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野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2009-06-25 08:42何书明
物理教学探讨 2009年5期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策略

何书明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转变实验教学模式,总结一些有价值的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本文总结了以下策略:一是新课改的物理实验教学理念运用策略;二是实验教学程序设计策略;三是师生共同设计、制作实验器材策略;四是增加课外“研究性”小课题实验策略。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新课程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11-2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学物理实验是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对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物理实验过程,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一定的策略。下文将分析其中几点实验教学策略,以供同行交流。

1 新课改的物理实验教学理念运用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重理论、轻能力,学生以考试成绩为目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不重要。同时,有的物理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在传授理论知识上,而一个学期中一般只进行2-3节实验课。由于其教学过程没有把握好“教与做”的关系,致使有些学生认为上物理实验课就是去“动动手,玩一玩”。鉴于此,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渗透新的理念,运用物理实验教学理念,规范行为、统一思想。领会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与目标,引起师生的重视,激发他们共同探求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突出新课改的物理实验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理念对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些要求:尽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尽量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多让学生做开放性实验。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类开放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创造潜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充分体验在“做”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乐趣。

1.2 根据不同实验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不同的实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以侧重于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学习研究方法以及达到综合要求等。其中以掌握知识的要求来说,也有获得知识、深化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不同层次。因此,实验教学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不同的策略。事实上,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类型以及课时安排还应以物理实验论的思想为指导。

2 学生实验教学程序设计策略

传统物理学生实验教学模式较单一,一般情况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老师细讲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这样一般占用20分钟时间,而一节实验课时间是45分钟,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只能按老师所讲的实验步骤匆匆完成。学生缺少动脑思索过程,因而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悖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因此,应对传统实验教学程序进行改革,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程强调在传授知识、技能、方法上以“少而精”的原则。教师应少讲或精讲,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随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实验课开始时,教师用约三分钟时间向学生讲清楚本次实验的目的与注意事项。

(2)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并结合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独立完成本次实验内容。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并通过指导、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3)在实验结束时,教师对每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审核,针对各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时进行纠正。

3 师生共同设计、制作实验器材策略

新课程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一方面,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探究一些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原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是一种创新过程。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盛水的玻璃杯和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来研究成像规律;用毛刷去演示摩擦力的方向;透过小水滴观察电视荧光屏上的三原色等。以下是其中一些具体的实验案例。

案例一:演示摩擦力方向的实验

让学生自带软毛刷或者厚海绵(厚海绵侧面画上一组向上的相互平行的带箭头的线段),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总结在不同情况下摩擦力的方向。

案例二: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利用学生准备的螺帽、硬币、纸片、乒乓球、气球、橡皮等物体,让他们设计实验并总结出物体下落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三:超重与失重实验

让学生自己准备便携式体重计,当学生站在体重计上面竖直运动时,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探究超重与失重的规律。

案例四:螺旋测微器读数实验

先让学生自己介绍螺旋测微器的原理与读数过程,然后利用学生准备的螺栓与螺母,让他们参照螺栓与螺母的结构,理解读数原理。

类似以上的实验,不能全数介绍,但教师设计此类实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与普及性原则 ,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由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所需小物品,要求人人动手,并逐步自己设计实验,在“做”中学习物理知识。

4 增加课外“探究性”物理实验策略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实验教学主要着眼于上述能力培养,而不仅仅限于某些知识的学习 ,应加强课外探索性实验的尝试。

课外安排的探索性实验,是对课堂实验内容的补充,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掘身边最熟悉、最常见的物理现象作为物理探索实验的素材,并通过实验得到相关的结论,不仅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又能重视探索和体验,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课外探索性物理实验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与内容,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物理与生活的客观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生活中有许多素材都能够成为学生探索性实验的内容,如“菜刀上的力学学问”、“研制水火箭”等都是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的良好素材。对实验得到的结论进行讨论,可使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获取课堂教学中不易得到的丰富的情感知识;查阅资料,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综上所述,探索性实验步骤归纳如下:

参考文献:

[1]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5.

[2]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9~20.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6.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19~221.

[5]王策三.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5~239.

(栏目编辑赵保钢)

猜你喜欢
物理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