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胆英雄傅燮成了谁的牺牲品?

2009-06-29 09:57常山日月
百家讲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凉州叛军朝廷

常山日月

东汉诸帝大多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推动了朝廷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国家元首带头坚持儒学,提倡仁义道德,上行而下效,这个社会显然应该成为一个国泰民安、万国来朝的盛世。可惜在后世人困惑的眼中,东汉王朝却与宦官外戚共始终,百年间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实在是个衰世。

东汉的君子们应该也很郁闷,他们读圣贤书,怀天下事,登舟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奈何各位君主对此根本不予理解,朝政国事只与身边小人商议,地方治理也尽交给一般“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活宝。

在东汉第十一位君主——灵帝刘宏即位后,情况似乎变得更加糟糕,这是最坏的时代:君主贪财好色,卖官鬻爵;阉人擅权乱政,货贿公行,党锢祸起,正人君子排斥一空;牧守无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士子铮铮铁骨,人民淳朴忠义,名士郭泰明知大厦将倾仍诲人不倦,党人张俭遭通缉亡命而国人争相掩藏虽死不惧。

傅燮,就诞生在这混乱的大时代。

傅燮,字南容,原字幼起,凉州北地郡灵州县人,家世居边塞。苍凉的劲风,无尽的大漠,造就了边塞男儿刚烈的性格和无畏的气概,西汉年间“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传奇英雄傅介子,就是傅燮的先祖。

英雄已矣,世事变迁。内敛的东汉不复西汉开拓进取的雄风,像先祖一样凭借军功封侯的机遇是不可求的,想要人仕只有地方以道德察举与中央以名声辟召二法。像先祖一样凭借军功封侯的机遇是不可求的。然而和寒门相比,豪门子弟仍具有先天优势,出身凉州望族的傅燮的启蒙老师就是当朝太尉刘宽。

刘宽因政绩显赫而入朝执政,然而这样一位当时凤毛麟角的清官,却身处十常侍把控朝廷暗无天日的政治环境中。党锢之祸事犹在目,刘宽每天也只是醉酒酣睡,做一个诸事不管的好好先生而已。孜孜不倦的傅燮并没有被洛阳的灯红酒绿腐蚀,这个热血少年对于老师的世故,想必是不屑一顾的。在此期间,傅燮自行将表字由“幼起”改为“南容”,其向往古人高洁的品行,砥砺修行、讷言敏行的决心可见一斑。

成年后,北地太守范津慧眼识珠将傅燮察举为孝廉。作为20万选一的英才,治国平天下的时机到了。但进京之后,傅燮却听到恩人范津守丧丁忧的消息。他当即决定弃官行丧三年,以报答范津的知遇之恩,北地傅燮这个名字就此为天下人所知。然朝中醉生梦死的衮衮诸公并非都是范津这样慧眼识英雄,因此,正直重义的傅燮不但得不到欣赏,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恰恰是领导们排挤的好借口。

中平元年(184年),中原八州爆发了史无前例、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面对火烧眉毛的威胁,灵帝只得强迫自己离开后官的“裸体派对”,召集重臣商议对策。北地太守、名将皇甫规之侄、凉州军方实力人物皇甫嵩开出了赦免党人、开放内库园林来犒劳武装士兵的药方。在正直的宦官吕强的开导下,灵帝忍痛予以批准,皇甫嵩亦被任命为左中郎将率军赶赴内战前线。

作为北地父母官,皇甫嵩自然深知本郡名士傅燮的大名,遂邀傅燮出山,危乱之际傅燮不计朝廷前嫌,出山担任了皇甫将军的护军司马。

金子纵被沙砾埋没,也终有闪光的一天。

皇甫嵩能力高、品德好而不妒贤嫉能,这样的上司是极为难得的,加以彼此都是饱读诗书,文武双全的凉州同乡,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凭借自己的文才武略,傅燮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王牌。

面对这样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领导有方的朝廷军,颍川黄巾军根本不是对手。站在这不久前还美丽繁华,如今却是尸骸遍地的修罗场。看到难民颠沛流离的惨状,又听闻朝中再生变故(十常侍逼死吕强,侍中向栩郎中张钧亦因劝诛灵帝罢斥宦官而被害死),深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熏陶的傅燮怒不可遏,奋笔疾书上表灵帝,矛头直指宫中阉党:“臣听说,天下的灾祸不是来源于外部,而都是起因于内部,恶人不除,善人就不可能取得权力。如今张角在赵、魏之地起兵,黄巾军在六州作乱,这场大乱的根源是在宫廷之内,结果蔓延到四海。臣受陛下的委任,奏命率军讨伐叛军。从颍川开始,一直是战无不胜,黄巾军势力虽大,但不足以使陛下担忧。臣所恐惧的是。陛下仁爱宽容,对许多不对的事情不忍处理,因此宦官们控制了朝政大权,忠臣不能得到重用。即使将张角砍头处死,平息了黄巾叛乱,臣的忧虑也会更深。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邪恶小人与正人君子不能在朝廷共存,如同寒冰与炽炭不能放入一个容器一样。那些邪恶之辈明白,正直之士的成功预示着他们行将灭亡,因此必然要花言巧语,共同弄虚作假。传播假消息的人多了,即使是曾参那样的孝子也难免遭受怀疑,假如陛下不能详细辨察真伪,那么忠臣就会像秦国名将白起那样含冤而死了!陛下应该尽快诛杀那些善进谗言的佞臣,这样;善人就会愿意为朝廷尽力,叛乱自会平息。臣听说忠臣之事主君,犹如孝子之事亲父。子之事父,怎么能不尽心尽力呢?假使臣因为此番话而遭到诛戮,但陛下能够有所领悟的话,那也是大汉之福。”

此番言论不可谓不忠忱,灵帝览阅后虽有所触动,但仍是不肯悔改。留中不发的奏表依旧例被皇帝的太监赵忠查阅。看到奏表内容的赵忠不禁恨得咬牙切齿,无奈傅燮并无把柄可以构陷,赵忠不得不暂时咽下这口鸟气。

该年十一月,目光短浅、各自为战的黄巾军终于被朝廷军各个击破,黄巾起义宣告失败。灵帝拜最大功臣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而俘杀黄巾军三员悍将、功盖诸将的傅燮却不得封侯,仅命为安定都尉而已。

不消说,这当然是赵公公在秋后算账,他本拟将傅燮置于死地,但灵帝感念傅燮的奏章,不予准许。清流舆论登时大哗,无不为其愤愤叫屈,而傅燮感激灵帝保护,认为天下事尚有可为,毅然走马上任,他的高风亮节再次名满天下。

此时天下已元气大伤,民穷财尽,执政者宜休养生息,勤政爱民。然自以为天下已定的灵帝却故态复萌,变本加厉地卖官鬻爵,十常侍及其子弟的饕餮大口也肆无忌惮。殊不知黄巾起义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暗流涌动,各地乱相四起,尤以凉州为甚。

原来自从黄巾乱起,东汉朝廷大量抽调边防军队镇压,凉州空虚,名士边章、韩遂趁机联合羌胡群盗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组成了一支高达十万人的叛军。这支军队勇猛剽悍,军事素质过硬,非乌合之众的黄巾军可比,朝廷军连战连败,凉州叛军兵锋甚至一度逼近前朝陵寝长安。

汉灵帝再次临时抱佛脚召开御前会议,还把深知凉州情势的傅燮从安定召回京师出席会议。针对凉州乱事,当朝三公之一、司徒崔烈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建议:征讨叛军徒耗钱粮,不如放弃凉州!朝中诸公面面相觑,无人敢言,身为不人品流议郎的傅燮及时厉声大喝道:“斩司徒,天下乃安!”

举座皆惊。千人诺诺,诚不如一士谔谔!

文弱书生崔烈不敢发怒,尚书郎杨赞却阿意

上奏傅燮廷辱大臣。面对灵帝的询问,傅燮侃侃而谈:“西汉的樊哙因为匈奴冒顿单于冒犯中原,出于忠义激愤,要求出兵征讨,并没有失去人臣礼节,而季布还说:‘樊哙应该处死。如今凉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负有守护国家西边门户的重任。现在,地方官员治理失当,致使一州造反,而全国为之骚乱不堪,陛下也因此卧不安枕。崔烈身为宰相,不考虑如何平定叛乱,反而要合弃这块广袤万里的国土,臣实在感到困惑不解!如果胡人得以居住此地,假以时日他们兵强马壮,铠甲坚实,据以作乱,这就是天下最大的忧虑,甚至会危及政权的稳固。假如崔烈不懂这一点,说明他极端愚蠢;如果他懂得而故意提此建议,则是不忠!”

汉灵帝并非白痴,当下就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遂诏令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回镇长安,相机讨贼。傅燮此举在畏缩的东汉诸臣中无疑给了灵帝极深的印象,傅燮也因此成为朝廷内外众望所归的名臣。眼见傅燮深得灵帝眷顾,因“讨黄巾之功”受封列侯,官居车骑大将军,受诏论定战功的赵忠打起了小九九,暗示傅燮行贿于己。素来耻与宦官为伍,行事正大光明的傅燮掷地有声抛下一句话:“我傅燮怎能乞求私赏!”失望的赵公公于是阴毒地暗施冷箭,整日在灵帝耳边吹风,说傅燮是守凉的最佳人选。汉灵帝不明白赵公公的心思,欣然派遣傅燮出京担任汉阳太守。

汉阳郡为凉州十二郡国中第一大郡,下辖十三县,27423户,计130138人。叛军早就对这富裕繁荣的首府垂涎欲滴,军事形势自然相当严峻。不但如此,此时的汉阳太守正是傅燮的恩人、前北地太守范津。和恩人交接了职务之后,傅燮大展才能,抚恤流民、招徕叛羌、广开屯田、列营四十余座。汉阳军政一新,叛军不敢骚扰,形势逐渐转利。然而傅燮一人的力量实属杯水车薪,州境狼烟四起,新任凉州刺史耿鄙,仍大肆索贿受贿,终弄至合州怨言不断,人心思乱。

中平四年三月,陇西太守李相如叛变降敌,实力大增的凉州叛军发生内讧,韩遂联合另一凉州名士除掉同党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叛军纷乱的指挥权得到统一,实力不减反增,而耿刺史却认为叛军元气大伤,自己建功封侯的时机已到,强令凉州还在朝廷掌握的六郡出兵讨伐叛军。傅燮知道耿刺史不得凉州人心,恳切劝谏:“使君您到职的时间不长,人民大多还没有受到大人的教化。贼军听说官军即将征讨,大敌当前必然会万众一心。这些边疆地区的人骁勇善战、锋锐难当,而我军则是由六郡的平民新近集合而成,上下尚未互相了解。万一发生内乱,后悔都来不及。眼下之计,使君莫如休整、训练部队,培养统帅的威信,做到赏罚分明。贼军看到形势缓和,必然认为我军胆怯,他们之间就会争权夺利,必然离心离德。然后,您率领已经教化好的民众去征伐已然分崩离析的贼军,大功可以坐着等待完成!”

兴奋得早已昏头的耿鄙压根儿听不进去,为防止傅燮争功,他命令傅燮留守汉阳,只和一班心腹率全军裹挟粮草出发。结果不出傅燮所料,前线噩耗接踵而至。

凉州朝廷军在陇西郡狄道县哗变!凉州别驾杀死治中程球、刺史耿鄙投降叛军!凉州司马马腾拥军坐视,长官败死不救,还与叛军暗中勾结!叛军目标直指汉阳!

朝中是昏庸糊涂的皇帝,卑鄙龌龊的权阉;没有援军,没有粮草,没有兵力,一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

生死之际,傅燮默默地做出了抉择:坚守汉阳。

汉阳郡治冀县已经被叛军包围得水泄不通。傅燮登城指挥抵抗。杀气腾腾的战场上竟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叛军中的精锐,数千来自北地郡的胡人骑兵齐齐下马叩头,恳请傅燮将军开城放弃抵抗!

傅燮不为所动,从前商纣王暴虐,忠臣伯夷、叔齐兄弟仍然严守臣节,不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首阳山。今日朝廷虽然昏庸,也没有达到商纣王那种地步,我傅燮岂能连伯夷都不如呢?生逢乱世,不能隐居静养浩然之气,修身养性,但既然已经接受了朝廷的俸禄,就休谈临危避难!

王国素来仰慕傅燮的为人,在叛军总攻汉阳的最后时刻仍然派前酒泉太守黄衍在城下劝说傅燮:“如今成败可知。汉朝已不再能统治天下了,时机难得。傅大人名扬四海,有意做我们的头领吗?”傅燮怒发冲冠,按住剑柄大喝:“你也曾是本朝大臣,竟为叛贼做说客!”

城开。映在十万叛军瞳孔中的是汉阳太守傅燮孤高的身影。

绝域孤城,星陨凉州。

汉灵帝追赠傅燮为壮节侯。中平四年四月,距离那个中原动荡、生灵涂炭、军阀肆虐的乱世,仅余两年而已。统治阶层亲手种下名为丧乱的恶果,承受它的却是无辜的苍生。

明朝遗民,集古今之大成的思想家玉船山给予傅燮极高的评价:“故知燮非徒节义之士也,允矣其可为社稷之臣矣。”然纵如船山先生之大才,只怕也无法解决一个千古难题:社稷之臣不为朝廷所容,如何竟成为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定律?

猜你喜欢
凉州叛军朝廷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凉州七里十万家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