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闲情赋》之赋史地位

2009-06-13 05:52查紫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艺术表现陶渊明

摘 要:陶渊明《闲情赋》继承爱情赋创作传统,但又在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力上有自己的追求,从而与曹植《洛神赋》一起对后世辞赋与后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闲情赋》 爱情赋 形象塑造 艺术表现

作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曾撰辞赋三篇,《闲情赋》是其最具特色也最惹人争议的赋作。自梁代萧统以来,不少大家对此多有评述,大体而言,关于《闲情赋》主题,有“爱情说”与“寄托说”两种看法。从鲁迅开始,多倾向于“爱情说”。然而,在热烈讨论之背后,对此作真正价值还认识得却不够充分,笔者拟从赋史地位视角对《闲情赋》进行分析。

萧统在《文选》卷十九中专列“情”赋(即爱情赋)一类,收录了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曹植的《洛神赋》,共计四篇。纵观赋史,爱情赋一体,始于战国时期的宋玉,宋玉三赋历来被论者视作爱情赋的滥觞,其揭示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道德准则。而《洛神赋》同样如此,“余”虽被洛神美貌所吸引,“心振荡而不怡”,“解玉佩以邀之”,主动向美艳绝伦的洛神示爱,但最终还是“申礼防以自持”。可见《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洛神赋》等尽管极尽敷陈,把女性写成了绝世佳丽,但在作家观念中,女性不过是男性附属物,所以他们要“止乎礼义”。

陶氏序中自谓学习的是张衡、蔡邕之赋,二赋均为《艺文类聚》卷十八所收,专写人人恋,被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研究》中作为闲情赋系列与以《洛神赋》为首写人神恋的爱情赋区分了开来[1]。由于闲情一类赋除陶作外均残失,因此陶作就以代表闲情赋的身份与面目出现。而爱情、闲情两种赋均写爱情,所以本文就将此两类合并,称爱情赋,应该也是可以的。

我们从继承与革新两个点上对此赋价值略作展开:

首先,从形象塑造看,陶氏《闲情赋》最为逼真。宋玉笔下描写美色最出名的是《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数句,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较抽象;《洛神赋》以华丽词藻描绘神女,说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又说她“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美则美矣,终还稍显朦胧。而闲情赋系统里的残章零句,描摹现实社会中美人时,又有一共同特质:如张衡《定情赋》谓其“冠朋匹而无双”,应瑒《正情赋》说她“曜来今而无列”,多从美艳姿色上作文章。不像陶渊明物我相融,将美人之咏纳入屈原辞赋那种话语系统,赞她“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芳”,并且雅善鼓瑟吹笛,特为表出美人高贵雅洁的品性,而男主人公则同样为人清高,“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荫”。如此一来,就显得情意相投,然后表达自己对女子的热诚和倾倒的心理,就很自然,也更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爱情观念,不再仅将对方视为男子的附属物了。这样,他们爱情的无法圆满也让读者真正心生遗憾,从而便使《闲情赋》成为广受欢迎的经典之作。陶氏从两方面描写美人品貌,开头一段正面描写:“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接下来,从作者眼里或愿望中,侧面描写她的美妙姿容,化为衣领、裙带、发泽、眉黛、莞席、丝履、影子、烛光、竹扇、鸣琴等十种能与美人接近之物,来表达自己求爱的强烈愿望和急切心情,从而衬托出美人的“令姿”。可以说,此美女形象具有完善的可感性,因此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众所周知,《闲情赋》的成就主要还在于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尤其是那著名的“十愿十悲”之写。当然,这种抒情方式在赋中并非陶氏独创,可惜此类赋除《闲情赋》外已无全璧,因此说《闲情赋》确立了爱情赋在赋史上的地位当不为过。陶氏在序中已明言己作是“继作”,与张、蔡之作一脉相承。南宋人姚宽较早提到借鉴问题,曾在其笔记作品《西溪丛语》中谓“十愿”本于张衡《同声歌》中的“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实则张、蔡等赋中已有此句式。张衡《定情赋》有句云:“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文选·洛神赋》注)蔡邕《静情赋》有句云:“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不敢聆。”(《北堂书钞》卷一百十)王粲《闲邪赋》中亦有“愿为环以约腕”等句(《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六)。假如张、蔡之赋得以保存完整的话,则模仿痕迹必更为明显。“十愿十悲”这种男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这种无理而妙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这种摄人心魄的“胡思乱想的自白”(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未定草六》中评语),虽是从前辈那里得到的灵感,但是陶氏写得更大胆、更热烈、更深情。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评曰:“张、蔡之作,仅具端倪,潜乃笔墨酣畅矣。”[2]此赋绝大部分篇幅“荡以思虑”,写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赋中陈述男主人公内心热情的文字占极大篇幅,其感情的强度是《洛神赋》、《定情赋》、《静情赋》诸作都不能媲美的。

最后,讨论《闲情赋》对后代之影响。唐人司空图《白菊》诗有句云:“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很欣赏陶氏在书写爱情时的激情,誉之为“狂生”,堪称陶渊明的异代知己。当然,对后世的影响更多集中在艺术上面。此赋对男女爱情大胆泼辣、生动传神的描写,对后世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有深刻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就描写手法的细腻程度言,明人杨慎说:“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冶态。裴硎《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所谓词人之赋丽以淫也。”(杨慎《升庵诗话》卷三)美目含春,似言似笑,让人动心不已。这类细腻的写法在《闲情赋》中还有许多。不过杨氏只提到唐代传奇作家裴硎和元稹,其实《闲情赋》在历代文学家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另外,陶氏丰富的想像力,也极大地启发了后世诗人。其中的“十愿”,更为后世争相效仿。如南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环郎臂,蹀座郎膝边。”裴諴《新添声杨柳枝词》:“愿作琵琶槽那畔,得他常抱在胸前。”曹尔堪《南溪词·风入松》:“恨杀青罗似我,时时贴细腰边。”邵无恙《赠吴生》:“香唇吹彻梅花曲,我愿身为碧玉箫”等等。因为终究是模拟之作,所以很难达致陶氏的水平。对此,钱钟书先生有评语云:“顾无论少至一愿或多至六变,要皆未下转语,尚不足为陶潜继响也。”(《管锥编》第四册)所谓“下转语”,是指“十愿”之后的“十悲”而言,后人所学多为皮相,尚无法如陶氏那样对爱情表现得那么深情真挚和热烈,不过由此倒也不难看出《闲情赋》的启发性。

综上所述,陶氏《闲情赋》远接诗骚传统,近取前辈作派,在爱情赋史上与《洛神赋》双峰对峙,前后辉映,取得巨大成就,其存在价值自不容抹杀与磨灭。即在整个赋史上,它既富有东汉以来小赋之抒情性特征,又不偏废汉大赋之铺排,也具有着很特殊之地位。其精美的文字,天籁的爱情,巧妙的艺术构思等,都必将流芳于无穷之后世。

注释: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查紫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艺术表现陶渊明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