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

2009-05-25 09:01佟波莹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诗意语文

佟波莹

回头看看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占有知识的绝对权威。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各自运转。学生学得很没劲,老师教得也累。如此的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同的负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灵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语文本身应是给予学生一种享受。

一、诗意是语文的魅力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但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在课堂上,我们却很少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每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有多少老师能够叩问自己:在这节课上,学生学得快乐吗?他们在课上享受到了些什么?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从本质上讲,每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唐诗宋词元曲,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皎皎悦目,风情万种。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泽被后人。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语文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人生,绚烂的生活;形式上,它有跳动的文字,铿锵的韵律,优美的意境。语文是“艺术的外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鉴赏常常是见仁见智,妙趣横生,意趣,理趣,情趣;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遐想。诗意课堂是语文教学培养诗意的根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课文必须付出真情,才能使文本的情和读者的情产生共鸣,迸撞火花,触及心灵,陶冶诗情,并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

有人说,人都有三个层面:生活,事业,诗意。生活,即俗务,锅碗瓢盆无奈又必需。事业,事业是人生之盐。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我们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可见事业是人生之本。第三个层面诗意,即浪漫。浪漫情结的培养应该首先在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正是因着语文的教育,我们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喜,有“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惬意,有“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情调,更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执著。

二、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1.将微笑带进课堂,使学生学并快乐着。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同别人谈话时,如果对方始终面带亲切、善意的微笑,我们就会感到全身放松,心情愉快,从而使谈话在友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不吝啬自己的微笑,那么学生回报教师的必将是积极的配合、踊跃大胆地发言,以此激活创新思维,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风浓厚,教授知识若“水到渠成”之功。

多年来,笔者越来越感受到“微笑”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修课,其作用不可小觑。首先,“微笑”会使上课刚刚开始时的“黄金期”更加光彩夺目。教师应把课前的情绪调整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即在上课前2~3分钟内充分调整自己的外在情绪和心理状态。当踏进教室的一刹那,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步伐矫健,精神饱满,笑容可掬的。学生因此受到感染,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精力高度集中,迅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必将推动这节课顺利进行。再就是上课过程中,教师面带微笑,学生胆怯紧张的心理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他们会从教师含笑的眼神中感受到信任与期待的力量,从而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学生们心情愉悦了,思维活跃了,课堂上个个表现得争先恐后、生龙活虎,学习知识当然“难者亦易矣”。当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以亲切有力的语言为本节课作结,做到“下课铃响,而笑容不失”,这会使学生们以快乐的心情期盼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

2.对待学生少一些偏心,多一些博爱。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激励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表扬越是多,可谓“锦上添花”;越是各方面表现平平甚至极差的学生,对他们越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学生在回答不上问题,出现冷场的时候,老师的耐心、鼓励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生气,也不是逼迫。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会,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读、想去寻求答案时,学生不再是惴惴不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师的引导下,答案比较容易找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老师的耐心中找到了成就感,他们怎么不喜欢这样的语文课?

三、尝试着让网络走入课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让学生生动自主的学习文化知识,于是笔者尝试着让网络走入课堂,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如何不失时机地把CAI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老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课文《卜算子咏梅》用词精炼,琅琅上口,网站的设计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的课文朗诵,高雅的京剧吟唱更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通过名著阅读,让学生积淀精神的底子

名著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学生便走到了一个个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面前,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大师对话,与书本为友,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品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子。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感熏陶。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阅读,设立班级阅读书库;还经常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多读多看,从中随时随地得到充实的精神食粮。

五、课堂教学形式要注意变化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所以教师要多多创造“新鲜”,释放语文课持久的引力。如可以采用“师生互答”问题的方式完成预习与授课;较为浅显易懂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争当“小先生”,互学互教互评;可开展演讲、辩论深入理解课文;可以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变教师来导课为学生说课;可以让音乐、美术走进课堂;可以让课本剧在讲台上演等等。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教师要将不同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诗意语文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语文课文
永恒
冬日浪漫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我的语文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