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创新意识培养浅析

2009-06-10 05:30王同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

王同军

摘要 尝试探讨如何培养创新意识。首先从创新概念入手,分析创新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指出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教育,更应把创新放在首位。跨学科研究不失为培养创新意识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 创新;教育产业;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2-0008-03

Discussion on University Teachers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ng//Wang Tongjun

Abstract This is a qualitative text analysis that seeks to how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creative thinking. This study,with the introducing ofthe concept of initiation in terms ofEconomics, seeks to highligh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What is of substantial importance is the awareness of the teachers in the daily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The industry of education, the bas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should be playing a leading role. Multi-discipline study is one of the better ways.

Key words creative thinking;educational industry;Multi-discipline study

Authors addres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教育应向何处走?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9月)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此乃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其他详细的政策、措施和方法均必须以此为基础,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科教兴国这个战略目标,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核心,积极贯彻宪法中规定的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国的发展,教育是基础,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早已证明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所应有的作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

众所周知,20世纪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孕育和催生了知识经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而教育这项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源泉,是其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教育得不到有效健康的发展,知识经济便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而要想在教育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首先必须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在著作权或版权方面作出一定的贡献,在科研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把培养个性化、创新性的学生当做首要任务,否则,学生是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更不用说得到国际的承认。创新是社会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是知识产权的灵魂,因此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是打造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

1 创新理论的提出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他的创新理论基于经济学理论,属于狭义的创新概念[2]。强调在生产体系中的新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构成成分的变化。这一理论能否用于其他不同的领域呢?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那教育领域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是什么呢?如果把教育也看做一项产业的话,教学环境便是一项很重要的生产条件,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构成,教材等其他教学设备便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广义创新,即包括一切从无到有的创造,也包括一切比以前既有的东西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新东西。它既可以是一个以技术为内涵的创新,也可以是一个非技术内涵的创新[2]。从广义上来说,不管是从外在形式上来说,还是从内部或内容上来说,只要增添一些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就是创,就是新,就应鼓励。“小”创、“小”新也是突破,没有“小”的积累,“大”的突破便很难形成。众多的“小”会引发“大”的到来,这实质上也应属于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 教师责无旁贷

学校的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奉献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一所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师。教学一线的教师是教育事业这座大厦的设计者之一,同时是大厦的最重要的建设者之一。没有他们,一座座高楼是无法建起来的。高楼是否实用,质量如何,能使用多长时间,教师这个灵魂的工程师、建设者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职责。他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被建设的对象,只不过将他们武装起来的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比钢筋混凝土更有力的知识。美丽的山河是靠这一座座大厦来装饰的。然而,如何才能确保每一座大厦的质量呢?不同特色的大楼,其设计、建设均需要不同的规划、运作,不具备创新意识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吗?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精神。那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呢?

2.1 把师德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师,要有师德,有自己做人的准则。尊敬领导,尊重自己的同事,虚心向他人学习,为人豁达,心胸开阔,善解人意,拿得起,放得下。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尊重自己。时刻牢记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为师一日,就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师如慈母、严父、长兄、好友,学生敢与其无话不谈。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式教学才可能使学生接受,有的甚至可影响他们一生的思维方式及世界观。一个缺乏敬业精神、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盛气凌人、摆架子、无亲和力的教师,是难以服众的。学生无平等的地位,往往会敬而远之。

2.2 教师应有危机感教师应时刻认识到“与时俱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照本宣科、不思进取的教师是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意识的。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便很有可能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对自己绝对地服从。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只可能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人。教师观念的守旧,可压抑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个性。因此,教师教的主体作用应得到正确的指导。否则,国家得不到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不到培养。

2.3 课程设置特色学校应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生有差异,课程就应有选择,正像商品的丰富性决定超市的品位与水平一样,课程的丰富性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品位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评论课,以世界名人传记等为基础,或利用寓言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否定伟人,指出伟人的不足,同时也可使学生认识到伟人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从而培养学生的耐挫折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另外,也可加强演讲课、辩论课的课程选材,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使得学生会学。教得好与学得好的统一才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境界。教师应发挥教的主体作用,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学生应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既掌握知识又锻炼能力。

2.4 教师进修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就会缺乏创新的源泉。长期在一个领域研究,容易陷入固定思维,走入怪圈,不易自拔。若能研究另外一个领域,便极有可能产生新的观点。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连淑能教授在其文章《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中强调跨学科研究对创新研究的重大作用。他还指出,创新性人才应是“+”性人才,即不仅知识面宽又深,而且能冒尖,会创新。创新性人才应是点面结合型的,既有“点”,在某个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又有“面”, 其他领域又有所涉及。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科研与科普中的矛盾》一文中说,专精如同在建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应愈广大。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扩大的知识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专精的水平。众所周知,每个领域均有自身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自成体系,都需要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常见的解决方式,但若深入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却并非易事。当今出现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从人文角度去研究自然科学,站在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人文,往往容易出成绩。新领域、新天地、新角度、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这便给每一位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登高望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从另一方面也是强调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学无止境,教师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充电”,方可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性人才。

笔者研究生阶段读的是文学翻译,从2001年起开始攻读法学,4个学期选修几十门课,从中意识到法学学科的一些特点,语言之严谨,逻辑之缜密,程序之重要,概念之明确,都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法学要求言简意赅,强调公平、公正的同时,又不忽视效率。学一点法律,可增强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意识,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又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聆听众多著名专家、教授的课程,从李显冬老师的授课中得知江平教授曾说过,一篇好的论文要么有新观点,要么有新论据,要么有新材料,三者必具其一,否则便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从王洪教授那儿得知,一篇文章概念首先必须明确化,其次要有实证性,即实际生活中操作性要强。文章的观点是否有价值,前后的逻辑是否矛盾,是否有冲突,可以进行实证分析,也可进行价值分析。跨学科的求学使笔者受益匪浅,从一定程度上也使自己的内向性格得到一定的改变,更加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加有信心否定权威,向权威挑战。当然这不等于盲目自大,不尊重人,而是更善于向专家讨教。

2.5 如何完善评估体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评估,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教师要有严格的责任感,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包括现在流行的学分制,也应如此,否则一切便是空谈。学分制可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前提是学校应有较多的课程供选择,各教师之间的宽严标准应大体一致,否则会给一些学生投机的机会。严师出高徒,但要严得有理,严之有度,以理服众。同样,也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宽松会产生“泡沫经济”,流于形式,学生没有一定的压力。将创新精神列入日常考核中,使创新评估课堂化,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重赏”怪异者。

2.6 创新式思维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是否刻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是否诚心诚意地欢迎学生的质疑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推崇权威、崇尚特权的行为倾向,使得人们缺乏对先辈和权威的怀疑、批判精神[3]。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求异”,是打破常规,调整视角,突破思维惯性[3]。关键在教师自己是否有批判性思维,同时,领导是否重视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要多培养些怪人、个性强的学生,反常规思维,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出奇招,出怪点子。因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按常规思路往往走不通,医学界、科学界均需要与众不同的批判性思维。若在教学阶段便能培养出学生的超常思维,那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思考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件陌生的事情。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授不同的课程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均可抽出几分钟时间,做些脑筋急转弯的题。当然,对于课程中必须讲授的内容,也可让学生提出相反的观点。鼓励“怪异”,提倡“荒诞”,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大凡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作家和学者,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均必须有自己的特点、风格,方可自成一家,为世人瞩目;而自身风格的形成,没有对传统学说的批判,是无法想象的。以语言课程教学为例,精读、听力、口语、泛读及各专业课均可打破常规,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授课。各门课尽管各有特点,自成套路,但每门课均可以一种综合课的方式讲授。教师均可要求学生去大胆地谈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2.7 团队精神那些成名的创新英雄常常是一个创新团队或创新组织的代表。特别是在现在,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已经很少能够完成什么高水平的成就。一定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创新[4]。211工程、985工程、质量工程均不是某一个人能单独作出的,而是需要学科之间、学院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全社会的合作。课堂教学,尤其是讨论课、辩论课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较好契机。科研也是团队精神的培养舞台。现在本科生、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都开始重视学生的科研项目。在教师或导师的指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争取早出成果,出更多优秀的成果。

3 结论

教学教给学生的是句号还是问号?学生喜欢的是句号还是问号?学无止境。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一加一并不总是等于二,尤其是在不同的领域,情况更是如此。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永远是固定的、唯一的,每个人都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找出自己的答案,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所在。

参考文献

[1]范在峰.“论技术创新对知识产权的影响”[J].知识产权,2003(1)

[2]赵敏,胡钰.创新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3]李正风,胡钰.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温恒福.教育创新组织的领导与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