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开创两岸交流最大平台

2009-06-28 11:08郑东阳
凤凰周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县市长海西经济区

郑东阳

近年来,厦门出租车司机李大伟已经习惯满大街“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的标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李大伟的生意就会变好,“比如4月份台交会刚结束,海峡论坛又来了”。

尽管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人早已习惯每年按月排布的密集的“两岸交流活动”,但2009年明绝对“不一样”。

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被福建官方提及多年的“海西战略”已从福建的地方政策正式上升为中央战略。5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厦门考察台湾企业,官方媒体称“温总理此行听取了有关负责人汇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情况”。

5月中旬,被称为“历来规模最大两岸交流聚会”的海峡论坛在此召开并成为继国共平台和两岸两会平台后第三个重要的两岸交流平台。

“规模最大的两岸聚会”

5月16日,“海峡论坛”开幕,台湾方面包括国民党副主席兼桃园县长朱立伦、台中市长胡志强等25名县市长和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等20多个界别的代表在内的8000多人参加。

正如出席海峡论坛的国民党副主席朱立伦的形容,海峡论坛简直是两岸官民的“嘉年华会”。来自各个党派的台湾地方长官前往到会,和大陆对台高官首次坐在同一会场。更不同以往的是,相较以政界、台商参与为主的会谈,此次,一些只会讲闽南话的普通台湾中南部民众也跟随他们的长官到会并参与交流。

海峡论坛的课题,广泛覆盖经贸,航运,区域经济、文化、艺术、教育、民俗、旅游等层面。因此除了厦门。福州、泉州、莆田三个福建沿海城市各承担一些活动。

“政党轮替马英九成为台湾的领导人,形势慢慢就开始变化了,然后我们看到有三次的‘江陈会。有了这样的形势之后,我们就看到有这样的海峡论坛。”海峡论坛开幕当天,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在节目中认为,哪怕是一年前,就算台湾有相当一部分民意支持交流,在技术上也很难实现。

之前,两岸已有两个最重要的交流平台,一个是海基会与海协会组成的“两会平台”,另一个是国民党与中共组成的“国共平台”,这两个平台是政策性平台。现在,“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层次最广”的海峡论坛,则被两岸官方称为“两岸交流新平台”。而正是前两个平台推出的各项政策,为海峡论坛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国共论坛始于陈水扁执政时期,“两会平台”则在去年政党轮替后重新上位,海峡论坛则在马英九就任一周年时举行两岸交流由此呈现出“至上而下”、不断扩大和开放化的趋势。

此间亦有分析称,举办海峡论坛是王毅出任国台办主任后所作的调整,被视为是王毅的“处女秀”。王毅初任国台办主任时,台湾各界对他并不熟悉,但王毅上任后的努力和表现却有目共睹。在2008年6月海协、海基两会复谈后,两岸交流逐渐制度化。海协会重新充当“白手套”,回到两岸政策交流的第一线。而之前,国台办“代替”海协会进行两岸事务协商的阶段性使命宣告结束。一年多以来,国台办迎来的是越来越具有挑战意义的政策研究与实施任务,并在从纵深入手增进两岸民间交流与人民的相互了解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峡论坛即是这一功能的一项具体落实。

不过,在台湾反对党民进党看来,此次海峡论坛,是大陆进一步落实对台工作战略,利用马英九的“倾中”态度加速推动两岸民间扩大交流,形塑两岸一派和谐气氛,顺势为马政府执政一周年创造有利以及加分的筹码。因此,民进党中央下令党员不可以参加。最终,此次论坛只有民进党黨务顾问、前党主席许信良成为“一点绿”。

台湾县市长登陆热潮

海峡论坛上,中共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开幕前会见朱立伦,特别提及两人是“初次见面”。会场上,朱立伦的右手边是新党的郁慕明、亲民党的秦金生、无党联盟主席林炳坤、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台中市长胡志强,新竹县长郑永金、台中县长黄仲生、金门县长李炷烽……25个县市长一字排开,着实壮观。

过去8年,台湾不允许任何县市长登陆,自2008年7月3日起才放行。自解禁后,蓝绿营的县市长都抢着登陆,争取能点上“头柱香”,这不仅仅是对民意的交代,是务实之旅,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2009年是台湾的县市长选举年,大陆已在去年7月正式启动内地居民赴台旅游,陆资也登台在即,面对如此巨大的商机,台湾的每一个地区都只会“加油”争取大陆游客及陆资。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直接到大陆“推销自己”。这正是台湾县市长掀“登陆热潮”的现实原因。

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两岸经济不断融合,一个新的趋势已经出现——区域化合作。海峡论坛特别排定一天称为“县市主题日”,与会的不只是福建和台湾的县市长们,还包括部分广东、浙江、江西的县市长,区域合作成了讨论焦点。

台中市长胡志强建议,两岸未来可以思考两个发展方向:区域合作和基层交流。他说,闽台港粤若形成一个超级区域,加强区域内经济整合,生产毛额将可超过1.5兆美元,人口超1亿,全世界将可排名第五。此外,基层的交流才是真正的交流,两岸之间的基层交流应继续推动扩大。

虽然首次海峡论坛的最大遗憾是没有绿营县市长登陆,但泛绿阵营并非铁板一块,民进党县市长也并非完全与大陆没有交往。去年7月中旬,台湾农业大县云林县长苏治芬率团前往北京,参加衣特产品贸易洽谈会,成为首个登陆的民进党籍县市长。而在海峡论坛举行期间,刚离开凯达格兰大道“呛马游行”的陈菊就急飞北京,成为到大陆访问的民进党在职最高行政首长,被认为有破冰之意义。

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向《凤凰周刊》记者感叹,只有国共两党与会,没办法忠实反映民间对两岸关系的真正看法,对政策面带来实质影响不全面。相信绿营地方长官登陆参会,应是未来海峡论坛的期许目标。

“先行先试”的海西经济区

此次海峡论坛虽为“首届”,但对于本地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其实是在已举办三届的“海西论坛”的基础上发展扩大并更名而来的。

事实上,海峡论坛的一个重要成果,正是向台湾地区正式推出了近期被中央确认的“海西经济区”。

包括出租车司机李大伟在内,所有厦门人都十分熟悉“海西口号”。自2004年福建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只是处在概念状态的“海西”就成为福建人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例如,一夜之间,福建媒体大更名,“海西房产网”,“海西汽车网”、《海西资讯报》等名称且不说,甚至连本港的《大公报》、《文汇报》、《商报》驻当地的办事处也更名为“海西新闻中心”……

不过,对比海峡这端的火热,台湾方面却完全不曾有過任何回应,直至此次海峡论坛。这种冷淡其来有自。

因为两岸对峙,福建历史上曾作为大陆“解放台湾”,台湾“反攻大陆”的前线,时刻有沦为战场之危险,所以基础设施一直极其落后,尤其是交通运输。上世纪80年代,从福州到厦门直线距离仅300公里,却需要10个小时的车程。

即使2004年福建当地提出“海西”策略,由于当时两岸关系依然看不到缓和迹象,清华大学某学者甚至还预言2008年“台海必有一战”。因此,虽然福建距台湾最近,拥有“五缘”优势,但吸引台资最多的省份却始终是广东和江苏。

福建官方的急切心情,在每年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表露无遗。几乎每个福建代表、福建媒体都支起耳朵细听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只要听到政府报告提及“海峡西岸”,福建代表团的代表和政协委员就会激动得几乎要站起来,拼命鼓掌,而其他地区代表们不明就里,面面相觑。

5年过去,直到此次海峡论坛召开前夕,福建终于等到国务院发文“扶正”“海西特区”,将“海西战略”从福建的地方政策正式上升为中央战略。

此次海峡论坛上,王毅首次正式表态,国务院台办将全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而“海西特区”也首次收到来自对岸的“回音”。

朱立伦、胡志强都予以高调回应。朱立伦称,海西区可以“后发先至”,希望未来10年,海西地区与台湾的合作,创造第三代台商到这边来投资发展。“海西特区”一词首次通过台湾媒体进入台湾民众的视线。

在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官方从未回应过“海西经济区”。在绿营媒体看来,海西是北京的统战特区。台湾亲绿的《自由时报》甚至将“海西经济区”解读为“‘粤港一体化的翻版”。“中国除在福建举办海峡论坛大搞文化促统,并发布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见,明定福建为两岸先行先试区域,马英九念念不忘的ECFA也落地在此区。”

事实上,“海西”的确已成两岸关系的一块“实验田”。国务院出台的意见称,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要争取到2012年GDP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海峡论坛会场外,一位台湾记者表示:“绿营肯定会紧张。2008年广东的GDP总量已经超过台湾了,台湾人不会觉得怎样。但如果有一天,连对面也会说闽南语的福建都超过我们了,台湾还好意思搞独立吗?”

猜你喜欢
县市长海西经济区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大自然,令我陶醉
以五大发展为引领开启海西新征程
县市长满意度,柯文哲倒数第二
“三合一”选举
建州初期天峻从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