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力研究

2009-06-19 04:26张晓冰
新闻爱好者 2009年8期
关键词:校报舆论受众

张晓冰

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我国高等学校的校报,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新闻舆论工具,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高校校报舆论引导的意义

舆论引导是从社会功能和实施渠道来出发,对舆论流向、流量进行指引和启发。即通过对“把关人”的重点监控,提高其舆论的水准,使其传播内容符合社会要求。

校报舆论的导向,广泛地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情绪,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应重视校报舆论,正确引导舆论,形成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氛围,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构筑健康向上、稳定和谐、公平竞争的校园舆论环境。真正发挥校报作为高校第一新闻传播媒体的重要作用,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构建校园舆论宣传的主战场。

当前我国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力现状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校报普遍存在下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校报舆论引导力的发挥:

信息量少,时效性差,受众欢迎程度不高。高校校报大多为四开四版小报,但大部分校报过于强调其指导性和教育性,出现会议报道、领导讲话或上级文件充斥报纸的局面,完全成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除此以外,校报作为长周期刊物,刊载的消息往往缺乏时效性,本月消息通常只能于月末甚至下个月见报。因此,校报究其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报道范围狭窄等原因,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

人员匮乏,精品难出,舆论引导力不强。一份好的校报,不仅要求团队成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新闻写作、编辑能力,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然而却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高校现有的校报编辑部,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工作条件简陋,编辑、记者、校对等职务统挑一身,要负责报纸编辑、出版等一系列工作,一人担当多个角色,超负荷的工作量,元法保障时间、精力投入,很难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报。除此之外,从事高校校报的工作人员无(记者)证、无(新闻)职称、无(广告)收人,深入钻研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时间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精品校报的产生。

内容平淡,模式僵化,缺乏亲和力。校报长期形成了固有模式,即一版为要闻版,刊载近期学校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学术研究版;三版为校园生活版;四版为文艺副刊。这往往给人留下呆板、僵硬的印象。高校校报由学校专项经费拨款办报,没有发行量和经济效益的压力,缺少竞争与激励机制,在报道内容与形式上缺少鲜活气息。大多高校校报具体概括起来为“四多四少”: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多、工作性总结多、口号类的语言多;有时效性的信息少、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少、有针对性的深度报道少、给人以审美享受的版面少。

明确战略定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列宁曾经指出:“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作为校党委机关报的校报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体现和反映校党委的主张和意图,积极发挥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校报必须始终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讲大局,讲原则。讲纪律。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推动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具体对策分析

吸引人——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校报是高等学校党政领导的喉舌,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喉舌。校报要立足本校,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因此,高校要办一张不仅舆论导向正确,思想格调高雅,而且有较强可读性的报纸,就要认真探索和研究校报读者的特点。

高校校报的基本读者群主要由受高等教育的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和学识渊博的教师构成。他们的特点是政治素质、知识结构、文化水准、欣赏品位都比较高。校报要反映党的政策在学校各方面的贯彻情况,反映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师生员工想要了解的热门话题和经验、知识等信息。

在办报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的对象,根据他们的需求,多反映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问题探索,致力于深度报道,形成校报的内容特色,以各具风格的专栏构成校报的版面特色,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别具一格的风格,使读者得到从其他报纸得不到的启迪、发现和收获。

感染人一——提高质量,增强校报的可读性。扩充新闻信息的含量。报纸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舆论作用。校报要增加信息量,首先要扩大新闻的报道面,从各个方面去反映校园内各个层次的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只有报道面广,才能满足更多的读者,使广太师生员工对校报有兴趣、有感情,想看、爱看。其次要精采细编,提高消息报道的质量和新闻的含金量,倡导短、精、特,即文章短小,语句精准,内容有特色;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新闻贵在“新”,校报出版周期长,但其回旋余地也大。因此,要首先有全局观念,对重大活动或事件心中有数,尽可能把截稿日前该发的消息都抓住。同时建立和依靠通讯员队伍,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抓好突发性事件;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形式服务于内容,要注意报道体裁的多种多样,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可运用特写、图片新闻、调查报告、读者来信、评论等多种形式体裁的新闻作品;新闻标题的精美制作;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版面样式上的出新出奇等,将整张报纸以崭新的“包装”,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成就人——树立受众意识,促进内外人才培养。对内:校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校报发展的瓶颈。高校校报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是引进人才,吸引优秀的学生记者和研究生充实到校报队伍,给校报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吸引社会媒体的骨干到校报担任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给校报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清华大学向全社会招聘《新清华》主编的做法值得各高校借鉴。其次要加强培养。对现有的校报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修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校报管理层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培养,并且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保障他们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另外,要进行相应的配套管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要在诸如职称、待遇等方面有公平、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解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外:现代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不单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者,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要改变校报一直以来的以自我为中心,侧重于教育性、宣传性,使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局面。

目前,传媒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受众具有对媒体的选择性,要让师生们愿看、爱看,校报必须树立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高校校报应注意服务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服务质量。如针对教师,应该围绕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教师怎样寻找科研课题、如何做科研、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介绍,并尽可能地邀请科研成果突出的专家结合自身实践讲述科研经验,为正在做教学、科研的新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和全新的思考。

对于学生,应该围绕入学、就业、贫困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人手,加大报道的深度。利用深度报道其客观的视角、敏锐的思维审视问题,充分发挥出报纸的优势,赢得受众。除此以外,校报应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开设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栏目,使受众能在报纸上看到他们的身影及他们关心的人与事。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校报》“工大人物”一栏,已成为广东工业大学师生每期必读和期待的栏目。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校报舆论受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