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知识与技能及能力的关系

2009-05-27 06:16邓森梅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感技能课文

邓森梅

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与之相应的语文知识来保证。因此,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语文知识支撑着技能和能力的提高

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极端。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仍然是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

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鸟的天堂》一课时,遵循着语文知识支撑着技能和能力提高的原则,教学中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自主学习,谈感悟;主动探究,悟“环保”;综合实践,练“能力”。这样一来,课程标准里面对这篇课文提出的语文知识方面的目标达到了,学生还从中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技能,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语文知识引导着语感的生成

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中,语感处于核心的地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得以实现。这种运用不是分段、概括大意或说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能动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进行语感迁移,进而形成自己的用语习惯和语言风格。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针对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佳作的特点,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物美、情感美。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品读时就读出了韵味。

三、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技能和能力的基础

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能力和技能的提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知识来构建。

1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与强调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学生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让学生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草原的美景。最后,我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描述”。有的同学说:“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在优化的语文实践场中进行语文教和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家乡的变化”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位外商想到我们家乡投资办厂,可是他对我们家乡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想找一个人为他介绍一下,如果他找到你,你会怎么向他介绍呢?这样就让学生通过模拟练习,在一种主动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语文实践向人们表明。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成为语文。因此,只有在语文实践场里。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场里,师生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聚会”或“师生共舞”,在这种“聚会”里,教师和学生在优化的语文实践场里——课堂和课外语文活动中,同是语言活动中心和实践的主体,在语用体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等过程中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主、一种合作、一种探究。

总上所述,优化语文实践,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利用场中的信息,与教师一起体验语感、语用和语境,在进行物流、信息流和能量交往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感技能课文
高级技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背课文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