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的新义及其组合模式的优越性

2009-06-22 09:38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词根

李 明

摘 要:本文探寻了“杯”的语义演变历程,并从认知交际的角度分析了其新义(泛指某种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其组合模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杯 新义 组合模式 词根+后固定成分

“杯”在《汉语大词典》里的主要义项是:①古代盛羹及注酒之器;②指酒;③杯状物。如:奖杯、银杯;④量词。

在以下语言现象中,“杯”很难用以上义项来解释:

(1)一场特殊“T台秀——海沃杯”职业服装舞台展示,在市工人文化官影剧院举行,活动以缤纷的职业服装秀,以涌动的广陵潮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扬州日报》2008年11月22日)

此处的“特殊”“舞台展示”等词以及相关的新闻图片都表示此“海沃杯”非比赛性质,“海沃杯”的“杯”自然也不是“奖杯”之义,那么此处的“杯”又是何义呢?为什么要以“××杯”命名呢?

(2)第四届“金诚同达杯”首都高校联合模拟法庭北师大专场圆满举行。(新闻标题)

……嘉宾点评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政治大学两校法学院学生会主席代表两校互赠礼品,嘉宾为参演同学颁发证书及纪念品。至此第四届“金诚同达杯”首都高校联合模拟法庭北师大专场落下帷幕……(部分新闻内容)

文中的“为参演同学颁发证书及纪念品”以及颁奖当时的新闻图片显示都说明“金诚同达杯”未有“奖杯”或“杯状的锦标”出现。既如此,为何又称“××杯”呢?

(3)“太阳花杯”使者培训班在安徽歙县举行。(新闻标题)

只是培训性质,当然不是比赛,更别说奖杯了。

以上新闻都源自百度,它们中的“杯”义已隐约透露了与传统意义的不同。那么它们究竟何义?又是如何从传统意义演变来的呢?

《汉语大词典》:杯,亦作“桮”。《说文解字注》:桮,也,小桮也,析言之。此云,桮,也,方言,古以桮盛羹。这是“杯”的本义。在古代,“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器具是很常见的。据百度百科解释,“杯”衍生出“奖杯”之义是有外部原因的:公元532—534年,北魏帝元修时,曾让10名武将进行射箭比赛,目标为悬挂于百步之外的银制酒杯,射中者以酒杯为奖。不过,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杯”衍生出“奖杯”是有迹可寻的:

S杯1(杯子)=[质地普通]+[杯形]+[饮用器具]+[中性]

S杯2(奖杯)=[质地稀有]±[杯形]+(比赛获胜方)[奖赏物]+[褒义]

共性义素是杯状器物。从外形上也很容易看出二者的相似联系。

“奖杯”作为各种赛事获胜物这样一个属的概念,由于比赛性质、范围不同,还有其下位概念。如:世界杯、美洲杯、国王杯、三星杯、应氏杯、春兰杯、挑战杯、和谐杯、大师杯……这些对“奖杯”的不同命名,区别出了不同赛事。由于使用的频率很高,人们只要一看到“××杯”的形式,就会联想到两个相关概念:

A.某种赛事。至于什么赛事,可附加文字说明。熟悉程度高的可不附加。

B.奖杯的名字为“××杯”。

作为奖杯的名字不需要指出它们的全称。如“世界杯”全称是“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赛”,只需要提及关键词“世界”和“杯”就可。因为“世界”可凸现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杯”是“赛”的结果,是“赛”的目标。“杯”落谁家才是赛的关注点,或者说“杯”的显著性高于“赛”。因此,用“杯”逐渐取代“赛”作为“赛事”的代名词是完全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思维认知原理的,是不妨碍理解的。

既然“××杯”是奖杯的名字,那么,作为比赛获胜方的奖赏物,应该是名副其实存在的,可是再回到本文开篇提到的例子,它们的显著变化就是“名不副实”了,也就是口中念念有词的“杯”已找不到实物了。“海沃杯”如此,“金城同达杯”“太阳花杯”也如此。从对此“杯”的义素分析来看,可表述为:

S杯3=[无实物]+[非比赛性质]/[上位概念:某种活动]+[褒义/中性]

尽管外在形式一样,“杯3”的内涵义与“杯1”“杯2”已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或许从搭配组合的角度可以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

对名副其实的“杯2”,根据前面修饰语的语义,或者语义突显方面不同,可作大致归类:

(4)“和谐杯”再开拍,乒乓球赛走进社区(新闻标题)

从语言交际看,“××杯”的组合既简单上口易记,又把比赛中的某些元素凸现出来。

再来看名不副实的“杯3”,虽无奖杯,但从认知交际的角度看,其中“海沃”“金诚同达”“太阳花”等名称无疑被凸现,且易记。因此,“杯”在运用过程中利用“××杯”组合的优越性,其凸现、易记的特征被保留,而“奖杯”义被忽略了,衍生出“泛指某种活动”的新义。而“杯”的表非顶级性比赛以及有名无实的现象都说明其指称有流落民间,或者说重返日常生活的端倪。并且语用的改变也使其语义发生了变化。

当然,“杯”义演变过程中,核心义“杯子(S1)”“奖杯(S2)”仍保持,只是衍生出了新义。不过,这种新义是否会转变为核心义,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归纳以上语义分析,列表如下:

从S杯3的新义及其位置特点来看,似乎“杯”是类词缀。(“类词缀,是由词根向真词缀转化的中间过渡形式,其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1])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短语或句子中,若省略这一语素后意义变化较大;②语素的概念意义只是内涵缩小,外延扩大的泛化现象;③构成语内部有明显的句法结构关系(如偏正结构)等[2];我们认为这一语素只是“复合词/短语中有广泛结合力的成分[3]”而不能扩大化地将其认为是类词缀。类似的现象还有:

(5)水门、伊朗门、情报门、拉链门、电话门、艳照门、国籍门

(6)研究生导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易学导师、佛学导师、圣经导师、爱情导师、精神导师、天津泰达创业导师上岗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北科大为灾区新生设“快车道”指派“成长导师”

(7)雪佛兰新乐驰“4.72集结号”节油赛神话站圆满落幕

《征途》鲜花美人评选:美女集结号

楼市集结号 2000余套新房源年底前集中上市

深业本田车友独享——FIT秋游集结号

宜南上演传统文化“集结号”

从以上用例可看出:“-门”义已演变为泛指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丑闻事件。“-导师”义已泛指在某方面可以给别人指导的人。并不限于学术领域。“-集结号”泛指某种集体活动、项目。这些实例的共同点是:除了意义都泛化外,都是“词根+后固定成分”的结构组合模式,且这一模式构词能力很强,甚至强过与之对应的“前固定成分+词根”。

我们根据位置固定、组合能力强,意义泛化这三个因素,参照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2002),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2005)类词缀举例,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4](2008),对具有普遍性的前固定成分和后固定成分做了重新统计:

前固定成分:可、好、难、准、类、亚、次、超、半、单、多、不、后、泛、非、众、自、代、二、以、反、高、软、核、全、次、打、大、双、前、伪、有、总、制、无、亲、第、相、见、加、本、老、负、副、零。

后固定成分:形、员、家、人、民、界、物、品、具、件、子、种、类、别、度、率、法、仪、学、体、质、力、气、性、化、者、个、拉、腾、巴、来、然、乎、园、论、度、式、却、豪、长、士、师、生、工、匠、症、制、机、器、型、则、厂、场、站、夫、星、派、状、鬼、棍、品、感、坛、族、盲、户、观、赛、节、剂、金、款、库、服、价、罪、犯、案、级、牌、所、史、业、风、热、难、车、卡、票、券、水、税、鞋、肉、舞、歌、班、汉、翁、倌、迷、佬、蛋、虫、种、是(就是、要是、正是、但是)、来、角、科、处、局、厅、店、部、组、的(面的)、嫂、姐、哥、爷、吧(酒吧)、秀(show)、世界、计、记、头、费、面、期、群、术、带、线、中心、主义、效应、意识、工程、现象。

后固定成分无论是数量还是出现的速度都远强于前固定成分,说明“词根+后固定成分”结构组合模式的受欢迎程度超过前固定成分。鉴于这一特殊特点,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是外部原因。那些人们关注程度高的事件在媒体的强大推动下易产生新词新义。如人们对明星、政治、影视等很关注,若这些领域有重大新闻事件,新闻媒体无疑会第一时间播报,以何种方式传播更高效、经济,即用较少的词语传达更多的信息,这是要考虑的。完全陌生或完全熟悉的语言都不及新鲜的语言和熟悉的背景组合更能吸引眼球又不妨碍理解,且内涵丰富。因此“词根(新事件)+后固定成分(已知背景)”表达模式无疑会成为首选。

其次,语言本身的类推作用、可仿拟性,导致新词新义的批量化产生。也就是在“词根+后固定成分”中词根可被语言运用者想要突显的事物替换,从而来描述某一类现象或事物,这样既简洁好用又显得时尚。

最后,无论是人们对语言经济、高效的追求,还是语言本身机制的原因,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的认知方式才是终极的‘因”[5](P154),在“词根+后固定成分”的分析中主要关涉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概念,图形即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概念中突出的部分,是语言中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是所要描写对象的环境。人类认识任何事物都不是建立在一张白纸上的,而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知识,而在这背景上,新的、认知显著度高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关注,而“词根+后固定成分”结构模式中的“词根”替换成分正反映人们对所应突显事物的认知心理,而“后固定成分”则说明其对熟悉事物的依赖。因此“词根+后固定成分”之所以被高频率使用,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关键在于“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决定语言的形式”[5](P154)。

总之,我们从“杯”中看到了词义的演变,从“杯”的组合模式中看到了语言的内在机制,看到了思维认知以及交际对语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4).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李明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猜你喜欢
词根
试论掌握词根对英语词汇学习的作用
英语“WORD”与汉语“字”对应性研究与启示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英语教学新方法的探讨
浅谈词根词缀学习策略在葡萄牙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词性标注语料库自动推断维吾尔语词缀变体的研究
词汇教学,扎实基础
词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词汇也可以这样记忆
语素“性”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