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研究

2009-07-02 05:19任倩颖张吉翔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7期
关键词:对策与建议盈余管理动机

任倩颖 张吉翔

摘要:盈余管理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盈余管理问题也成了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国,经济正日益市场化,企业各部门各利益相关人对会计盈余或亏损的问题十分敏感,会计盈余成为许多契约的重要参数。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71-02

一、对盈余管理的认识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Healy和Wahlen(1999)认为,“当经理们在财务报告中运用职业判断,并虚设交易、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股票持有者理解有关公司经营绩效方面的信息,或者影响那些依据财务报告会计数据签定的契约的结果时,盈余管理便出现了。”美国会计学者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计权)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其共同点是:(1)都确认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等,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他们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2)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都有一定目的,即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都是有意而为之的;(3)盈余管理的对象都是企业的对外报告,而对外报告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状况的主要手段。

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的国情也得出了自己的观点。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二、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包括上市筹资动机和规避退市动机等。管理当局为了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保证企业的业务发展稳健,往往会进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给人以收益稳健且稳中有升的感觉。公司为了上市,就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这就形成了首次募股的盈余管理;而在配股时,《证券法》要求公司在三年内连续盈利,且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在10%以上,逾期利润率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润率;对重大重组的上市公司,重组后首次发行新股的,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等等。事实表明有些公司为达到目的,公司便采用盈余管理,调整利润进行包装,粉饰公司股份发行前的财务报告以达到具备上市资格之目的。

国内外研究表明,首次发行股票前,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不仅因为上市的资格要求,更因为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募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信息就成为确定股价的重要信息来源。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配股进行再融资。为了达到规定的再融资资格,盈余管理主要针对净资产收益率,发布好的盈余信息,从而影响股价。

2.管理层报酬分红与实现盈利预测目标的动机

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或影响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隐性报酬如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也具有驱动力。中国证监会制度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会计数据中包括会计年度利润总额、每股收益、市盈率等与公司会计盈余有关的财务指标。上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预测年度结束后,对出现重大预测偏差的做出解释。在这一系列的契约以及政策的基础上,利益相关的管理者就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粉饰利润。

3.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中许多问题并没有一定的取舍标准。会计过程的最终产物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博弈均衡的结果。会计固有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

(1)权责发生制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目前是国际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利润也因此包括了现金和应计项目两部分。管理当局就可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虚拟业绩,如提前确认收人,推迟确认费用;为了避税或获取补贴,则可进行反向操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如果继续地单纯地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都会给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机会。(2)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所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现行会计理论都未能做出具体规定,往往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又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

三、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涉及大量的应计项目。这些事项往往需要人为估计,而估计必然有误差,这就为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如资产减值会计是目前中国亏损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最大法宝。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上市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八项减值准备。由于准备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因而上市公司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常无视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而是根据需要,尽可能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或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加大亏损。

2.提前或推迟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收入应在其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予以确认和记录,根据盈余管理的需要,企业管理者会在过程完成和交易发生之前确认和记录收入,以达到增加本期收入的目的,或推迟收入的确认,以达到减少本期收入或平滑收益等目的。同样,提前或推迟费用的确认,也可以达到减少或增加基本收入的目的。

3.利用关联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人的目的。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毕竟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形象,延缓亏损年度的来临,因此,作为企业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非经常性损益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质,往往成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四、减少盈余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从客观上看,上市公司中存在盈余管理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不能一味地强调遏制,而是要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保障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在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

1.修正现有制度关于IPO、配股、ST、PT等的有关规定。目前有关配股条件的指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一个,由于指标单一,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近三年连续盈利等,使IPO过程中仍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予以修正:第一,针对现行指标的主观性,建议引入一些客观性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第二,针对财务指标的单一性,建议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包括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如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等。第三,由于盈余管理经常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上做文章,因此,可将主营业务损益作为指标体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应关注关联交易对这一指标的影响。

2.建立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现行企业业绩考核过分注重利润指标,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这一指标往往在年底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应当建立一套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便是一种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的较科学的业绩评价系统。该系统认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有顾客、学习和成长、内部程序、财务等四个方面,那么业绩评价也应以这四个方面为基础。而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一条因果链,揭示了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为了改善财务业绩,公司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赢得顾客的满意;而在时间上、质量上、成本上赢得顾客的满意就需要对内部过程进行改进。

3.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制定带有前瞻性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断完善,尽可能减少时滞与会计的不确定性, 以压缩盈余管理的生存空间。比如,针对八项计提被滥用,应当更加明确地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和冲回时间;针对追溯调整法所存在的问题,应严格规定该法的使用条件。此外,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适当具有超前意识,比如对于即将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应纳入预先考虑中,不能等到其出现会计人员手足无措。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首先,解决国有股股东缺位问题,实施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发展机构投资者;其次,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职责,使其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最后, 积极建立经理市场,加强证券监管,使内外部监控机制两方面都充分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对策与建议盈余管理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管理问题研究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