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

2009-06-04 08:12张雪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结字点画章法

张雪梅

书法是一门美学艺术,写字虽与书法不同,但同样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写字也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书者,形学也。”美的字形是人们依据审美构想,用相应的运笔方法写出来的,审美感受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实施的。书法教育恰是丰富审美感受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通过欣赏优秀书法作品进行美育

书法欣赏同任何艺术欣赏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过程一般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3个层次。欣赏古碑帖或者现代书法家的作品,主要不是欣赏其文字内容,而是欣赏作品的点画、结字和章法。我们知道,学习写字的程序是先点画、后结字、再章法,而欣赏书法作品恰恰相反:先看整体效果,对作品整体有了宏观把握,然后再观赏章法布局,进而研究结字特点,再由结构看点画线条,最后回到整体风格。

宏观把握。书法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作品整体给欣赏者的感受。观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令人感到秀美灵动、生机盎然;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大幅草书,令人顿觉山呼海啸、气势磅礴,会对祖国雄美山川、灿烂文化油然而生敬意。

看章法。结合欣赏对象,审视其章法之美。如《九成宫碑》,字距、行距空间都很大;《颜勤礼碑》则相反,字距、行距空间较小,两幅碑帖皆有行有列,令人感到整齐端庄之美。

看结字。结字是书法家的真功夫。引导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把精力放在字的结构上。例如,观摩柳公权《玄秘塔碑》,可以看出帖上各字结构具有很强的典范性,笔画搭结均在极佳位置,稍加改动,就会陷于丑陋之境。

看笔画。欣赏书法作品,不能将其看“死”,而要将其看“活”,就是说,一边观赏一边思索各个点画的来龙去脉,并要捕捉作品自内向外透发的神采。只有搞清楚笔画是怎样运笔用锋的,才能通过欣赏真正学到笔法。

二、通过教师讲解示范进行美育

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示范操作,引导学生具体领会书法的技巧,即运笔的提、按、顿、挫、藏锋、露锋等。如果学生仅靠对字帖的观察,虽然也可以体会到一些,但毕竟难得要领。因为字帖展示的是最后的结果,掩盖了形成的过程,到底实际情况怎样,手中的笔究竟如何运转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学生是不敢肯定的。要是教师有针对性地予以示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只有言传身教,从手到心,从理性到感性,全面引导启发学生,才能更有效地适应书法技能训练的需要,更好地提升学生审美的感受。

三、通过把握学生特点进行美育

写字教学的过程,是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写字自身规律来安排的。可以大致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别是一个教学过程。各阶段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都有和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同时又都为高一阶段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低年级: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字学习的懵懂,着重加强对正确的执笔坐姿的强调,同时通过正确执笔习惯的加强,使学生初步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书写,使学生在正确书写的前提下,达到轻重分明、提按有致的书写效果,为认识书法形式美奠定基础。

中年级:通过对文房四宝书写工具的认识、笔墨材料和款式格局的了解,达到对书法的认识和热爱,进一步理解书法形式美。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着重加强对美育层面的艺术形式美的探讨,诸如变化万端的用笔美、匀正妥帖的结构美、形式多样的章法美等,使学生在书法形式美的接受过程中养成基本的审美习惯。

高年级:通过文字演变过程中的美学观念的转变、文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息的探讨,使学生了解中国书体演变过程中众多书体的不同美学含蕴,并在文字的变化中寻找文化演变的痕迹和古今语义的变迁,使学生在文字的演变学习中获得文化内涵。

希望通过书法艺术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懂得并能够创造书法艺术美的人:一方面,他们可以使书法艺术得到弘扬;另一方面,他们在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同时,传播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结字点画章法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点 画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一)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二)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楼兰简纸文书书法解析(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