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

2009-06-30 08:09
关键词:院校传统高职

曲 洋 陈 赞

摘要:高职院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阶段。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内在需要。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0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社会文明,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全民道德建设的决心和举措。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一使命理解偏差、认识不到位,过分突出实践技能,忽视素质养成和培育,造成了部分高职学生的“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势必影响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

1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山东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和访问,重点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与此同时,还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或通过参加专业发展研讨会,了解到了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反映。综合调查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当前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堪忧,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

1.1对传统文化认知不深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的所学内容。例如,了解庄子、朱熹、王充、王夫之等古代哲学家的生平、主要思想的占1/3,读过其著作的只有不足10%。又如,了解《论语》及其主要思想的基本达到100%,而真正完整读过《论语》的只有10%不到,能背诵其中几个章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再如,真正读过《红楼梦》的只有15%,能说全金陵十二钗的只有3%:能背诵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名言、励志警句并能准确把握其意思的只有20%。认识是践行的前提和基础,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深、理解不透,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或基本没有兴趣的有近两成半,他们的购书意向主要集中在科普读物、考试辅导书籍、杂志期刊等方面,有购买传统文化书籍意向的只有20%,近期有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意向的不足40%,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对自身发展意义重要的占30%,喜欢通过电视节目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明显高于研读原著的比例。调查还了解到,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通识课的兴趣不高,认为没有意思或没有意义的大有人在。这些都不同程度的表明,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热情不高,这是造成他们传统文化缺失的内因。

1.3传统文化道德缺失调查还表明,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缺失。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大多习惯于按时上班、到点下班,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在维护单位声誉、承担分外工作方面的责任感明显不足。诚信缺失,认为恶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旷课等不文明现象可耻的不到一半,学生求职简历弄虚作假、个人鉴定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符的现象存在很多。同时,用人单位还反映,一些高职学生存在安于现状,进取心不足: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不强;与人共事、和谐相处的能力不够等现象。

2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探究

2.1社会原因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文革”期间,特别是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过分强调传统文化封建糟粕、消极影响的一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全盘否定的观点,对其批判有余而继承不足。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方面,导致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继承传扬的断层,致使那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理解不明,一味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失去了其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大批的文献著作遭到破坏和遗失,一批传统文化学者遭到了排挤和冷落。在那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里,对传统文化基本一片空白,对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无意识。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而纯粹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才则大多不受重视,一定程度上主导和影响了人们的求知成才取向,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左”的思想得到了根本纠正,但由于历史遗留和思想惯性的影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

2.2教育导向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导向,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突出工学结合、加大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课程设置更加紧张,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少、效果差。再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采用写体会、写心得等形式,学生大多无情无感,无病呻吟,拷贝抄袭现象大量存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同时,教育导向造成了以下几种现象。一是人文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完善,过分看重技能培养,忽视文理融合。三是现行教育制度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证书认可度较高,处于就业考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外,还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计算机、英语学习上,无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了“手捧英语词典,案放考证书籍,不见《四书》《五经》”的现象。

2.3多元文化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比如,学习的功利化,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生存、就业,只看重眼下,不着眼长远,过分注重技能,忽视素质培养。又如,课余时间沉溺于网络、恋爱、影视厅,不能较好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再比如,过分的崇洋。目前,高职学生中,洋风洋气十分盛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过得津津有味: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却感觉没

有意思。比萨、汉堡、寿司,他们吃得有滋有味,对传统的菜品,他们却没有胃口。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2.4信息时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不利影响。学生利用网络的机会大大提高,认为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不用读书,用时在网络上查找就行了,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再如,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各种电视片、专题片、科教节目相继推出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兴起了“国学热”,表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另一个反映是高职学生只想通过这些节目了解传统文化大意,而不愿深读原著,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像理工科的具体公式、精确测量那样直观具体,也不像小说、话剧等文艺作品那样易读活泼,大多兴趣一时、不能持久,只知皮毛、不领深意,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敬而生畏、望而却步”。

3离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方法

3.1提高认识,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层面要提高认识,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途径,出台制度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渗透,开设通识课或文化讲座,增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也要提高认识,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3.2理性对待,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两面性。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存在家长专制、军权神授、等级观念、唯古是法等与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背离和不符的因素。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辩证的文化观,采取批判继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无用的、消极的成分,警惕和避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3.3强化素质,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敬业、中和、共处等传统美德。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中和”为美、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健全人格、砥砺品格方面,都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4创新载体,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保证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应努力创新教育载体,着手实施“六个一”教育。

3.4.1重视一个纳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其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契合点:一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大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中既包含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产生的过程,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我党的重要理论成果。二是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做到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会更加丰富思政课内容,育人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三是思政课课堂形式比较自由灵活,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为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港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思政课也要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贴近学生上重点用力,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真正起到育人、塑人、成人的应有作用。

3.4.2建设一支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建设一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影响最大,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他们去引导和灌输。一定程度上讲,教师传统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三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如能利用生动的课堂形式,融专业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感恩、中和等思想;在《管理学》的授课时,融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管理思想等,必将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提高。

3.4.3开设一些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开设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优化课程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可以分年级、分阶段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概论、哲学精神、名篇名著导读、历史精神、风土人情、民族风貌、民间习俗、诗词鉴赏等方面的通识课。与此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与思政课、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必修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规定必修学分,使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加大《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方面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加大课程考试的改革力度,重点放在掌握程度、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建议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纪念馆,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鼓励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义务室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3.4.4做到一个结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努力做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教师讲授传统文化与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学习传统文化与学习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注重课外这个课堂,通过开列传统文化名篇诵读书目、开展优秀文化电影展播等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3.4.5优化一种环境: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跟职业化人才培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神品质和道德意识,努力营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学生“软实力”。一是加强校园静态文化建设。主要道路、休读点和景观的命名,主题雕塑、校园文化景观石的设立,都要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直观实物影响学生的修身和言行。二是加强动态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读书协会、传统文化协会、书法协会等文化类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读书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立传统文化书架,引导学生品味经典,提升素养。三是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实体相结合,校训、校风、校歌、校园精神等高职院校核心价值理念,要自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四是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络、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平台,制作传统文化网站、刊发传统文化名篇、组织传统文化征文、选播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展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学生。

3.4.6依托一个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依托传统节日这个载体重视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意义,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传统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比如,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诵读、诗词歌赋创造活动、学唱传唱爱国主义歌曲、定期举办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让学生在纪念传统文化节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真谛。

猜你喜欢
院校传统高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