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命题特点趋势及备考策略

2009-05-31 02:31孟晓东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09年47期
关键词:名篇名句常识

孟晓东

命题特点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查要求是: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具体要求是: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从近几年的命题情况来看,执行新课标的省份对于“文学常识”考查得较为具体,如福建卷设有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题,江苏卷设有名著阅读题;其他非新课标省份则考查得较为粗略,多数省份以简单的填空题为主要命题形式,或与“名句名篇”放在一起考查,或与古诗文阅读甚至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考查。

“名句名篇”基本上都是以填空题的命题形式出现,内容涉及课内外,以《考试大纲》规定的初、高中名篇中的名句为主,兼顾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名言警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目前个别省份(如江苏、安徽等)已对命题范围做了具体的规定。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是将“名句名篇”单独命题的,但也有个别省份(如江西、湖北、重庆等)将“名句名篇”与“文学常识”放在一起考查。该考点分值最少的赋5分,如四川卷、安徽卷、天津卷、全国卷Ⅰ、全国卷Ⅱ等;最多的8分,如江西卷、江苏卷等;其余的为6分或7分。

命题趋势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对考试内容不断地作局部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命题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命题思想及新课改大潮不断涌起的背景下,“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这种内容的考查,如何体现“不鼓励死记硬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将面临着极为艰难的抉择(主要是“文学常识”内容)。

“文学常识”的考查突出“重要”,如对“作家作品”的考查定位在“重要”。今后,文学常识考查的空间会继续被压缩,纯识记性质的考查会渐渐退出高考舞台。因为,在减少客观题的呼声下,文学常识虽然已经由原来的客观题(选择题)变为了现在的主观题(填空题),但这种填充题型毕竟存在着内容琐碎、信息量小等缺陷,所以,期待着文学常识的考查以真正成熟的考查形式面世,否则,其生命力是有限的。目前,执行新课标的省份对文学名著的考查,可以看成是对文学常识考查的一种有益探索。

“名句名篇”的考查,侧重于“常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这有助于培养考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考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对古诗文中常见的名句的考查,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对考生识记能力的考查,它更是对考生文化底蕴的考查。因此,高考对“名句名篇”的考查不会轻易弱化。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大部分省市从人文性的角度命题,更愿意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相结合进行考查,如此既各有指向,丰富了积累的内涵,又能水到渠成地实现作家、时代和作品的结合,也可使考生通过知人论世掌握名句名篇。当然,在具体考查时,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考查,会标注语句或语段的出处以降低难度,而对文学常识积累的要求则隐含于试题之中。另外,结合诗歌鉴赏题,考查古代诗词重要作品的作者和体裁;结合名句名篇默写题考查古代作家作品知识,这将是今后文学常识考查的主要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查势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考查形式,考生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备考策略

一、文学常识

1.积少成多。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无法全部记下来。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记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记不住是因为保持不够。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遗忘曲线,即识记后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并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该在识记后及时复习巩固。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法。考生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比如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照朝代顺序每天记一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的时间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第二轮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与此同时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时间,那么在高考前,就能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烂记于心。

2.口诀诵读。把要识记的文学、文化常识编成口诀,把容易混淆的作家作品编成“固定搭配”。如“文学常识,并不难记,中有妙诀,帮你记清。先说国内,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魏晋建安,三曹领先,汉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这样的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起来也容易得多。考生可以总结归纳,把一些内容编成口诀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穿针引线。零散的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用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就会显得系统而条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串起各个朝代的文学现象,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在记忆文学常识时,可先拉一条长线,一针一针地穿过去,哪一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检查是什么原因,把该补的补上,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能快速记忆,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二、名句名篇

1.领悟含意。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理解“心底里生出了幽幽暗恨,这时候无声胜似有声”这一具体含意,就有可能把“幽”错写成“忧”。

2.把握位置。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大多数考生会背也会写“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试题变成上面的形式后,就很难拿到分数了。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要求默写的句子在全诗中的位置及与上下文的联系,所以考生在平时的背诵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注意句子的位置。

3.注意难写字。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中,“鹜”就极易误写。考生在复习中必须对这类字多加注意,反复写,强化记忆。

4.留意同音字。读音相同、意义相近或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比较,知其音,更要知其义,以免写错。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很多考生就容易因把“作客”误写成“做客”而失分。

5.留意通假。古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如果不注意,就会按照读音写成本字,从而出现错误。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很容易把“景”误写成“影”。

6.留意词序。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稍不注意,就会囿于习惯,把“雨打风吹”写成“风吹雨打”。考生对于此类与习惯用语相似的说法要尤其注意。

7.留意细微之词。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其中的“矣”字,由于虚词的特殊位置,考生很容易漏写。因此,对于一些语气词、虚词等在平时记忆时更要留心。

8.重视题干。如题干中要求“只做两小题”,就要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子。默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文言文断句“五要”

1.要讲得通

2.要合乎情理

3.要找准标志

4.要注意修辞

5.要遵循语法

猜你喜欢
名篇名句常识
千古名篇有矛盾?
重点:名句名篇默写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回归常识
厚积薄发,辨境下笔——2015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综述及备考建议
《国外修辞学名篇选译》专栏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