导,并努力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积极拓展有效利用地方、社区课程资源的渠道;要进一步健全质量评价、监控、预警机制,积极探索新课程建设中自主完善的途径、方法,并努力提升为相应的机制制度;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其管理服务工作,加大信息化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力度,确保装备、管理、服务水平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要;此外,还要完善促进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的政策体系,健全相应的机制制度,通过优化机制、强化激励,着力提升校本研修、校本培训实效性。

猜你喜欢
校本素质教育课程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