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的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2009-06-10 07:45诸文娟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生命体课堂

诸文娟

【摘要】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是以提高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从本质上看,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要体现其张扬人文精神的特质,因此,关注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历史与社会老师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开,走向“动态生成”,以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和发展性。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着重从生成的时机、生机、契机和转机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引导生成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生成、课堂、生命体、心灵共舞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如何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生命异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笔者结合八上《历史与社会》执教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1.民主对话,酝酿生成时机

プ杂伞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课堂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蹲下来看自己的学生,那么我们必定能看到学生眼中的五颜六色,能听到学生口中的五花八门,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五光十色。营造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灵丹妙药。这种氛围让学生心理有安全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从而使学生敢于释放自己的潜能,敢于表白自己的心声,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质疑,是课堂教学适时生成、迸发思想火花的保障。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充当的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茫然无助时的引路人,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无论学生的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抑或是幼稚的,教师都不能有轻视冷落,否则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封闭,无法构建互动平台,自然也无法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只有我们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历史与社会课堂才会充满勃勃生机。由于本人努力倡导一种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总会冒出各种富有创见的问题:如为什么山顶洞人使用这么光滑精致的骨针还不能代表它进入磨制时代,而看上去比它制作粗糙的石斧、石铲却代表磨制时代的到来?为什么教材上阿拉伯人绘制的地图是上南下北,而不是上北下南?为什么空中花园都已经不存在了,还能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为什么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等都是称'公',而楚庄王却称'王'呢?甚至有一个学生在我讲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时候,脱口而出回应道:“我的儿子的儿子自然不是我的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起涟漪,有的大笑不止,有的随声附和,更有的借机拓展:我的爸爸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的妈妈不是我的妈妈。课堂的气氛和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之举,我没有呵斥,我倒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敏捷和反应。于是我稍作停顿,待学生兴奋过后,反问道:“不是儿子,那是什么?”“孙子”学生笑了,老师也笑了,然后老师紧抓契机,进一步追问:“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附庸是什么呢?”教学环节就在这种轻松愉悦中自然过渡。

2.弹性预设,创设生成生机

バ驴纬堂魅分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不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开放性平台,这一过程中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正是课堂的开放,才为问题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才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的老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规范,过于讲究结构严谨,过于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完美吻合,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么过渡、怎么总结,考虑甚是周到,形成一种“线性序列”。从而使课堂成了教师实施教案的阵地,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学生犹如被缝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表达丧失个性,问题存在奴性,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样的课堂又有什么激情和生机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什么?肖川说:“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师生共同精神生活的过程。”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案不应只是教师手中一成不变的一纸空文,教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在生成中走向完善。对于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需要学习者有开阔的视野,能质疑假设,甚至考据求证,因此更需要摒弃这种封闭的课堂教学系统,“删繁就简”,让预设的方案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因此本人认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妨“简单”些,“开放”些,“粗糙”些,摒弃过多、过死的预设,把更多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设计教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如何引?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适时提供“大问题”,给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课堂生成留出足够的空间。如在讲《百家争鸣》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弹性问题:假设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盗窃了邻人钱财,请你扮演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说说会采取哪些措施?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投谁的门下,为什么?如果你是君王,你又会采取谁的观点?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影响?你觉得应该怎么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等。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也只有这种互动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互动。

3.精导妙引,捕捉生成契机

タ翁媒萄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思维上的旁逸斜出是常有的现象。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预见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面对课堂上的意外,有的老师可能会对此重视不够,缺乏教育机智,习惯以师为本,刻意执行预设教案,漠视课堂生成,使课堂失去灵性和智慧,也在不经意间错失良机,流失了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殊不知,课堂上的一些"意外问题",对教师来说可能是盲点,而且也可能不是重点,然而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是他们思维活跃的燃点,也是知识拓展的连接点。它像流星般稍纵即逝,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这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及时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才可能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衍生出意想不到的精彩。如讲到《尼罗河的赠礼》一课内容时,我让学生回答了尼罗河怎样孕育了埃及文明,学生自然会引到课本中尼罗河水的泛滥灌溉了两岸,并带来肥沃的土壤。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是泛滥成灾吗,怎么会是好事呢?”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同学也开始应和,摆事实例举历史上黄河、长江洪灾造成中国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就在全班学生为之议论纷纷的时候,我稍作停顿,然后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因势利导说:“是呀,在我们眼中泛滥意味着灾难,怎么在埃及看来却是赠礼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参考课文后面古老的科学中有关埃及的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论证这个观点,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埃及的农业、历法、数学等很多方面的成就都源于河水的泛滥,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ザ匝生突如其来的离奇发言,教师巧妙地进行“点拨导航”,“导”向正确方向,不但使正确观点得到明确,使教学内容再度升华,而且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也体现得一览无余,精彩就会在没有预设中自然而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与培养。我们的课堂时常会有这样的预设之外的“枝节”,捕捉它,会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4.有效回应,升华生成转机

セザ生成的课堂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资源是否能有效组合,教学过程是否能真实推进,教学目标能否高质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及时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即教师的回应反馈能力。在回应反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点拨、提炼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如促进学生关于发现的依据寻找的提问,促进学生类比联想并产生积极探究欲望的提问,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有效回应的追问。最常见的回应有:“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这种顺水推舟、推波助澜的追问,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元的、不确定的和意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回应是“收”,还是“放”,是生成“尴尬”还是“精彩”,取决于教师的鉴别、判断、捕捉、调整的意识和能力。但有的教师出于教学求稳,往往漠视问题存在,“闪”过去,回到自己的预设轨道上来。有些出于不置可否,一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敷衍作答。这种对生成资源的回应无效或低效,都缺乏对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提升,不利于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这样处理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学生思维的同化,不再提出“另类”问题,探究欲望受到压抑,阻碍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培养。而反之,教师积极有效的回应将直接推进课堂的进展,回应反馈有效,学生又会生成许多新资源,教师再回应反馈,学生再生成新资源……由此循环往复,使教学向着高效、高质的目标螺旋式上升,使教学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出现新的转机。例:在讲历史与社会八上《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时,我让学生观察印度佛塔、中国佛寺和日本佛寺图片,说说三副图片在主题思想上都体现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都跟佛教有关,都反映了一种迷信思想。”显然学生把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混为一谈,认为宗教思想就是迷信思想。如果此时教师不加以适当引导指正,这一错误资源将一直作为学生的有效信息保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我紧抓契机,马上反问学生,宗教思想是不是就是迷信思想?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并各自摆出许多理由。在经过一段讨论后,教师进一步讲解了这方面的知识,澄清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迷信和宗教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及国家对此不同的政策,也使他们在情感上树立反对迷信、尊重宗教信仰的思想,从而升华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プ苤,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学生、老师尽展才华的课堂,是充满活力、激情、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教师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地改变原来的教学流程或内容,自然地生成变化。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多一些沉着,少一些急躁;多一些机智,少一些功利,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生成应对生成,必将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げ慰嘉南转

[1]陈新民: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

[2]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年

猜你喜欢
生命体课堂
欢乐的课堂
新形势下“生命体”班组特征分析
初中音乐鉴赏生态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奇异的生命体
更 进 一 步
从汉语之特质反思中国当代文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生命科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