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在小学美术课中应用的研究

2009-06-08 08:51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学尝试

顾 萍

【摘 要】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应用中必不可缺。它在课程应用中需要注意对比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特点,感受其中的不同,还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抽象艺术的美。

【关键词】抽象艺术 小学美术课 教学尝试

一、抽象艺术的概念

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它的特征是缺乏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而这种方法基本上就是属于表现主义,最早见于康定斯基的作品。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融合而来,特别是由野兽派、立体派演变而来。

二、抽象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应用中必不可缺

艺术家罗伯特•斯塔克写道:“距离放弃了形式的风景画且改去发觉不具表现主题地将颜料自由地涂在画纸上之更直接的表现方式……”而低段的学生更能体会到这一点,他们在课堂上可以不用条条框框的线条和色块去约束自己,能真正体会到拉根线条去散步的畅快淋漓的感觉;高段的学生可以在这种像非像、似非似的意境中感受艺术的千变万化。

三、抽象艺术在课程应用中的尝试

(一)对比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特点,感受其中的不同

在欣赏课讲述康定斯基如何发现抽象艺术。看似偶然,其实它的出现是必然的。了解抽象艺术产生的背景,如对比欣赏蒙得里安的《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学生对比得出红树比较像树,灰树有些像又有些不像,而开花的苹果树则非常不像树。老师小结:具像发展到意象,最后才到抽象。所以抽象艺术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样通过对比,就对抽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抽象艺术的美1.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成功感

在上《摸一摸 画一画》这一课中,选用儿童幼儿涂鸦时期的绘画作品展示,学生面对这些作品刚开始会表现出一丝诧异,然后体会到——原来自己在小的时候就已经用简单的点、线、面表达自己的情感了,看来这一点那么无从下手。通过手对石头、棉花、绒线的触摸,进一步感受,自然很容易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了。

2.欣赏中逐步渗透

(1)中西方孩子对美的认识差异

中国孩子在小时候都能够自由地运用线条,而长大后能接受抽象艺术的却大大减少了呢?差异大,这和欣赏环境有关。西方是开放的,从孩子小的时候(例如博物馆的开放,美术教材的图片等)都接触到很多的抽象艺术;而中国是一个传统国度,在绘画中当然也会以“正”为准,而在绘画中的“正”自然也就指向“像”。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用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若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这些变形怪异的造型,强而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会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茫然排斥之感。因此要多利用欣赏课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抽象艺术的宣传。

(2)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去欣赏

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提供资料,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长到理性阶段。

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面对一件美术作品,要求学生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如愉快、压抑…也可能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如恐怖与神秘糅杂一起。

作品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研究画面上点、线、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的处理以及对比,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例如,《水墨游戏》一课中,同学们欣赏现代水墨画家的作品,让大家谈感觉,得出画面由点、线或面构成,虽然和以往接触到的中国画不同,但别有“一番风味”。然后再展示一部分学生的水墨作品(抽象的),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书本的距离,他们就不会产生畏惧感。接着教师演示,在宣纸上随意地甩点、画线,让学生展开联想,说说像什么,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说“像伞”“像铃铛”“像猫”……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水墨的乐趣,轮到自己动手的时候当然就能放开手脚去表现了。

作品想表达什么?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总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是使欣赏进入深一层次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研究作品,从作品中去寻找,同时,也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一些作品以外学生不太了解的东西,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

你喜欢这件作品吗?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应当完全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师可进行必要的引导,但决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的认识。

(3)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感情色彩会影响学生的情感、通过讨论引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例如,介绍画家毕加索,从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的转变逐一讲述:毕加索是个天才,从小就对图形和色彩有天赋。在别人学走路的时候,小毕就能画素描啦,而且水平很高,既可简单也可繁琐,随心所欲,收放自如。他生在一个特别适合画画的环境里面,老爸是个画师,能给他一定的引导。他画的画很特别:比如画肩膀的那一笔,他就觉得老师教的那个弧度一笔画下去简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却都那么画,他觉得西班牙简直没办法呆下去,前后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决定去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到了巴黎以后,毕加索如鱼得水。他可以毫无顾忌地,穿最不搭配,颜色最浓烈,最不协调的衣服,而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装束有什么怪异之处。他还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画画,并且得到理解和赞赏。毕加索给人的感觉是永远不满足,永远否定自己,永远创新。

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把毕加索三万多幅作品整理了一番,分成“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还有“立体主义时期”(也叫“黑色时期”),“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他作画时会忽然琢磨:一张画,描述的客观存在是静止的,瞬间的。为什么不能描绘出一个动态的过程呢?于是,他就决定创作这么一张前人没有画出来过的画,他要把西班牙斗牛的过程从头到尾描绘在一张画布上面(《斗牛士之死》)。毕加索始终如一地保持顽童的天性,以此抵抗人世间的文明和条条框框。毕加索认为:“除音乐需要特殊的秉赋之外,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所有儿童都是天才,只不过这些天才被成人的教育扼杀掉了。”原来艺术创新的不二法门,就是像儿童那样去看世界,去描述世界。

毕加索在画布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组装的世界,奇特、混乱、怪异、颠覆传统,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通过毕加索,我们体验了别样的欢乐与幸福,迷茫与痛苦,冲动与挣扎。这是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只属于毕加索。

体会到大师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了,既为他的画着迷,也为他传奇的绘画经历而惊叹。

有人说:“用看书法的眼光和看大自然的眼光去欣赏!书法是抽象的!好看的书法是因其结构好看!”抽象绘画也同样,它有它的结构!其点线面的组合是需要有节奏、韵律和秩序的!同时空间也需要有节奏和秩序的!再想一想你看大自然时为什么有的景好看,大自然本身是抽象的!山,树,水像什么?你觉得好看是因其点线面的组合好看。色彩同理,为什么有的好看是其组合好看!再想一想服装和建筑!情感的表达,不同的点线面及组合方式产生的感觉不同。比如水,平静的水和急流感觉一样吗?想一想音乐:不同的节奏和韵律表达的情感不同。实际上写实绘画,表现绘画,抽象绘画等他们遵循的道理是一样的!

猜你喜欢
教学尝试
因地制宜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高中数学课堂的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朗朗韵味话经典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作文启蒙教学要从一年级抓起
在素质教育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尝试
初中英语生本化教学的尝试
基于学科观念建构的“化学键”教学尝试
基于微课视阈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