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调查研究

2009-06-21 01:48田浏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健康第一体育课程高职院校

田浏阳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调查法、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参照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结合我省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健康第一 职业特色

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应遵循教育发展的潮流,融入先进国家的大学体育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化、个性化、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与健康教育、工作、生活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学校休育和社会体育相联系的新体制。

本研究以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体育教师以及部分体育系(部)的领导为调查对象。向全省10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发放教师问卷52份,向学生发放学生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教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2%;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035份(其中男生936人,女生1099人),回收率为96.9%.从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和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探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

一、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在体育教育中,还许多体育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重技术,轻理论,采用“填鸭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现象.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显示,有59.6%的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但仍然有4成的体育教师未摆脱老思想,即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出发点。这反映出教师的对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不足,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2.体育理论课不足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相对不足,能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每学年体育理论课达到总学时10%的高校仅有2所,占10%;大多数的学校体育理论课年教学时数4~6个学时,占76%;还有一些高校每学年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在4学时以下,占14%,而且一般是遇阴雨天气才上理论课。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不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3.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经调查,有55%的高校是采三段式教学组织模式,30%的学校采用的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10%的学校采用分层型教学模式,只有5%的学校完全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即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教学效果显著,并且与社会体育衔接紧密,能更好的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习惯。但在调查的高校中,只有极少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

4.体育课程体系职业特征不明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

5.课余体育活动组织不力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男生仅占31.56%,女生占22.68%;而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占8.52%,女生占11.46%。在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有91.63%的学生有固定体育项目,并且掌握一定体育锻炼方法;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都没有擅长的体育项目,更没有体育锻炼方法,甚至害怕上体育课。由此说明,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极度缺乏,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

二、影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体育教师未摆脱老思想束缚,体育课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把教学目标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健康第一”上来,没有确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并且,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

2.学院管理不力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体育教学部来具体组织实施体育教育的各项工作,对学校体育的管理也只是学校颁布的一些规章制度,没有专门针对体育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的评估也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起到查找缺点、改进提高的目的。对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91.62%的学校没有具体的计划安排和专人负责;另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经费少、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多数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和课余体育锻炼自由放羊现象的发生。

3.体育师资队伍不薄弱,课程资源匮乏

调查发现,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基本能够胜任常规教学任务,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但是,离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大纲相差甚远,职称结构上,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以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严重不足,部分教师职称还未转评(中教转为高教);学历结构上,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以本科和大专为主,研究生学历者非常少,博士一个没有,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创新。另外,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方面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的束缚。

三、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策

1.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取得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要重视体育硬件条件的完善,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相结合,解决目前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的问题,要保证体育经费的落实。

2.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与外聘相结合,建设高素质、高学历、高品德的教师队伍。体育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师资建设的方向就是向多样化、高层次方向发展,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全面的体育教师队伍,以引进人才与在职教师培训为主。

3.建立完善的课程模式相配套的网络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抓好课程内容信息的开发、体育课程的网上课堂、建立网上体育俱乐部、提供学生及时了解选课信息、组织学生网上选课、成绩查询,运动处方等服务,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4.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和跟踪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而设计的一种方案,有待于实践的检验,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改革尽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7,(2):82-83.

[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21.

猜你喜欢
健康第一体育课程高职院校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
论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