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咏物诗评价之商榷

2009-06-03 03:1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咏物诗评价

王 芹

摘 要:李峤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数朝,官至宰相。地位极高,文华复显,在当时以及后世都颇具影响力。其诗现存二百多首,其中有一百多篇咏物诗。历代对其咏物诗评价较为偏颇,对其诗做出公允的评价,应当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把握好作品的整体性与特殊性。

关键词:李峤 咏物诗 评价

初唐诗人李峤(645—714)[1],“文章四友”之一,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一生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曾两度为相。《旧唐书·李峤传》曰:“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2]《新唐书·李峤传》也说:“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3]从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来看,李峤在当时文坛堪称一代宗师。开元名相张说称赞李峤:“李公实神敏,才华乃天授。睦亲何用心,处贵不忘旧。故事遵台阁,新诗冠宇宙。”[4]由此可见峤之盛名。

李峤诗今存二百零九首,咏物诗在他的全部诗作中数量过半,在初唐咏物诗人中位居第一,同时他还是唐代第一位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创作咏物诗的诗人,今存他的百二十首《杂咏诗》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研究李峤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几个问题。

首先,古今诗论家对李峤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异,分歧之一是对其咏物诗的不同理解。本文第一段提到了对李峤的文学才能给予的正面评价,然而后世论者多对李峤持否定态度,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评其咏物诗云:“李峤称‘大手笔,咏物尤其属意之作,剪裁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耳。”至今文学史中仍坚持此说:“乍看题目,令人眼花缭乱,实际却充满陈腐的堆砌和连篇累牍的隶事用典,毫无生气,使人腻而生厌”[5],对李峤咏物诗的超长篇幅和大量隶事用典的手法古人理解成文才出众,今人则认为思维的板滞和创作手法的单一。这两类评价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笔者认为对诗歌的评论要充分考虑诗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说:“凡是一件史事,要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的。”初唐或稍后的人,深知李峤诗之作用、地位、影响,故评价颇高。然而越到后来,人们越只看重结果,不重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错误地以后来达到巅峰的盛唐作家作品做参照系来评价其作品,故而贬的成分增多,但却忘却了特定时代中诗人的特殊贡献。我们不能用评价盛唐诗歌的标准去评价初唐,这就像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成熟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其次,李峤作为咏物诗的高产写手,但与唐代其他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相比得到的评价却很低。翻检《全唐诗》,咏物诗创作数超过百首的诗人有十几位,这些诗人在文学史中有被视为代表一代文学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有变革诗风的李商隐、韩愈,皮日休、陆龟蒙、元稹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只有李峤、徐夤、齐己三位在文学史上着墨很少,李峤与他们相比得到的负面评价最多。在这些诗人中李峤所处的时代最早,可以说李峤是唐诗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同为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李峤并未因创作数量颇丰而得到更多的积极评价,这与其咏物诗缺少个性有关。王夫之关于李峤“剪裁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耳”的评价是切中要害的。文学史上因创作咏物诗而成名的诗人有很多,晚唐诗人郑谷因《鹧鸪》一诗的生动描写而一举成名,人称“郑鹧鸪”;北宋诗人林逋因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绝唱而有“梅妻鹤子”之称,可大量创作咏物诗的李峤并未有此殊荣,我们应仔细分析原因,并充分认识到李峤开唐代大量创作咏物诗先河的意义。

另外,人们多用模式化、定型化来概括李峤的咏物创作,但仔细阅读李峤的咏物诗可发现这些作品并非千篇一律。首先百二十首咏物诗在大体上注重隶事用典、风格沉稳、语言华美的基础上也有一部分语言浅显、明白晓畅、带有寓托、鲜活生动的作品,下面选的《雪》、《剑》、《雁》均出自百二十首咏物题,但独具艺术特色。另外,在李峤百咏外有一些立意新颖、语言平实、富有民歌风格的咏物诗,也不应被忽略。

先看百咏中的三首:

《雪》: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剑》: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雁》: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望月惊弦影,排云结阵行。往还倦南北,朝夕苦风霜。寄语能鸣侣,相随入帝乡。

这三首诗都语言平实、流畅易懂,不同于组诗中的其他作品。百咏诗中的很多作品在写作中不直接点出所咏之物,而是通过赋写相关特征来让读者猜测咏物对象,类似于给出谜面要猜谜底的诗谜,如《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6]而这三首诗在作品中对所咏之物都有直接交代,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典故运用自然不着痕迹,其中《雁》诗还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咏颂对象灵性,由此可见这些都是艺术水平很高的咏物之作。

李峤百咏诗以外也有一些咏物诗,创作出风格多样的咏物作品,有些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诗作中也有对景物的生动描绘。下面以四首咏月诗为例:

《月》:桂满三五夕,蓂开二八时。清辉飞鹊鉴,新影学蛾眉。皎洁临疏牖,玲珑鉴薄帷。愿言从爱客,清夜幸同嬉。

《中秋月二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其一)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前里外,不有雨兼风。(其二)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谷邃凉阴静,山空夜响哀。寒催数雁过,风送一萤来。独轸离居恨,遥想故人杯。[6]

《月》诗是120首一字题的咏物诗之一,采取组诗共同的五律形式,诗全篇未直接点出所咏之物,而是通过对月亮的侧面烘托,通过对月亮特征的表述让人猜出所咏之物。此诗先是交代了月盈月亏的特征,接下来描写了月色和月下美景,最后用吴刚的典故作结。全诗通篇描写,没有寄托。创作工稳严整,对偶精工,运用典故。而《中秋月二首》采用绝句的形式,是中秋节之夜有感而发的作品。其一先想到遥远夜空中一轮圆月经受着千百年的风雨洗礼,给人遥远的空间感和久远的时间感,接着观察到月轮中的阴影,想起月中有桂树的美丽传说,然后突发奇想发出了疑问:是何人种月桂树?为何桂树枝叶没长出月轮?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了童话般的境界,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其二对异地月色的猜想中似透着对将来人生命运的探求,透出作者的迷惘之情,各地的月境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感受的月境也是不同的,人生的命运也充满变化,谁能知道将来会不会经历风雨呢?通过明月感发了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创作上这两首绝句都构思新颖、立意奇特,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没有细致的刻画而是在轻描淡写中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意境。而《秋山望月酬李骑曹》为五言古诗,其中月仅仅是寄托友人思念的载体,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该诗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遗憾的是这一类作品只占李峤咏物诗的一小部分,李峤的大部分咏物诗即单独成篇的120首一字题咏物,有与之相反的特征,大都是形式工整、刻画精致、构思上重隐重曲,追求形似而不注重神似,写作上大量隶事用典,努力表现出所咏之物的全部特征的作品,如:

《市》:阛阓开三市,旗亭起百寻。渐离初击筑,司马正弹琴。细柳龙鳞映,长槐兔月阴。徒知观卫玉,讵肯挂秦金。

《车》:天子驭金根,蒲轮辟四门。五神趋雪至,双毂似雷奔。丹凤栖金辖,非熊载宝轩。无阶忝虚左,珠乘奉王言。[6]

《车》诗未直接点题,而是通过侧面烘托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典故的交叉让读者找出所咏之物的答案,诗中运用的“五神”、“丹凤”、“非熊”这些典故都跟车有关,可有的生僻不易理解,诗中对典故的化用也不够自然,显得晦涩。《市》也极力铺陈渲染,通过高渐离、司马相如等名士经历和“三市”、“长槐”这些市名给出读者联想的参照,可是由于表述的物象过多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这些问题在百咏的其它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类咏物诗还不能灵活自由的对对象进行描写,尚未达到咏物舍形取神的境界。

李峤的咏物诗总体上表现为两种类型,既有宫体诗模式下注重修辞技巧,多用典故、形式固定、单纯的写物一类作品,又有立意新颖、形式灵活、含有寓意和象征成份的一类作品。这与咏物诗中寓意传统有无有关,也与诗人内心世界的渐趋丰富有关,也体现出李峤丰富的诗歌素材积累和创作手法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历代对李峤咏物诗评价中存在的误区,均源自对时代背景、作品整体性与特殊性把握的偏差。我们只有用整体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较为全面公允地认识评价李峤的咏物诗。

注释:

[1]马茂元:《唐诗札丛·李峤生卒年辨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李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李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5]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十七——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参考文献:

[1]徐定祥著.李峤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歌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J].文学遗产,1995,(6).

[3]徐定祥.论李峤及其诗歌[J].江淮论坛,1992,(6).

(王芹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 271100)

猜你喜欢
咏物诗评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浅谈气象咏物诗萌发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