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本地德育资源,促进历史新课改教学

2009-07-04 05:03尹俊谋
教师·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课德育历史

尹俊谋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化、信息化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积极应对这种变化,不仅要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加强道德、行为、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摆在新课改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教材虽介绍了许多民族英雄、爱国人士,讲述了他们的动人事迹,但有的学生总觉得书中的人和事比较遥远,对之缺乏信任感,怀疑史书的真实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的心灵健康,学校德育工作某些方面与社会教育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因势利导。另外,学校追求升学率,不自觉放松了德育教育工作,放松了对学生道德水准的严格要求。因此,作为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的历史课,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其独特作用。可见,利用本地丰富的德育资源,加强乡土史教学,是促进历史新课改教学的必要手段。

一、多管齐下,加强资源积淀

德育资源的积淀,不仅是学生的一种知识积累,更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与情感、智力、道德水平、思想品质的积淀。当学生的这种积淀达到一定量的蓄积,就可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思想底蕴。

1.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从七年级新生入学起,为促进历史教学,我要求学生参观“学校德育资源”展览室,阅读《桃江英烈传》,请退休老师讲“五心”教育,组织学生采访李佩霞老师等,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历史学习笔记本,收集书中的历史知识点。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定期检查,相互传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进行积淀知识的深化练习

在历史课中,要求学生与本地德育资源相联系,如中国近代史中讲述南昌起义时与杨宗琪、陈济民等烈士联系;讲述农民运动与马日事变时,与胡应开、尹浩然等烈士联系;讲述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时,与张子清、张昆弟等烈士联系。通过对比联系、相互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先烈的敬慕感和对本镇有此英雄人物的自豪感,缩短了课文与学生的距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在历史课堂内外,要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我注意组织学生把德育资源编成故事,如“张子清打游击”“熊亨瀚巧对叶德辉”“刘启凤‘巧计脱险”,并通过讲故事、编文艺节目来表述这些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在笑声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去尹浩然烈士墓扫墓,举行入团仪式、祭吊罗敷斋烈士等活动,培养其理性情感。

总之,我在历史课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使学生积累,沉淀德育知识、历史要点、生活情感,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情理交融,感悟资源内涵

在历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那些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东西,从而促进历史教学。

1.“情”的激发

“情”在历史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连接老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因而,我在上课时,总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激发学生,如讲述张子清把盐留给重伤员而自己牺牲时,许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讲述张昆弟因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而被误杀时,学生慷慨激昂,充满了对王明的憎恶,心中也为中国革命的前途而呐喊,同时也对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中的英明决策崇敬备具。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创设情境,使学生沐浴在情感的涓涓细流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2.“美”的熏陶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讲述,使学生能有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正确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懂得哪些人的死重如泰山,受人尊敬,如锑乡英烈罗敷斋,抗美援朝英雄习玉成、杨玉大;哪些人的死轻如鸿毛,遭人唾弃,如桃江的“铲共义勇队”头子曾爱云。同时,要对照教材中许多人物的名言,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及中国近代史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警句,使学生从他们身上受到“美”的熏陶。

3.“理”的启迪

“理”应是历史教学的“魂”。在教学中,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经常启发学生领会“做人之道”,做一个“有心人”。在历史课教学中,我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时刻与教材挂钩,与本地德育资源挂钩,如让学生去感受张子清顽强革命的精神、张昆弟的远大理想、尹浩然的浩然正气、李佩霞的兢兢业业、王汉卿的科技兴农等。通过教学,我校学生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不断进取的争先意识,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开展。

三、开拓创新,升华资源魅力

在历史课中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本地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其内在魅力。

“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教师要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量培养出来,尽情释放出来,这才实现了“照料人的心魂”这一教育的永恒使命,使培养出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成果。

1.加强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要地位,历史课上要把知识点具体化,对照地图、图片,利用影视、资料,把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表象化,如排节目、演讲比赛,定期出“德育资源专栏”,在教室后开设“德育资源园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其想象力,发展其形象思维。

2.重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和验证而蓦地猜度到的精要之处,它是灵感的初级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如领会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时,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照,联系到中国近代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情况而作出历史的评价。

3.培养求异思维

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等于给了学生智慧的翅膀,这是关键。教师利用教材,要学生进行情节补充,如“从张昆弟之死到中国长征的讨论”“台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板溪锑矿的现状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一些思潮的分析”等,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合理性、深刻性。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历史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学效果日见成效。

综合上述,在中学历史新课改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德育资源,加强乡土史教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增强积淀,培养感悟,培育创造,恰当地融合教材与德育资源的关系,形成统一的教学框架,就能全方位优化历史课教学改革,全面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历史教学的重任。

猜你喜欢
历史课德育历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