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追求新闻的真善美

2009-06-19 04:26朱信良
新闻爱好者 2009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美的

朱信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实,不管是构建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归根到底离不开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需要在人的内心深处产生震撼、情感陶冶才能实现的。

作为直接、真实、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同文学一样也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陶冶。新闻的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等功能决定了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如今新闻已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宣传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牢固树立新闻精品意识,广泛地拓展新闻的审美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新闻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的力量呢?追求新闻的真善美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追求真——探求新闻的本质规律

新闻首先要追求“真”,即真实。“真”是“善”与“美”的依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新闻有无价值和价值高低的重要准则。新闻必须作出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与客观事实完全吻合。人们只有得到正确的信息,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更强调新闻的真实性。马克思曾要求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描写事实”。他在主编《莱茵报》时更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纸的本质。”列宁关于真实性问题有句名言:“绝不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对新闻的真实予以精辟的论述。所以新闻求真就是要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就是讲真话。

综观一些优秀的新闻报道或新闻栏目,无不以其报道的真实性而彰显魅力,它们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己任,针砭时弊,在促进社会正义、和谐和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讯《索玛花为什么这么红》报道了“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王顺友的事迹,通讯《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报道了“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的感人事迹。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详尽的事实描述,展示典型人物丰满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宣传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对他们的报道,增进了人们对这些典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降低了因陌生、漠视而产生的社会不和谐因素。通过报道,公众对他们有了深刻的印象、认识和理解,会更加尊重他们的付出,尊重他们的人格,关爱他们的生命,促进社会的和谐。

当我们正视这些优秀的新闻报道达到了真实标准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新闻歪曲事实、混淆视听,一些新闻工作者漠视他人的利益,造谣惑众,或道听途说,或断章取义,或故意捏造,发表一些歪曲事实的报道,严重误导了受众,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这严重违反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既不能帮助受众认清事实的真相,也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追求善——彰显新闻的道德价值

新闻还应追求和弘扬“善”。善是就作品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而言的。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要求人人具有高尚道德,遵守公共秩序,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能自由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积极反映那些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奉献他人的行为,提倡每个人都要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树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道德规范。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体现了善的价值,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张扬。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新闻社会状况的写真,所报道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环境中,不仅要当好信息的传播者,也要成为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评判新闻宣传报道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准。面对新闻事件,更多地用心灵去写作,用人性去报道,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并由此去观察社会,反映现实,揭示本质,才能增强宣传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将目光锁定在普通人身上,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呼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主流媒体中打起了人文关怀的大旗,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心中的丰碑》是作者饱蘸泪水写下的一篇催人泪下、促人奋进的长篇通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让读者动容,这篇新闻精品有如此魅力,不仅源于新闻事实的本身,还源于作品中对人性善与美的讴歌和赞美。“5·12”汶川地震之后,各大媒体以崇高的道德感和严肃的责任感全方位地报道了灾区救援情况,让我们在悲伤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与震撼,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看到了在这场抗震救灾中,伟大的中国人民演绎着一幕幕生与死、血与泪、喜与悲的真实故事。这些悲壮的真实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报道应引人向善、歌颂生活,为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保障人权与自由作出自己的贡献。然而,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为了追求一时的效应,而漠视他人的感受,甚至生命,为了一己私利,用重大灾难、危机的当事人的悲痛来填充自己的时段与版面,这是不善的行为,是被读者所排斥和否认的。

追求美——呈现新闻的审美价值

新闻还需追求和弘扬美。新闻对美的追求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需要。对美的追求,既是人的本能,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地发现美、展示美,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正如穆青所说:“我历来主张新闻记者应该是美的使者,向人民传播展、展示美。”虽然新闻报道中蕴涵一定的政治色彩和情感倾向,但它作为精神产品,新闻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具有一种审美形态,它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追求新闻的美,就要做到新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新闻的审美价值。

追求新闻的美,一是要作品立意深远,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捕捉那些带有方向性,具有重大指导、教育和鼓舞作用的重要题材,精心筛选、确定报道最佳角度,从中提炼出新颖而深邃的主题。消息《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报道了火车穿越“世界屋脊”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作品在报道通车这一事实的同时,又穿插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和人物的直接引语,进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报道的历史纵深感,揭示了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一深刻主题。

追求新闻的美,二是要外形得体。在追求新闻报道内在美的同时,其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新闻对其形式美的展示是多渠道的,可以借助准确传神的文字符号,也可借助鲜活生动的影像和图片。

新闻是语言美的艺术,语言的准确生动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作者要善于运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形色美的描述,广播、电视新闻要精心安排语言的押韵、对仗、节奏,使之动听。在文字消息《刘翔夺金创造世界高栏史传奇》中,作者以简练传神的白描语言记录了刘翔在日本大阪世锦赛勇夺金牌的那一经典时刻,给读者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也是结构美的艺术。新闻的结构应该是多样的、不拘一格的。在大量的实践中,新闻的结构大胆地借鉴了散文、影视等文学表现手法而使报道变得生动活泼。通讯《在大海中永生》,作者以大海为纽带,运用复沓的手法咏叹伟人的离去,形成散文的格调和大气而精美的艺术结构。《北京有个李素丽》就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还应该是造型美的艺术。报纸通过优化版面诉诸读者的视觉器官,它通过字体字号的差异、图文的组合、色彩的搭配等手段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新闻美的追求,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如今人们的价值取向、欣赏品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吸引力,构建新闻真善美的统一,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当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吁求,新闻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报道中高扬真善美的旗帜,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现象,为创造人们精神家园的和谐而尽自己的力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不懈地努力。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美的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我为冰与火而来,却看到更美的蓝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