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的探讨

2009-06-04 04:23
管理观察 2009年13期
关键词:选线环境保护

朱 华

摘要:结合某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实例,提出在二级公路改建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如选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路基路面排水问题、新老路基结合问题等。

关键词:二级公路 改建 选线 环境保护

1.工程概况

某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是省路网改建规划项目之一,该线是连接城市和县的一条重要公路,本路线起点位于两县交界处,起点桩号为K40+720,终点桩号为K56+264.649,路线全长15.544649km。全线按山岭重区二级公路标准控制,计算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由于原线路路基部分已达到12米,以及当地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提出要求,路基宽度和行车道宽度采用平丘二级标准分别按12.0米、9.0米控制,除K50+000~K51+580段采用水泥砼路面外,其余路段均采用沥青碎石路面,桥涵设计荷载采用汽车-20级、挂车-100。

2.改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选线问题

在对原有公路进行改建时,在对原有公路进行改建确定路线线位时应当实地踏勘路线,对所改造路段作详细的调查分析,本着多利用老路,减少占地,尽量避免拆迁房屋及沿线设施,减少改建工程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的原则。综合考虑自然条件、技术标准和技术指标、工程投资、施工期限等因素,以使原路改造后,新修公路能达到线形顺直、行车舒适、安全且路基稳定、施工易于操作又节省投资的目的。

2.2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加强。要求我们在公路建设中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该二级公路为了减少因公路建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及破坏,切实做好防治措施,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在本施工设计中我们已充分考虑了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协调,采取了必要措施:

2.2.1 在路线、桥位选择时,充分考虑沿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尽可能的绕避重要居民点和人文景观,在公路用地范围内适当考虑了景观设计,尽量使公路建设与沿线景观协调一致。如在选线定线时考虑与地形相协调,合理使用土地,公路路线结合地形、地貌布线,线形流畅较好地顺应自然变化;避免大型建筑的拆迁和对植被的破坏。

2.2.2路基尽可能地减小填挖高度,降低填挖方,力求土方平衡,减少水土流失;路面采用沥青碎石路面减少震动、噪音,更利于环保。

2.2.3在路基防护工程设计中,坡面防护优先采用植草皮、观赏花木等;经过水塘、河渠,采用浸水路堤浆砌片石护坡防护,减少对水体的破坏影响。在路基路面排水设计中,接顺排水系统,尽量保证公路排水不影响沿线耕地、鱼塘,通过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减轻水土流失。

2.2.4合理设置桥涵,尽量减少对原有水系的破坏。桥梁布置在满足“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压缩河床,确保河流畅通;涵洞一般“逢沟设涵”确保水系贯通,利于水利和农田灌溉,保证沿线整体排水和农田灌溉、河流的畅通。

2.3 路基路面排水问题

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是改造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公路一般采用明沟排水,在路线交叉处、街坊出入口、人行横道处增设一些盖板、涵管等构造物。明沟可设在路面的两边或一边,当道路处于农田区时,边沟要处理好与农田排灌的关系。在过村路段可以设成浆砌边沟;野外可设为土边沟。边坡坡度较大时应设急流槽。

本路段路线所经地区为山岭重丘,根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编号JTJ018-97),并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桥涵和农田水利设施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排水设计,确保路基、路面的安全和稳定。除部分路基排水可以通过纵向自然地形、地貌及桥涵排放外,设计采用的主要排水措施如下:

2.3.1 挖方和填方高度小于0.6米的填方路段均设置边沟,用于排泄路面及路堑坡面雨水,采用底宽0.6米、深0.6米、上口宽1.8米的梯形沟。开挖岩石路段及穿过乡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底宽0.6m、深0.6m的矩形浆砌边沟。

2.3.2路基两侧沿水田路段设制排水沟。排水沟采用底宽0.6m、深0.6m、上口宽1.8m的梯形沟。如果排水沟与地方现有排灌系统沟渠公用时,根据其流量适当加大断面尺寸,或者保持原断面尺寸。

2.4 新老路基结合问题

旧路改造存在最大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旧路帮宽部分路基的稳定问题,原有的旧路路基经多年的行车荷载作用和自然沉降等因素已趋于稳定,变形极小,与帮宽的路基存在着沉降量不匀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4.1 对于低等级公路应采取单侧加宽

单侧加宽时,旧路基和新路基的结合部位位于路面的中间带。从对行车的影响角度考虑,不均匀沉降发生在路面的中间带比不均匀沉降发生在行车带更有利。此外,采取单侧加宽减少了一侧的结合部处理,相应就减少了产生质量病害及隐患的几率。

2.4.2基底处理要彻底

旧路帮宽前要彻底清除沟底淤泥、腐殖土、树根及杂草。对软弱基底地段加大处理深度,换填砂砾,每层铺筑20-30cm,宽为坡脚外20cm,密实度要达到规定要求。

2.4.3土质台阶要开挖到位

旧路帮宽应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所挖台阶应将旧路肩推除,约为40㎝宽,

2.4.4路基、路面尽可能跨年度施工

为降低帮宽路基的沉降量,尽可能做到路基面跨年度施工,冬季开放交通在路上采取一些措施,使车辆尽可能的在帮宽处行驶,加大行车荷载作用,把沉降量降到最小程度。

2.4.5加铺钢筋网

根据以往的经验,混凝土路面在新旧路基结合处应加铺一层钢筋网以增强水泥路面的抗拉强度,钢筋直径为8㎜,间距为20㎝×20㎝,设在板厚中央处。

该二级公路为保证新老路基填筑、衔接紧密,降低新老路基结合部位的差异沉降,对于半填半挖路基,当填方部分不足一个行车道时,应超挖至一阶措施进行处理,台阶一般做成向内倾斜2~4%、宽1.0~2.0m左右形式。路基纵向和横向填挖结合处,在纵向台阶挖至路床底标高后,还应将路床至少超挖3m长。

3. 结语

目前大量低等级公路面临着改建提等,完全废除老路而做新路,不仅浪费大量资金,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还会侵占大量的土地。该工程的改造成功可为类似公路的改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杜跃武主编,平原地区县乡公路改建与养护.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0-1

作者单位:贵州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

猜你喜欢
选线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压缩感知的电力系统故障选线研究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小波变换在电力线路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保护选线技术应用及发展
配网馈线接地定位及环供支线接地选线判据探讨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基于强跟踪滤波器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