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2009-06-29 02:39钟利富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化

钟利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在学校内部,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和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及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综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专职教师少,绝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兼任,教学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模式偏于传统,过于僵化,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教学实效性差;教学评价手段简单、机械,教学成效难于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品行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在课程与生活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系,课程改革就必须要体现生活化原则。关注学生生活的课程设计,是因为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打破以往“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一、正视现实——教学目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搞活三股洪流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综观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方面比过去有所增强,教学目标也作了层级处理,有一定的梯度,但要求还是过泛。这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价值多元化倾向是明显不适应的。那些过高的近乎苛刻的要求,只能让学生望洋兴叹,自愧不如,连学一学,做一做的念头都没有;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乐意接受,容易做到。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主题三课题1《远离陋习》时,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由于受本地区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思想上对“迷信”还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有的家长还让他们参加一些祭拜活动,特别是对我们厦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博饼,学生更是疑惑不解,容易与家乡的聚众赌博混淆,因此,我们通过社会上、生活中迷信害人的实际事例,激发学生对迷信的憎恨感。并列为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又考虑到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除了让他们抵制和不参加迷信活动外,又提出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说服工作的要求。对有争议的话题,我们积极引导他们从本质上进行辨别,把对厦门中秋博饼的由来、发展、意义的了解,列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因为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时又注意全面落实,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较高。

二、补充素材——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如果我们只会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谈不上“情理交融,迁情入化”了。因此,教学内容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传统教材于新意,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如在教学六年级下第四单元主题二课题2《相聚在五环旗下》时,教材仍旧沿用2005年初版时的题目: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才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一份小报吧。对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的盛况没有介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着重让学生来谈谈北京奥运会,从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吉祥福娃到火炬传递,从精彩绝伦的开幕式、闭幕式,到印在人们心中的鸟巢、水立方,从一幕幕激烈的拼搏、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到一次次雄壮国歌的奏响和鲜艳国旗的升起。让学生在畅谈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五环旗的意义,理解象征和平、团结、友谊、公正的奥运会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同时为我国成功举行奥运会,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了和平的使者、健康的使者和人类精神文明的使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形式多样——教学模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而要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启迪者,而不是说教者,更不是道德权威。因此,品社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幻灯、录像、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现场实践,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访问,使他们对生活实际有一个全面、具体、鲜明的了解,从而充分体会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联系,树立正确的行为信心。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主题二课题2《宝岛孩子的心愿》,老师采用投放中国地图,展示宝岛台湾在全国的区域位置,并结合对台湾岛地理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台湾的位置、范围和区域概况,让学生知道美丽的阿里山、日月潭。播放有关台湾风土人情的影像,展示海峡两岸同祖同根、相同文化的鉴证。接着播放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帮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曾经几次与祖国分离,但后来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分离。最后,我们还介绍了近几年两岸的交流,台湾政党高层的来访,结合厦金航线开通运行情况的统计,海峡论坛的举行情况,以及商场上琳琅满目的台湾水果的介绍,还播放了《两岸直航的新闻报道录像》和《马英九在两岸直航开通仪式上的讲话》影像片段,整堂课学生始终充满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他们在观看中,思索着,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强化了两岸人民“血缘、文缘、法缘、地缘、商缘”五缘的认识,学生期盼两岸早日统一的情感油然而生,增进和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商场、模拟招商、模拟法庭等形式在品社课上大胆使用,使学生尽可能地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培养效益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这样,通过构建生活问题品社化,品社教学生活化的新品社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多元考量——教学评价生活化

品社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品社教学应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

(1)评价内容多项化。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评价中,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几方面的个性化表现。比如四年级下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可以分解成查找了解我们身边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生不安全的原因、安全的相关知识、避免不安全的做法等很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学有明确的内容,做有规范的要求,通过评价内容的多项化,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2)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只有教师是唯一有资格的权威评价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在消磨,热情在减退。而生活化评价因为关注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它要求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教师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更应该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来自教师、家长、学生同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从而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3)评价方式多样化。在以往的评价方式中,往往采用“一张试卷定品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采取观察、问卷、知识检测、建立学习档案袋等方法,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这种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把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4)评价标准多层化。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五指伸出,各有长短,每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各具特色,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没有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而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通过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不断取得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