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09-06-19 04:26李忠春张春琳
新闻爱好者 2009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李忠春 张春琳

摘要:网络环境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抓住机遇,积极回应挑战。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分析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抓住机遇,积极回应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试图就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进行初步的研究。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互联网是一个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入通畅的“数字化”王国,提供了85%以上网络信息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国际互联网上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实行“文化扩张”政策,利用国际互联网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倾销符合其政治经济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并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对我国进行攻击和诽谤,不断对我国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进行扭曲、侵蚀和消磨。在这种多元文化融合并存、冲突碰撞的情况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现阶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面临考验。当今,很多大学生的精神兴奋点和注意力往往容易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他们缺乏足够的思考和分析,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充斥其中的种种黄色信息、黑色信息警惕性不高,鉴别能力不强,“免疫力”低,这使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在面对过量的异质信息的时候,极易因无力鉴别、无从选择而陷入“信息焦虑”的状态,非常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而失去理性思维,以致背弃对国家、民族的正确态度、信仰和感情,迷失前进方向,甚至出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冲突和偏移的现象。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遭遇困难。信息的开放和迅速传播使大学生拥有了选择信息的更大自由,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静态地学习,而是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大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主动选择者和构造者。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表现出高度的自负性和排他性,大部分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叛逆,否定权威,传统灌输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甚至遭到他们的抵制。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心理发生异化。随着网上交往的出现和发展,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束缚,他们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铸造的道德防线极易崩溃,容易形成道德相对主义。致使社会中的一些被恪守的道德准则在“网络社会”中可能变得没那么具有约束力,有些大学生在上网时就可能出现放纵自己言行、忘却社会责任,甚至丧失道德的现象。网络在造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容易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信息网络环境容易加剧学生的自我封闭,会导致大学生情感的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使大学生对现实中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从而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造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突破了信息传输原有的时间、空间限制,以信息高速公路的方式,通过文本、图片、影像、声音等形式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事件描述和评论等信息快速地集合在一起,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在网络上,认知渠道太大扩展,学生可以通过访问专题网站或使用搜索引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延伸式学习,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军事、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理性分析,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网络有利于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以多媒体为载体,图文声像并茂,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现实时空趋向超越时空,大大增强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对学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功能。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BBS、E-mali等形式进行“讨论式”教育,这在大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吸引力。

网络有利于实现教育过程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大学“围墙”被推倒,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的限制,扩展为全社会的、开放性的立体式教育。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在参与、观察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扩大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品质、认知鉴别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企业、家庭及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的巨大优势和强大合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化水平,创造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育人意识。(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把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让网站在贴近学生中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网上的虚拟平台转化为真心实意为学生办实事,在解决学习、生活具体问题的同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在服务中激发大学生关心和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增强认同感。

(2)树立平等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新定位教育者的角色,在网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诚恳地进行交流,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大学生才易于敞开心扉,教育者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增强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意识,不断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把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同时外化为积极的自觉的行为。

强化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技术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建设一支由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一方面要强化这支队伍的理论建设,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要强化网络技术培训,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既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其次,建设一支主要由专任教师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兼职队伍。专任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他们的信赖,使他们的教育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激发大学生政治信息的需求。因此,选择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一线教师组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兼职队伍,要深入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吸引力。

再次,建设一支由大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流动队伍。在大学生中选择一批思想素质高、综合素质全面、网络技术熟练的学生骨干,让他们参与创建、维护、改版、升级等工作。通过他们的活动,在网上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教育的氛围。以便增强网络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建设好这三支队伍,是有效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1)整合网络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根据目前学校各主题教育网站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内容单一的实际状况,要求我们必须整合网络资源,加强合作,扩大规模,形成面向全校师生的信息含量高、网络功能全的综合性网站,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开发和运用其他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以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2)创新形式,优化服务内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从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校园网建设的状况看,形式过于呆板,网络思想教育还没有与学生上网的规律结合起来。因而,必须在充实内容和创新形式上进行全面改善。其一,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实际,网络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其需求实际开设。除提供大量信息资料外,要积极开展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二,形式上要结合网络互动性的特点,加强BBS、书记、校长信箱的管理和维护,加快网络信息更新速度。这样,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澄清和解决思想问题,满足思想需求。

(3)完善网络立法,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加强规范化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健全网络规章制度,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点。一方面,追本溯源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从消息的源头上对网络进行整顿。堵塞互联网不道德的源流,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网上秩序。此外,加强对网络的监控,阻止有害数据的侵入,决不允许有害信息在网上流传、泛滥;对于问题严重、危害较大的网站,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坚决予以关闭。对各种影响较大的有害信息要及时发现及时予以清除。

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领域,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融合统一。第一,与计算机及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及网络公共课程要及早安排,使学生在触网前就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和信息素质,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技术伦理、信息文明和网络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在网络领域开辟教书育人的新途径。

第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借助网络技术支持,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质量和育人效益的同时,丰富网络内容,扩展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服务、引导、教育功能和渗透、辐射效应。

第三,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合。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网上与网下互动配合,网上了解动态,敏感、热点和难点问题,网下耐心细致地深入工作,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促进,产生共振和谐的规律和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

第四,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因此,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网上与网下互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汲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传统,与之不断融合统一,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