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2009-06-28 03:34贾秀丽
消费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

贾秀丽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会计必然要和国际相接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20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自准则诞生那天起盈余管理就一直存在,但是不同的准则中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是不同的,本文探讨了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的变化,并提出了合理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预计负债 公允价值

引言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由于会计准则并未对会计政策和程序作出全面的限制,这就导致了盈余管理的存在。新的会计准则虽然在在一定程度上对旧准则体系下的盈余操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带来了新的途径。

一、盈余管理涵义及特征

盈余管理的含义在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illian R.Scott从契约和财务报告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的手段。”在国内一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信息契约的后果,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的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通过国内外对盈余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盈余管理的主体是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及时点的选择;管理当局是故意进行的盈余管理目的是管理当局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的一般方式

西方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归纳起来有四种一般的方式。

(1)洗大澡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企业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如果企业不得不报告亏损,管理当局会倾向夸大这一亏损,这样可以为未来的经营甩掉包袱。

(2)利润最小化的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洗大澡,但是没有那么极端,一般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盈利的年度会采用该方法。

(3)利润最大化方式。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方式,包括提高管理者薪酬、避免亏损、避免违背贷款合同等多种情况都会看到这种方式的痕迹。

(4)利润平滑方式。管理人员为使企业利润保持在盈余下限与盈余上限之间,一般会采取该方法。

三、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一)新准则对旧准则体系下的盈余管理的抑制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方面的抑制

在新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原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新的存货准则实施后,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无法继续使用。这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更合理和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限制了企业在存货发出计价上的盈余管理。

2.资产减值准备方面的抑制

在新准则体系中对资产减值作出了详细和严格的规定,并且对长期性质的资产一经计提减值以后期间不允许转回,而旧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并没有这一限制,以后期间是可以转回的。从规定上看新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3.关联方交易方面的抑制

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扩展,凡对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三种类型的公司都构成关联方,并且明确指出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都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规定批露的关系层次要具体到包括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范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新途径

1.固定资产的折旧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变更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再进行追溯调整,这给企业盈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等来调节各期会计利润。

2.无形资产研发和摊销

首先新准则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要求划分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区别对待,研发阶段的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可以资本化。在实务工作中划分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是没有办法依靠直观的方法去判断的只能靠职业判断,这就给企业操控利润带来空间。此外新准则中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这一规定相对旧准则来讲在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有很大程度的放宽,也就是说企业在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选择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为企业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带来了方便。

3.公允价值计量

新准则中多处资产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公允价值计量在理想会计环境下可以大大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中如果公允价值能容易取得也确实能够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多数行业缺乏相关的活跃市场且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这就使得大多数资产和负债都难以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要用到职业判断,这就为企业调节会计利润带来了很大空间。

4.债务重组

新准则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债务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无力偿还债务或亏损的公司,新准则意味着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对包装利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借款费用资本化

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借款费用的范围包括专业借款和一般借款。这相对于旧准则扩大了资本化的范围,将符和条件的一般借款也纳入其中。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可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做文章,调节企业的财务费用从而操控企业的利润。

6.预计负债的估计

新准则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新准则中的最佳估计数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等因素。这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四、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

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但却抑制不住盈余管理的发生,甚至扩大了操作的空间。这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存在有其必然性,一方面,盈管理的存在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另一方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需要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我们不应该将管理人员由于奖金、借款合同、政治原因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全部视为有弊无利的,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盈余管理不能一概否认。加强盈余管理,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一)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中,大多表现为短期的行为,所以应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以减少追逐短期目标的盈余管理动机。在进行薪酬安排时应该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制定一些长期计划,以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二)修定和完善新会计准则体系。

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规定含糊不清或提供过多的选择空间时的发生。因此,准则制度的制定者应该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以减少利润操纵的空间。同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会计信息露的数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三)加强外部监督和加大监管力度

在加强外部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基础上,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此外,还可引导社会公众及舆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提高社会公众分析与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以遏制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WillianR.Scott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3]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4]赵治纲。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8)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盈余管理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浅谈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