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师言传素养与技巧初探

2009-06-16 06:52白尉华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幽默故事哲理

白尉华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在普通高校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这无疑对该门课程教师言传素养与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语言的幽默性、哲理性、故事性、抒情性四方面入手,寻找激活《大学语文》课堂的钥匙,以期收到良好的传授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 幽默 哲理 故事 抒情

不可否认,现在一般高校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常常扮演比较边缘的角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喊无数遍,国家、地方、学院等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改革许多行政制度以推进《大学语文》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然而在实际的贯彻实践中,理想并不那么简单容易地能实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语言存在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传达往往更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成为师生灵魂交织、碰撞的桥梁,促使学生诞生思想、兴趣的火花。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语言表达的命题更显得地位显赫、意义深重:因为《大学语文》的教育相当程度上仍然是语言的教育,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们听说读写本民族语言的能力。《大学语文》课堂五十分钟成为享受还是忍受,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言传素养与技巧的意义非凡。说得多,不如说得巧、说的美。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表达素养与技巧的培养和实践:

一、幽默性语言

大学语文教师幽默语言素养的培养,有助于解决《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难题。

(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一个充满娱乐信息的时代,在一个充满喜剧精神气氛的历史语境中,或冷或热的幽默语言往往能迅速、有效地贴近、牵动、抓住大学生的耳膜是不争事实,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具有幽默性语言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良性运行,能推动学生产生一种喜悦、舒畅的心态,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如沐春风。

(二)客观而论,就学科本身而言,《大学语文》较之许多大学专业课程实际上是更加情趣盎然的,“此间有人,呼之欲出。”充满趣味性的作家作品比比皆是,如陶渊明、杜甫、苏轼、鲁迅、张爱玲、王蒙、汪曾祺等作家,无论作品与人品,在对人生世界冷眼批判的同时,也都有充满生活情趣、幽默诙谐的一面,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丰富的内涵,通过语言的渲染与表达,传达出一个立体的人与精神,大学生们对此是能够感受到的,也容易充满兴趣与热情。

(三)《大学语文》课上教师的幽默言语,还必须注意幽默中的庄严深刻、诙谐中的耐人寻味,表达出具有一定深度意义的幽默语言,这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师教育所具备的幽默语言素养质量的一种考验。浅薄无聊、低俗卑劣的幽默语言甚至黄色笑话,不仅无法令大学生们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而且是对《大学语文》课堂的亵渎。

二、哲理性语言

如果说幽默语言侧重于让学生们“笑”,那么哲理性语言表达更注重学生们“思”。

(一)培根认为“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哲理性语言的表述能令学生们的思考走向深入。哲理涉及社会、生活、人生、历史等多方面的规律性探索归纳,大学生时代应该是理性思考高度发展的时期,原来在中学已经触及却来不及思考清楚深入的问题,此时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渴望以高度、深邃的理性视觉来深入地打量、剖析自我与世界,培养出适应时代生活、学习的新的精神力量。

(二)文学相对于哲学的冷静、抽象、理性而言更接近感悟、具象与情绪。事实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不会只是停留于事实的表面,而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关于人生、社会、文化历史的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一些为人处世的奥义深思,一些终极追问、宏观探求以及微言大义,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些哲理性语言表达的适宜的时间、程度、分量,势必可以将语文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三)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哲理性思考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通常容易滞留于感官刺激,满足于日常消费,他们的内心世界常缺乏客观、理性地评价生活、人生、自我的思考力量,甚至充满孤独感、虚无感,怀疑、自恋、惟我独尊的情绪十分严重。一些哲理性的思考不仅强调推动了他们的智性成长,益于某种辨别、分析、归纳、演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有助于他们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开阔的社会历史,从而树立更为健康的自我价值认同体系,为灵魂增加一层明亮的底色。

三、故事性语言

故事的传达应该是《大学语文》课堂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综合要求。

(一)故事的磁场力量,有时比单纯的理性传达更为强大。在一堂课中,倘若教师讲述的故事内容与表达质量高,一般都是可以制造出更为有效的、生动的听觉效果。《周易》认为“圣人立像”,讲述故事可以实现的效果、完成的功能,常常是一般道理灌输所短缺、无法抵达的。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需要曲折生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故事、人物形象来拓展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的了解,对历史的认识,对人生的探索。

(二)《大学语文》教师有时的确需要比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师更为悉心地借鉴与扮演“说书人”的角色。通过投入地说故事,可以为课堂营造出一种情境,大学生可以身处其间,不仅得到领悟与思考,更能促使他们在聆听教师汩汩滔滔的故事叙说中取代、超越他们习以为常的视觉享受,而专注于感受语言的原始魅力,培养语言想象、表达的兴趣与能力。

(三)当然,在说故事的教师与说好故事的教师以及能把故事说好的教师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大学语文》课中,教师应该多选择充分体现出《大学语文》的特色,并更为紧密地与大学生生活相联系,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与时代性、个体性的多元的、丰富的结合。教师说故事的能力与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努力与探索。

四、抒情性语言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在渗透着趣、理、事等智性特征之外,情感因素也不可忽略。“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学语文》原来就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中的课文选篇,均为古今中外语言大师们的情感的结晶,其间渗透着“爱”的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促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之余,培养丰富的感性、情感的领悟力与表达力,改善提高他们的情感与文化品位。《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将切身情感与作品情感相融合,通过或抑扬顿挫,或柔情缠绵,或慷慨激昂的情感性语言,舒展、深刻地抒发对于自然、人生、祖国、历史的浓厚情愫,就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认同其间的人情物性,摆脱现实功利的困扰,获得美好的感情熏陶与慰抚。

在讲授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时,作品本身对于自然、人生、时间、爱情的情感投入、情绪波荡原本十分深广浩大,对于涉世不深、情感思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如何真正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绪与情思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将自我对于这些重大的人类存在命题的深入思考与情绪渗透贯穿于课堂教学,在朗诵、讲解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含有与作品本身的情绪色彩相似的感伤深邃、博大通达的抒情语言的探索,让学生深刻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于作品的情感情绪方面的切近的理解与共鸣,由此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的强烈感染,感动于教师的真情流露,认真地将自我的情感、思考投放于作品之中,拉近与古人的心灵距离,获得灵魂的、精神的洗礼。

(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煽情性语言在大学阶段必须与较为成熟的现代理性精神、智性思想火花巧妙、自然地融合,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通过这样的高质量的融合,才能体现出《大学语文》教师情感的深度与力度。否则,无论《大学语文》教师口语表达如何激动昂扬也是枉然。换句话说,对于任何表面的、浅薄的情感煽动,大学生们常常并不买账。

上述四种语言素养与技巧,在实践过程中不应该是机械性的操作,而应该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个性表露,这有赖于《大学语文》教师课余时间大量积累与练习。《大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与技巧的讲究提炼,必须与相应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紧密结合,要防止将教学变异为教师卖弄炫耀语言技能的娱乐,甚至贩卖场所,真正将《大学语文》课堂,构建成语言审美、创造、锤炼精神、打造灵魂的和谐、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论语·孟子》【M】,京华出版社,2001,第51页

[2] 费朗西斯·培根著,何新译,《人性的探索:培根随笔全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112页

[3] 高亨著,《周易大传今译》【M】,齐鲁书社,2006,第406页

[4] 【德】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84,第4页

猜你喜欢
幽默故事哲理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