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何在

2009-06-03 03:14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芳心张炜寻根

王 川

摘 要:人类再次面临着救赎,这关系到文明的薪火能否还能在我们的手中得以继续传递。对此,张炜的新作《芳心似火》给了我们一次沉甸甸的思索和一次意外的惊喜。拨开历史纷纭的迷雾,究竟什么是人类避免灾难、获得安宁和幸福,并得以持久发展的根本方略?张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张炜 《芳心似火》 安静 芳心 寻根

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一次冷静的思考和梳理显得多么珍贵和重要。历史总是出其不意地经历一次次危机与灾难的循环,身陷欲望的人却无暇顾及,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共谋新的危机。人类再次面临着救赎,这关系到文明的薪火能否还能在我们的手中得以继续传递。对此,作家张炜的新作《芳心似火》给了我们一次沉甸甸的思索和一次意外的惊喜。拨开历史纷纭的迷雾,究竟什么是人类避免灾难、获得安宁和幸福,并得以持久发展的根本方略?张炜给出了自己答案,他说:“看来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才能最终确保物质的积累;而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是一个更复杂更艰难的过程,它的曲折性与冲突性会出人意料的巨大。但人类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力,不能去继续发展这种积累,等待人类的只会是更大的浩劫。人类的坚韧和宽容、对物质主义的警惕和反思,大概是确保思想文化积累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吧。”

《芳心似火》是一部爱之书,反思之书,一部警世之作,一部体现了知识分子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书。在书中,张炜一如既往地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大旗,以悲悯的情怀,解析了古往今来人类的精神迷乱和遭遇的生存危机,可谓拨云见日。同时,他以诗人的激情重新梳理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热切呼唤传承与发展,重塑时代精神,表现了作家在纷乱的世相中所保持着的清醒头脑和独立人格,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坚守和祈盼。《芳心似火》在作家原有的创作上又挺进了一步——作为一部汇聚了多个声部的长篇散文,张炜把凝聚多年的积累和思考做了一次集中喷涌,将充沛的激情化作交织着温暖与冷峻的文字,把历史、现实、人文、情感等多重复调编织成了一曲涤荡心扉的交响乐。

“安静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还有各种艺术。能够安静下来的人,通常被视为极有力量、起码是潜藏了某种大能量的人,这种人或者体能过人,或者思想过人。”张炜的语言所指,是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胶东半岛那片广袤土地上的人与精神的存在。为了确认一个答案,他的目光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处不断探寻,试图重新找回那汩汩流淌的清溪之源,那生机勃勃、孕育了一片土地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血脉。古东方的神秘和渺远,古登州、古莱国以及齐国的富庶和充盈,曾为徐福、淳于髡、东方朔、孟子、邹衍、荀子、齐桓公、管仲等人物布置了广阔的活动舞台,那种文化的遗脉影响至今。在中土人心中的东夷之地,蓬勃的气机氤氲着一片莽苍大地。甚至在此前不久的年代,山野与海滩之间还有许多奇异的人物创造着流传甚广的传奇,隐约间可以窥见人类文明的根柢在民间的遗存,也能窥见文明之外那执拗生长的民间生态。在张炜的许多长篇小说中,对胶东半岛的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生活等多有涉及,而《芳心似火》则是秉笔直书,在通畅的诗意灌领下,地域文化的风貌和气质条分缕析,气脉被激活贯通,作品充盈着持久的温度与热力。它将带来的启悟还归阅读者本身,使之重新思索和认领我们心灵的皈依。

思索与寻找需要安静赐予的定力。在张炜看来,整个人类都需要安静下来,仔细地打量自己、善待自己。“安静”是与“欲望”对立的,只有安静才能孕育思想,才能建立祥和的伦理秩序。在“安静”面前,一时的强盛和财富积累都是不值得自夸和骄傲的,因为物质主义的肆虐终将会导致危机与毁灭。然而,悲哀的是,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对精神、思想、伦理的追求却并不用心——人们不愿意在心中培植安静的力量,才导致了无法积累最重要的东西。张炜因此慨叹说:“正因为思想伦理范畴的东西最难以积累,财富与国家的强盛也就难以持久,甚至连较长时间的保存都做不到。”不过,历史上总有几个拥有话语权的明君做过真实的努力,比如齐国强盛时期稷下学宫的建立。但即使这种努力持续了一百五十年,终于还是被反向的力量扫除殆尽。这就是历史。历史的前进真的是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吗?答案似乎并不确定。科技的进步不一定带来文明,有时候恰恰相反。掌握先进武器的大国反而会打着高尚的旗号进行野蛮的侵略,来自“文明世界”的投资家常常会一边指斥别人的不文明举止,一边极尽掠夺资源、污染环境之能事。这都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现代“文明社会”的严酷现实。面对这一切,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能不思考和面对,在嘈杂的语境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宣布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操守。张炜持续着他的努力,并试图找到人类真正的出路。于是,他的目光深入历史和现实,庙堂和民间,审视“人的历史”和“历史的人”,他的寻找类似于一次新的“启蒙”之旅,不是重新发现“人”,而是在一个充分甚至过度张扬欲望的时代,重新发现那失落的、真正让人类安身立命的文明与精神。

这就涉及到“芳心”一词。什么是“芳心”?如果放在爱情上,“芳心”是“爱意刚刚萌发的一刻”,是“最美好最动人、最令人难忘和充满创造灵性的那个时期”;若放在宇宙和人类文明的无限时空之中,“芳心”则是人与世界的“一次长恋”,“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跳动的一颗心,它有月光一样的清纯和遥远,有月光一样羞涩的外表和内在的热烈”,它可以让我们远离“嫉恨和憎恶,苦难和战争,血和泪”,“它是热恋之心,激越之心,思念之心”。 “芳心”不属于浮躁和私欲,它仍然属于“安静”。芳心遍布时空,“万事万物都有一颗芳心。人需要赢得大自然的芳心,地球的芳心,上苍的芳心”。芳心是对美德和信仰永不疲倦的寻找,是对文明与美的爱抚、期许、认同、展示与回味。在历史的长河中,“芳心”永远在不停地萌发着,温暖着人类的孤独。“芳心”创造了文明,也只奉献给真正的“文明”,正如张炜所言:“人类相信和向往一种文明,当然是向往它所具有的伟大力量,这力量大到不可思议,大到让人临死不惧,这才称得上文明啊。”

文明接纳和化育世间万物。张炜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说都是有心的。只要是心,就不能掠夺和占有,也不能极尽撩拨之能事,不能让其一口气烧成灰烬。”人类与环境,家国与民族,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文明与野蛮,智慧与劳动,人性与欲望,生命与伦理,以及它们的关系等等,一直是张炜致力探讨的问题,《芳心似火》对这些做了一次全面、深邃且厚重的展示、论述。从根本上讲,没有脱离劳动的知识阶层,才是健康的“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家”,因为他们在生存实践中知道呵护万物之心,对事物的本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洞见。他们创造和延续文明的香火,创造“真正浪漫和完美”的奇迹。“他们怜惜苦难的大地和人生……正是这种出自人性深处的怜悯,才使一部纷繁的民族史有了生命的体温,有了人的气息和灵魂。”然而,“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家”今天也无法回避一个巨大的难题:物欲横流,人心被尘垢遮蔽。人们把最美好的人性搁置一旁或弃若敝屣,再难以达到“明心见性”,即使是须臾不离的衣食住行也渐渐暴露出粗鄙之相,失去了滋养生存的温馨与从容。在速度面前,耐心已经瓦解, “蜕化和变态”无法避免,人们不再拥有平和安定,拥有享受美、安怡、健康的生活能力。谁还会像那个孩子一样拼命去保护一棵与自己共同成长的小树?谁还会像那位老人一样用余生去守护一眼山中的清泉?人们在枉自追逐,在追逐满足的同时永远失去了满足,甚至失去了彼此的宽宥和仁慈,失去了对万物的关爱与悲悯。内心的暴力导致了自然的失调,更导致了人类社会本身的生存困境。美好的事物成为虚妄,人类正一步步走入孤独,甚至终将陷入被诅咒的命运。这不是人类向往的文明,这是人类的悲剧,也是文化失落的悲剧。曾经一度繁荣昌盛的齐国最终败亡了,“力功不力义”早已揭示了物质主义泛滥的危险,但教训却不曾避免:人类可以创造和保有财富,却找不到避免战乱和获得安定的永恒的方法,原因是,人类还没有学会如何葆有一颗博爱、向善、无私、安静的“芳心”。

于是,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人类如何去寻回清洁的精神——也就是如何去寻回那颗失落的“芳心”?在张炜看来,其实她就隐含在辛勤的劳作之中,隐含在对自然的亲近和抚摸之中,隐含在“朴素而精致的生活”之中,隐含在克服了浮躁和焦虑的从容优雅之中。“人与自然世界以及全部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像初恋一样,需要一种有所克制的深爱,一种依赖和念想。”而“人的急躁不安和歇斯底里,极大地破坏了周围的世界,更毁掉了自己的平和与安宁。”“现代的一切都太快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缓慢沉着的永恒来平衡一下、衬托一下。”因此,他认为人类应该恢复敬畏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修葺自己的内心,人类内心的道德律应该具备宗教一样的意义,才可以维持长久、和平且健康的存在。张炜探讨的是人类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根本性问题,这不是一时的奇思妙感,也不是一次洋溢着诗情的文本试验,而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文明进程的一次长途跋涉和持久沉浸,他以特有的反思力量,与历史、先哲和人类的文明对话,从头至尾保持着充沛的激情,其中折射出具有普世意义的哲理闪光,引领我们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层沐浴。张炜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诗人应该是人类良知的引路人,是人类进行自我净化的精神系统,诗人的意义绝不至于创造美的文字,更在于记录和创造美的精神。真正的诗人向我们展示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一切才能实现与圆满。

《芳心似火》无疑是张炜旨在直面现实的一次寻根之旅,是对历史文明的一次精心梳理,一次畅快淋漓的言说。他运思缜密,谈古论今,纵横捭阖。人文风物,先哲村夫,文化艺术,乡俗俚语……涉猎广博,无所不包,真知灼见俯拾皆是。出生在胶东半岛上的他对那片土地上的文化有着一种深沉的挚爱,对其中的精髓怀有无法割舍的敬意,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约束力有着发自内心的钦佩和向往。在油然而生的温情回顾里,我们看到的并非回归传统的说教,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领会,其中有温情脉脉的描述,有条分缕析的判断,有义正词严的维护和批判,还有面对现代人的身心迷失和礼崩乐坏,那无法平复的失落、遗憾、感喟、惋惜以至愤怒。这是一次整合与回顾,一次思索与倾诉,一次记录与参悟,一次追忆与怀想。而今,如何找回我们失落的文明,那颗“芳心”何在?对于无可奈何的现代人,什么样的生存和寻找才更有意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王川 济南 联合日报社 250011)

猜你喜欢
芳心张炜寻根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福建2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雪橘
张炜社会兼职
咏睡莲
李花
主持人的话
Comprehension of “Love”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问源,把知识教得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