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合一观《月牙儿》

2009-06-10 12:07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月牙儿肉体老舍

曾 艳

一九三一年,老舍写了一部后来毁于“一·二八”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月牙儿》是从其余烬里升华出来的精华。材料是其中最精彩的最忘却不了的一部分,写得集中、整齐、完美。老舍曾经说过:“由现在看来。我楞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了。”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月牙儿》的喜爱。在作品中,读者久久不能忘却凄美的月牙儿给这个作品烘托的那种氛围。月牙儿出现的次数之多,不得不让人想起“我”的命运转变。“月牙儿”作为一种意象在作品《月牙儿》中共出现了八次。“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的”,“妈妈的眼泪,爸爸的病……我独自在台阶上看着月牙,月牙儿落下去了,爸的面上也蒙上了白布。”这时的月牙儿是连同“药味”、“烟味”、“眼泪”、“冷饿”、“棺材”等,充满了“我”童年的记忆。这种描写告诉读者“我”之处境,预示了主人公灰暗的前途。第二次是“我”跟妈妈出城看爸爸的坟回来的时候。“我”又看见了放出一道儿冷光的月牙儿。幼年丧父的悲哀,便如镰刀般的月牙儿在“我”幼稚的心灵上割了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第三次是“我”拿着妈妈的银簪儿坐在紧闭的当铺大门前,“又是月牙儿照着我的眼泪”。第四次是“我”坐在拼命给人家洗衣裳的妈妈旁边,看着那“象一条冰似的月牙儿”。这四次的“月牙儿”映照出了爸死后,“我”与妈妈两人相依为命,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悲惨画面。第五次的月牙儿,“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因为“我是要离开这住惯了的小屋了”。母女俩无法这样过下去。妈妈又给“我”找到一个爸,我跟在轿子后面,“那可怕的月牙儿放着一点光、仿佛在凉风里颤动。”反映出“我”担惊受怕,命运如随风飘散的落叶。第六次出现的月牙儿,是在“我”决心要找事做,“要活着”的时候出现的。“一个春天的月牙儿在天上挂着”,“我”竟看出它的美来了,生活的希望在“我”的心里萌芽,对未来的幻想使我觉得“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在这里文章对月光下的夜景进行了优美的描绘,显现出与前而五次的凄清截然不同的柔和,因为,“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第七次的月牙儿是微笑的月牙儿,初恋的月牙儿,但“一点云便把月牙儿遮住了”,“我”纯真的初恋被校长的侄儿玩弄而幻灭,希望就像初月的光,一会便消失了。最后一次月牙儿的出现是在狱中。虽然每一次出现的背景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都是凄惨的。作品中,月牙儿这个凄惨的景物由于凝聚了“我”太多的感情,再加上作家敏感、细腻的表达,就形成了一种意象。这种意象,既是表意之象。又融入了“我”的更多的心理体验及感情色彩,使作品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显示出一种朦胧的诗意美。而这种朦胧美的背后,却是“我”的悲苦命运——一个女性人生的毁灭。于是,这种“美”也就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悲剧性内涵。作品中的月亮之所以总是以月牙儿的形式出现。实质上就是这种悲剧性的一种暗示。为何作者要通过“月牙儿”这一意象来暗示主人公的命运,笔者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莫大的关联。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的话,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在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中,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同出一宗,人与自然通灵的联系性认识与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念。表现在文化中,几乎所有的原始文化都有自然神灵崇拜与图腾崇拜现象。人类愈是走向文明,也就愈是脱离自然,直至最后从自然界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万物的主宰。但虽如此。在人类与自然分离的文明进程中,即在人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它蕴涵于儒家、道家、释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主要指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三者浑然一体,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而在儒家思想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最为重要的表现是关于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身与心的和谐,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我们知道老舍先生非常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市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月牙儿》这部作品就是借助于儒家思想中关于天人合一的阐释来表达作家对当时现实的思考的。

1.1关于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主要含义,一是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二是强调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心人。在《月牙儿》当中,月牙儿这一意象传达出来的人与人的和谐,主要的表现在她与母亲之间,前四次出现的月牙儿可以说暗含着母亲的影子,是母亲的象征,随着爸爸的去世“我”和母亲的生活非常窘迫,母亲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到我,陪伴我的只有那一弯冷光的、冰似的月牙儿,可即使如此,“我”还是喜欢它,越看它就越爱妈妈。从这可以看出,母亲面对失去丈夫的痛苦,生存的压力,有可能冷漠起来,疏忽了对女儿的关心,但女儿却没有过多的责备,虽然年纪小,也懂得什么似的。与月牙儿为伴丝毫也没有害怕孤独,这都是因为妈妈在她的身边。有人曾经说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人的和谐,诚然不错,但在这部作品当中更多是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其实在作品当中,母亲无疑是“我”的天(父亲去世),月牙儿在此是母亲的象征,关照着“我”。

1.2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指人自身的身与心的和谐,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它也是儒家的重要精神。在《月牙儿》当中,关于人自身的身与心的和谐,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主人公“我”这一方面。“月牙儿”其实就是“我”,“我”就是月牙儿。换句话说,月牙儿是另一个“我”的存在,在作品当中,“我”是被分割了的人物,身与心相分离,肉体与精神相分离。而月牙儿的存在,使得“我”成为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身与心和谐了,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也和谐了。从第五次到第八次出现的月牙儿的情况,可以发现月牙儿与“我”浑然一体了,根本分不清哪是月牙儿,哪是“我”,人月合一。

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天人合一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之一。‘天人合一不仅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而且指现世与超越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尤其指超越与内在的统一,对天道天命的虔敬与现世伦常积极尽责的统一,终极关怀与现实负责的统一。”老舍先生的这部短篇名著无疑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运用月牙儿这一特殊的意象,使得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使诗意与哲理、思想联系起来,以此来实践他以文化来关注现实社会的目的。老舍是一位诗人与哲人相结合的作家,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所蕴涵的诗意与哲理。在《月牙儿》当中,作者借助于月亮这一意象将诗意与哲理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如此,更可贵地是作者借助这一意象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猜你喜欢
月牙儿肉体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月牙
“对话”小伙伴老舍
月牙儿
大画微博
小月牙儿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