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09-05-31 03:23龙伟忠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重视就业服务的基础,强化毕业生职业指导,拓宽就业服务市场,健全就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就业能力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了市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 更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还不能很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建立健全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供需渠道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上的错位,以及政策的限制和滞后,导致供需结构不相称,造成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不断突出,既存在“无业可就”现象,又出现“有业不就”现象,一些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难招到高校毕业生。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而在于没有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不健全

尽管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设立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并不能很好履行就业服务的职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还停留在收集信息、发布信息和办理各种手续等一般事务性工作层面,还有部分高校设置的工作机构同时承担招生和就业工作任务,没能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这种纯控制管理的职能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对就业市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研究、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 就业指导工作职能不强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仅仅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展开,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性介绍和一些就业政策、措施的解释,就业指导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规划,职能单一,内容片面。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少,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三) 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业务水平不高

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程序化的事务,而是一项对业务知识要求很全面的工作,要求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广泛的社会阅历,能够全身心投入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但目前高校就业工作队伍除了就业工作机构的几名专职人员外,多数由辅导员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整个队伍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普遍不高,无论是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方面,还是在职业指导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四)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就业指导讲座,普遍缺乏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的专门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有效指导。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主要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能力来开设,主讲教师大多是校内的非专业老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实用的职业课程体系,更没有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学生大多对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不感兴趣,认为内容旧、信息少,与实际情况脱离,不能引起毕业生的重视。加之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信息不畅、不完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业指导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 重视就业服务的基础工作

1. 完善机构

落实学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将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放在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的中心地位。学校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 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从根本上保证招生与就业“进出口两旺”的局面, 满腔热情地为毕业生服务, 增强主动性。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是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性化管理模式的组织保证。完善学院、系部、专业团队三级权责分明、协调统一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就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招生就业、学工、教务等职能部门和各系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就业处为组织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系部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系相关部门领导、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和就业指导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各专业团队组成具体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工作团队。

2. 配齐人员

拥有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是开展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要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服务人员(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同时要采取措施,组织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具备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真正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做到根据毕业生不同的特点和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富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3. 落实经费

从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 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的院校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投入要远远高于其他院校,相反,一些普通院校由于经费紧张,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很少有专项经费投入,一般都是由就业部门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式也仅限于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 消极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招聘, 缺乏主动性。在人才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发展到买方市场的今天, 前来招聘的单位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 高校必须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项投入, 实现从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到主动上门推荐毕业生的转变, 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根据就业的基本需要,按照毕业生人数确定标准并列入学校当年的预算予以重点保证和落实。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正常办公、设备更新和维护、资料印刷、档案转递、信息交流、调研、培训、工作奖励、举办供需见面活动、就业指导教学等工作。

4. 健全制度

规范和完善各项就业制度,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如我校建立了以下就业工作制度:制定校级就业工作例会制度,每学期一到两次,由就业处组织召开;制定学校就业处和各系部就业工作职责;制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暂行管理办法;制定年度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及就业工作考评制度;制定学习研究制度,学习研究国家、地方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参与制定学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的制度。

(二) 强化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1. 实施全程职业指导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毕业生择业观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对象不应该局限在临毕业的学生,应把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就业指导课确定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统一教材,有备课教案,根据不同年级安排就业指导内容:一年级开展专业教育、人格心理测评、职业道德和“三观”教育;二年级进行择业观、求职应聘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应及时开展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就业法律常识教育、创业指导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 明确全员化就业指导责任

就业指导部门及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每个工作岗位人员职责明确,任务具体,确保毕业生入学就有就业指导人员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分管就业工作领导、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就业专职教师、就业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注意渗透就业指导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3. 创新职业指导形式

开展多样化就业指导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适时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或报告,可邀请成功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校友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如成才观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创业指导教育等,每学期开展1~2次讲座,专题讲座针对性强,贴近实际,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岗位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创新职业指导途径,运用多种媒介营造就业指导氛围,宣传的手段有就业网站、校内广播、就业工作手册、就业指导简报、宣传橱窗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求职技巧等内容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

4. 开展个性化职业测评服务

运用现代测评技术,通过人机对话、专家咨询、情景模拟等技术于段,对测试者的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发展潜能等特征进行客观测量、利学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全面了解自身智力及潜能,辅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订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对所有在校生常年开展职业测评服务。

(三) 拓宽就业服务市场

1. 广辟渠道,建设基地化就业市场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对于用人需求量大、合作信誉高的用人单位,应发展成长期合作的就业基地。学校应和就业基地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参观考察,加强沟通,相互交流,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学校每年以举办1~2 次大型综合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龙头,以中小型、学科性专场招聘为基础,常年开展招聘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学校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多于毕业生需求数。

2. 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有业无人就,有人无业就”的现象在职业院校依然存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渠道不畅,毕业生求职前还是以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为主。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广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互动的交流和选择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在网上举办“双向选择”活动,实现网上求职,正日益成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网络就业市场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省钱,因此各高校要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各地区、各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伴随远程可视系统的广泛应用,为毕业生创造无障碍沟通,实现全方位的“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求职已成为现实,网络应该成为今后沟通供需信息的主渠道。

(四) 健全就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1. 科学统计就业率和就业情况

教育部要求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定期公布本地区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情况。公布就业率已受到全国所有高校的普遍关注。虽然就业率统计时比较复杂,统计方法也不尽科学,主要是灵活方式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方面还较难统计,只有加强统计工作实践,才能摸索出科学的方法,只有统计的数据真实有效才能指导国家、省(市)乃至学校科学决策,因此就业率的统计有待改进,把毕业时候的初次就业、待就业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可能会更完整地反映一个学校的就业情况。学校应逐步摸索就业率和就业情况统计的科学方法,定期公布系就业率及专业就业率,并以此作为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申报、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对就业率低的专业要适当减少甚至停止招生。

2. 规范就业服务日常管理

就业服务工作关系到每个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就业部门理应为毕业生服务。从毕业生生源审核,就业方案的编制、申报,到毕业生档案管理等环节,都要力求规范及时,上报信息不仅要按时按质完成,更不能多报或漏报;档案整理规范,转递及时、准确,只有这些工作做得细致到位,才能更好地服务毕业生。

3. 深入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

经常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认真开展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走访已就业毕业生的单位,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主动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开展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通过这些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同时为学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用型人才提供依据,从而扭转由于专业结构、教学方法等问题带来就业难的弊端,推动学校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包慧珂,张金刚.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6(2):82-84

[2]杨皓.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3]张文强.关于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7(4):144-145

[4]盛继生,吕柯,庄晓龙.论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龙伟忠(1964—),男,广西岑溪人,副教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责编黄鸿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