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剧变的观察与思考

2009-07-02 04:36陈天翼
学理论·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

陈天翼 张 坚

摘 要: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三个方面的原因,根源之一是政党的蜕变和内部的腐败。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有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只有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治权,才能防止苏东剧变的悲剧在我国重演。

关键词:苏东剧变;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033—02

苏联、东欧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这个历史事件要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历史教训丰富得多和深刻得多。因此,从苏联发展历史过程中来研究其兴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1.历史原因。从国家发展史角度看,带有古老的“直接民主制”特点的村社制度对俄罗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村社制度是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增添了鞑靼蒙古人200多年的统治使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中的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倾向得到了大大的发展。正是这种漫长的“独裁传统”影响,使得俄国历史上缺乏渐进、改良的社会实践。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对苏联后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不仅有来自国内、国际资产阶级的反抗和颠覆,更重要的是旧制度的残余,植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系列旧习俗、旧的思维模式对新制度、新体制的侵蚀。其中最关键的是始终贯穿于苏联领导层决策、国家管理以及社会控制过程中的专制主义残余。

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贡献。但其垄断性、强制性随着时代的变化,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而这种缺陷、弊端却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革和创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2.现实原因。苏联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斯大林体制本身的各种问题和弊病,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但戈尔巴乔夫这一代领导人错误的、不成功的改革无疑是苏联剧变和解体的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看到了必须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模式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苏共领导人在改革战略、改革目标的选择以及改革的具体政策、策略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和失误,使得改革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首先始于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向社会主义改良学说的转向,苏共领导人改革的最初目的还是要复兴社会主义。但是,当改革转入政治领域之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挑战,社会开始转向“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随后苏共领导层中的部分人干脆转向自由市场的自由主义思想。正是这种完全排斥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便逐渐丧失了对苏联社会发展的控制能力,“改革”进程开始由激进民主派来左右,加之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日益壮大,造成了苏联社会的最终分裂和国家的解体。

二、内因和外因

1.内因——决定性的因素。苏联国内各种问题、矛盾引起各种危机,而在所有内部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其它各种因素的基础,民族关系方面的因素是导火线,社会政治因素直接导致社会制度的急剧变化,政治危机是各种危机的集中反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曾经在历史上创造过高速发展的奇迹,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在西方世界日益显现出巨大的潜力,而此时苏联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日渐衰落。戈尔巴乔夫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重新恢复活力,反而使苏联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两种社会制度下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劣角色的位置转换,造成了对苏联十分不利的局面。这种经济因素也正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基本原因,其它各类因素均源于、从属于这一基本的原因。

经济竞赛的落伍,刺激了苏联人社会意识的变化。人们对苏联领导人关于共产主义光明未来的许诺感到失望,开始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对西方社会的羡慕心理,加上改革以来,苏共本身的问题以及苏共放松对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意识形态“自由化”的倾向,社会危机开始显现出来。在社会情绪和价值取向逐步变化的过程中,政治变革的失败和正确方向的偏离,导致了政治危机一步步加深,各种社会思潮的泛起瓦解了苏共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防线。同时,苏联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线,也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外因——并非无足轻重的因素。导致苏联解体的外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敌视社会主义的苏联。一方面,西方国家实行“战略遏制”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奉行着“积极接触政策”,通过经济贸易,文化、科技交流,人员往来等各种渠道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同时又通过大众传媒将西方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冲破了苏联官方的各种思想防线,并逐步渗透到苏联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从而为苏联发生剧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在政治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大力宣传自由、民主、人权观念,或明或暗地支持苏共的政治反对派,对苏联领导人的某些“不民主”做法指手画脚,为反对派撑腰打气。另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是东欧国家先于

苏联而发生剧变,对苏联政治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也极大地鼓舞了正在与苏联展开决战的激进民主派和民

族分离主义势力,加快了苏联剧变和解体的进程。

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显而易见,苏联剧变、解体的客观因素首先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对象本身,即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对苏共领导人本身思维方式、行为能力以及整个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斯大林式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坚固性、保守性、排它性决定了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必然会遭到重重阻力。第二,在苏联政治体制中苏共的特殊地位,它含义上是政党,实质上是国家政权组织,这种政党合一的体制,使苏共肩负着多重任务,一是维系联盟国家的支柱-苏共的瓦解必将直接导致国家政权的失控,造成社会制度的剧变,随后便是联盟国家的解体。第三,依靠原有体制下干部任命制度和由此产生的各级干部来改革这种体制、革新这种体制下的干部队伍,这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导致“体制外”的干部队伍逐渐成熟并成为苏共的直接竞争对手。第四,以往苏联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成为“改革”的对象之一,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共同奋斗目标的丧失使社会迷失了方向。

2.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苏共领导人虽然一再强调改革需要“新思维”,然而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到实际运作过程来看,他们在思想方法上还是沿袭了苏共历届领导人的传统:急躁冒进、理论脱离实际、理论超越实际、唯意志论盛行。第二,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苏共领导人热衷于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和国内政治领域层出不穷的新举措、新方案,而缺乏将每一项具体改革步骤贯彻始终的决心和毅力。第三,由于对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足,苏共领导人在改革的前期充满盲目乐观情绪,认为通过改革可以一下子解决多年积累的问题,使国家经济迅速扭转劣势,走向繁荣。第四,宣传上、口头上大谈民主,时而以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为借口,推卸领导责任,优柔寡断,时而独断专行、一言堂、听不进不同意见,这在苏共领导人,特别是戈尔巴乔夫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第五,苏共领导人热衷于“理论上”的创新、突破,过分迷信民主,被民主束缚住手脚,在关键时刻缺乏果断行动。第六,在政治改革的突破口的选择、改革任务的次序、改革的速度等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苏联演变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苏联长期以来未能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政策、进行改革,延误了改革时机,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给后来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应该时刻注意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特别要注意防止“左”的倾向。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目标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改革战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蓬勃的革命激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献身精神,需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和英明的领袖,但正确理论指导下的较为完备的改革目标模式以及切合实际的改革战略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灵活的改革策略。改革目标模式和战略选择上的失误必然对改革的策略和具体的政策产生影响。

第五,社会主的政策和策略又反过来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国家的改革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执政党,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改造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

第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随时注意把握社会脉搏,最大限度地缩小因改革而给社会和社会不同阶层带来的痛苦和负面影响,使绝大多数社会阶层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第七,在多民族国家里进行改革具有更多的困难和危险性,要特别重视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这是保持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需要时刻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审慎地处理好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一个社会要发展,不能不进行改革,而改革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稳定问题,没有后者做保证,任何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陆南泉.苏联兴亡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李英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探讨与争鸣[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1998.

[4]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陈雅莉)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分分钟搞定英语口语教学
军人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初探
幼儿园课程转型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