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兄弟对现代乡土文学的贡献

2009-06-03 03:14王勤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周作人鲁迅

摘 要:周氏兄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他们,中国新文学恐怕会黯然失色。周氏兄弟在现代乡土文学上的贡献尤其可圈可点。本文试从周氏兄弟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入手分析论述他们对现代乡土文学的贡献以及对当下文坛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 周作人 理论主张 文学实践 乡土文学

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他们,中国新文学史恐怕会黯然失色。周氏兄弟在现代乡土文学上的贡献尤其可圈可点。

“五四”时期在胡适等人的提倡下兴起了一股轰轰烈烈写作问题小说的热潮。如叶绍钧、许地山和冰心等等都是“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重要作家。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集中而又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许多社会问题,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因此,问题小说的意义,已经超出文学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对于人们认识、了解那个时代,无疑具有很大帮助。

但也必须承认,“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中非文学的因素太多了,社会问题被摆在首要位置,其它文学上的要素诸如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氛围渲染及各种艺术形式等都不同程度地被忽视或削弱了。这样,问题小说的认识价值远远超过有时甚至损害了它的审美价值。

由于问题小说意在提出一个社会问题,传播一种人生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因而常常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如冰心的《超人》、《悟》阐释的是爱的哲学;许地山的《命命鸟》、《缀网劳蛛》宣传的是宗教哲学;王统照的《沉船》、《微笑》和叶绍钧的《春游》、《潜隐的爱》表达的是爱与美的理想。作品所呈现的哲理色彩固然能加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却使作品缺少新鲜活泼、扣人心弦的生活气息,甚至出现了图解观念的现象,一些人物形象甚至成为作者观念说教的传声筒和傀儡。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上个世纪20年代初,周作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倡导乡土小说。如《地方与文艺》、《旧梦》序等。周作人在这些文章中有关提倡乡土文学的原因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新文学是从外国引进的,比如在此之前的问题小说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周作人认为,新文学刚开始模仿外国文学还情有可原。但是,最终新文学应在本国、本地的土壤中扎根,成为地道的本民族的文学。提倡乡土文学就是促使新文学在本国、本土扎根的重要步骤。他在1921年8月为《希腊岛小说集》写的序文中说:“希腊的民俗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希腊古今的文学。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的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与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永日集》)周作人在别的方面不喜欢讲地方主义,唯独在艺术上觉得有强调地域性的必要。因为风土与居民有密切的关系,各个国家的文学各有特色就是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周作人拿浙江作例子,浙江的风土与毗邻省份不见得有很大差别,在学问艺术上的成绩也相当。但是仔细看来却自有一种特性,“浙江在三百年的文艺界里有两种潮流,虽然别处也有,总是以浙江为最明显,我们姑且称为飘逸与深刻。第一种如名士清谈,庄谐杂出,或清丽,或幽玄,或奔放,不必定含妙理而自觉可喜。第二种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谈龙集·地方与文艺》)

其次,为了克服“五四”新文学革命后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形象及某种概念化的弊端也应该提倡乡土文学。周作人认为我们不能主张浙江的文学应该怎样,但它总应有一种独具的性质。“现在的人太喜欢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丽虚空的理论里,正如以前的道学古文一般,这是极可惜的。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它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正的思想与文艺。”(《谈龙集·地方与文艺》)只有这样,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域的风俗民情才能打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创作弊端,从而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再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中国新文学要想冲出国门,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发展乡土文学。乡土文学中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描绘和别具韵味的自然性、神秘性、流寓性、悲情性的表现,显示出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大体上的理解是:体现地域特点,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士之力”,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在乡土文学的创作实践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写出了《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北京的茶食》等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小品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他在小品散文中的地位。

周作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努力奖掖扶持后进。对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乡土文学作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作为现代新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鲁迅对现代乡土文学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实践者。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高度评价我国魏晋时期的文学,详细论说了魏晋时期的民风对魏晋文学的影响,认为那是一个在文学上充满个性、光辉灿烂的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1936年鲁迅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文学大系·导言》中独具慧眼,把王任叔、许杰、蹇先艾、裴文中、李健吾、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等人20年代初期的小说归纳为“乡土文学派”,至今仍得到人们认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作乡土小说的是鲁迅。鲁迅是站在“五四”新文学启蒙精神的态度进行创作的,他的乡土小说表现了对主人公无法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愚昧麻木以及落后迷信精神状态的反思和批判。而且,鲁迅是最早在乡土小说中表现小说的地方性和个性特色的。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我们会被其中的浓烈的乡风民俗氛围所笼罩、所感染。小说中浙东农村乡俗气息不仅有助于展示人物的独特性格,而且也给读者带来无穷无尽的乡风民俗的审美享受。他所写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社戏》、《祝福》等都是取材于故乡的,鲁迅对故乡的景物、风习、民俗、服饰、禁忌等等的叙述,描绘了一幅幅具有浙东水乡地方特色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卷。只是由于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及艺术表现的综合性,他的农村题材的小说远远超出了一般“乡土小说”的范畴。所以人们并未将鲁迅列入“乡土小说”作家的行列。但是,鲁迅农村题材的小说确实具有“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并给其后的乡土小说作者以深刻的影响。

在周作人的提倡和鲁迅的文学实践影响下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形成了乡土小说的创作热潮,出现了被鲁迅称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乡土小说流派”。这不仅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与世界性的乡土小说创作热潮同步。可以说,由周氏兄弟提倡并大力实践的乡土小说一直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流。二三十年代废名具有田园诗风和沈从文带有浓厚湘西特色的乡土小说更增强了乡土小说的气势,扩大了乡土小说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乡土小说渐渐复归周氏兄弟开创的“五四”传统。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潮小说”一直到“新写实小说”的不同阶段,乡土小说都大显身手。这反映出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当代中国,乡土农村在经济结构、思想文化方面的动向一直牵动着作家与读者的神经。

周氏兄弟在现代乡土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1.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研究、批判、改造国民劣根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以便富国强民,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周氏兄弟提倡并实践现代乡土文学的内在动力。他们痛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凌辱的现实,努力用文学这种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2.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怀

周氏兄弟在现代新文学上找到了乡土文学这个突破口,他们并未就此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思想内容上,他们以小市镇或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和地方色彩,用科学、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念表达对农村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在创作手法方面,以现实主义为主,广泛借鉴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他们对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和反思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使自己的文学作品产生久远的艺术魅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周氏兄弟既有明确坚定的理论主张,又有扎扎实实、卓有成就的创作实践,最终使现代乡土文学深入人心,由附庸卓然成为大国。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等多种经济结构以及多元思想观念碰撞冲突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再次面临新的思想内容和审美形式的挑战,新形势下的中国乡土文学应该走向何方,周氏兄弟在乡土文学方面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发。

(王勤滨 永州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425100)

猜你喜欢
周作人鲁迅
鲁迅防窃
孔乙己
不说穿
阿迅一族
周作人的后半生
鲁迅与周作人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
文章老更成
充满矛盾的周作人
“言而当”与“默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