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转换

2009-06-04 04:23
管理观察 2009年13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文化差异翻译

陈 蓓

摘要:真正成功的翻译,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关键词:翻译 社会环境 文化差异 文化转换

文化是一个这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它涉及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诸多方面,语言即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翻译实际上就是两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转换,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相联的内容构成了翻译中的难题,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

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两个主要因素来自精神方面的思维差异与物质因素的影响。西方自苏格拉底开创的方式起,惯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加之历史及宗教传统、哲学思维的不同,使得译者、读者理解原文的难度加大,让读者充分体会这种文化差异成为翻译欣赏的目标之一。与思维差异相比,物质因素对翻译欣赏的影响更加琐碎、更加具体,诸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等几乎在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翻译界有名的“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例。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该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由于英国特殊地理位置,东风在英国人的眼中是凛冽的刺骨寒风,而西风才温煦、和暖,直译势必扭曲中文的文化意境。英国诗人John Mansfield有一首的中译文为“这是暖风哟,西风哟,充满了小鸟的歌唱;我每一次听到西风,就不禁泪水哟盈眶。因为它来自那西土,那苍老而暗黄的山峦,西风吹来了四月,也吹来了水仙。”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此译文中的西风无疑是让人迷惑的意象,与整诗抒情的怀乡基调不符。而在英国的文化环境下则恰倒好处。

鉴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劳动,翻译家要深谙两种文化的差异,到以下几点:

一、要熟悉外族文化,了解异域人民审美心理

否则的话,就会闹出笑话。例如:我国出一种口红,商标叫“芳芳”,在汉语中这个名字确实很好,一看到这两个字就不禁在心中升起美的联想:仿佛看到了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好象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可这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心中不由升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 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① a long , sharp tooth of a dog ② a snake ,a poison-tooth (①狗的长牙; ② 蛇的毒牙)。 于是,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着口红的少女,却是条张牙舞爪的恶狗或毒蛇,象中国人看到了青面獠牙的“鬼怪”。由于翻译中的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大概是不难想象的。我国“金鸡牌”闹钟在国外有较高声誉,但美中不足的是其译名似嫌欠雅——因为“Golden Cock”在英美国家除了“雄鸡”一义外,还有“雄性器官”之义,使此译名失之粗俗。为使译名变雅,最好把Cock 换成 rooster。这一改基本可使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同样的审美感受。

二、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移

美国的影印机商标名为 Rank Xerox, 香港音译为“兰克施乐”,读者看后不知所云;后改译为“全录”便大受欢迎,影印机能全录当然是令人满意了。Xerox 的英文意思译成中文是“用静电印刷术复制”,这与“全录”并非完全一个意思,但它们中间又有关系,应该说译成“全录”这一文化转换不愧为神来之笔。杭州的西湖藕粉是自古出名的滋养品,历史上曾作为“贡粉”每年进献给皇帝,许多炎黄子孙都知道这一点,但对英美人士来说却鲜为人知。当翻译人员根据具有权威性的《汉英词典》中的“藕粉”英译 Lotus Root Starch 向外宾作广告宣传时,许多人还是不乐意购买。原因在于“starch”一词指淀粉,多吃容易发胖。后将starch改成powder或pudding,购者明显增加。

三、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义转移

英国民族的人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weather ,isnt it”之类的话,汉译成“你好哇!”也未尝不可,因为根据英美习惯,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同样,在我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吃饭问题也就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题。人们见面时爱说“吃过了吗”、“吃饭了吗”。中国人听到这些问话也只是说“吃了”或“还没呢”,实际上是个应酬,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心或热情。这样的对话如果译成英文只说“A:How do you do ? B :How do you do?”如果将A的问话改译成 “Have you had your meal?” 如果B是英语民族的人,他首先有这样的心理反映:“Yes, I have .”或 “No, I havent”或 “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尽管翻译活动包含了一系列的语言转换,但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翻译之所以成为每个社会中必须的活动是因为它具有实用的功能。翻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功能也不尽相同。因而,翻译是一定社会文化框架内的决策过程。译者的决策不仅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其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巴特納特和勒弗维尔认为的那样,翻译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它以特定的方式操纵着文学在该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所以,翻译理论家强调决策过程的社会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子满,《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文化差异翻译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