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

2009-06-13 05:52韩述梅李文灿
现代语文 2009年10期
关键词:朗读普通话态度

韩述梅 何 娇 李文灿

摘 要:普通话朗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考试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朗读的态度、朗读时的心情、朗读的注意事项、训练提高朗读的技能等方面,结合测试朗读作品,加以分析解读。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朗读 态度 心情 技能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从而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愿望的一种方式。它是口语测试的重要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项30分,占30﹪。

2004年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教育部语用司审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的朗读作品共60篇,其中既有原《纲要》中的作品,又有新作品。笔者从1994年起即参加组织普通话测试。谨将朗读作品把握的体会求教于大家。

一、端正朗读态度

态度制约着感情投入和朗读水平。只有态度端正,才能把作品读好。

(一)对作品的态度

测试中的60篇朗读作品,是编选者们淘珠滤金、层层筛选出来适合朗读的精品。既有让我们开阔眼界的国外作品,又有国内的名家经典作品(占多数);既有科普作品,又有饱含情感的记叙作品;既有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又有催人奋进的昂扬旋律;既有让我们品味幸福生活的提醒,又有让大家感悟生命与工作中快乐欢欣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教材,每一篇都需要我们倾心阅读细细品味。

(二)对听众的态度

测试员和微机都是应试者的听众。应试者要把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原原本本、真真实实地传达给听众,而不要误解作者的愿望、滞误作者的心意、歪曲作者的感情。有了这种态度,对作品的表达将会是真挚而生动、流利圆满的。

二、以作者的心情去读作品

从小学开始,语文课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有感情,是指读者要带着作者的感情去理解、体验和表达作品的内容。

比如读科普文或记叙文时,要有对人热情好客的心理;把你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热切地告诉大家时,要把事物说明白顺畅,使听众能听清楚你的声音,听懂你的表达。

三、朗读注意事项

(一)时间、地名、人名、事物名称、形状、颜色、结构等关键词要重读且节奏稍缓

如作品29号《莫高窟》中的“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这颗珍珠就是敦煌莫高窟。它坐落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其中的“沙漠、敦煌莫高窟、甘肃省、敦煌市、三危山、鸣沙山”要重读。又如作品36号《苏州园林》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怎么样。”其中的“建筑”“古代”“宫殿”“近代”“对称”“左边”“右边”要重读。

(二)朗读中要确定并读好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指在作品的朗诵中,那些不受语法限制,按照事物规律应当重读的音。

如作品36号《苏州园林》第三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在这里,“艺术”“不”“技术”要重读。在“全在乎设计者和工匠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中,“全”要重读,“在乎”则读次轻,“没”“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要重读。又如作品2号《差别》第二节:“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中,“叫”“阿”“德”“小伙”“青”“直上”重读。

名词排列都需重读。如作品45号《西部文化与西部开发》第三节中的“秦始皇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都需重读。第四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也需重读。

可能有人会担心,都重读会不会显得没区别?作者在创作时已经注意到了抑扬顿挫排列,所以没有必要担心。如:“戏曲”下降,“剪纸”上扬,“刺绣”下降,“岩画”上扬等。

(三)确定并读好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因含有强烈的感情而重读的音。如作品7号《二十美金的价值》第三节:父亲生气地说:“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中,“为”“这”需重读。“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全句都需重读,以表现父亲生气加剧、怒不可遏。

四、提高朗读技能

(一)并列排比句一般采用“高中低”的语气朗读

含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可采用“高-低-中”的办法朗读。如作品29号《莫高窟》第三节中的“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大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含四个分句的排比句可采用“高-中-高-中”的办法朗读。如作品40号《提醒幸福》第五节中的“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灾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

含五个分句的排比句可采用“高-中-低-中-高”的办法。如作品29号《莫高窟》第四节中的“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

(二)注意朗读的节奏

“语言的节奏,本质上就是说话和听话时跟语义表达或理解相关的组词断句策略的语音体现,是由语义的表达和理解需要所决定的一种韵律上的结构模式。”(曹剑芬,2002)。组词断句是重要的阅读技能。根据语言的节奏可把自然语句分成韵律词与韵律短语。韵律词是构成节奏的基本构件。韵律短语是言语里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节奏组块。由若干韵律短语构成的语调短语是言语里的大节奏群。

作品44号《我为什么当教师》第三节中的“然而,我爱这一行的真正原因,是爱我的学生。”韵律词有“然而”“我”“学生”;韵律短语有“爱这一行”“真正原因”“爱我的学生”。全句则为一个节奏群。

汉语里的韵律短语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律词构成,所包含的韵律数目也多寡不等。可是,变动的范围大致有定,其跨度一般为7+2个音节,最多不超过9(7+2)个音节。一旦超过这个限制,如果没有采用韵律上的停延手段,就必然会采用“的”“和”“于”“个”“中”之类的功能词来分节,从而使得韵律短语的长度仍然保持在常量之内。

新闻话语极大部分韵律短语都在7个左右。如“应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在散文朗诵话语中,绝大部分韵律短语有四至六个音节。如作品1号《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又如“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在科普作品朗诵话语中,韵律短语长度增加,可达到10个音节,如作品13号《海洋与生命》中的第二小节:“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一些海洋生物的含水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五。”

(三)注意特殊连读与停延

一般说来,作品中的标点符号是停顿的标志。但一些特殊地方,出于情感、语义表达的需要,可以连读。如作品3号《丑石》最后一句“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其中“误解”后不停顿,与“寂寞”连读即可。再如作品27号《麻雀》第四小节“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中的顿号不停顿,以便于表达惊险、恐怖的情状。

在作品每个自然小节开头,以单音节“我”“在”起头的,出于韵律的需要,延长为两个音节时值的较多。如作品43号《我的信念》中的第四节:“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作品41号第一节“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非小节起始音节也有这种情况,如作品16号《火光》中的第一节“我/ 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

参考文献:

[1]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曹剑芬.现代语音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韩述梅 何娇 李文灿 济南 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50011)

猜你喜欢
朗读普通话态度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