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面临的观念挑战及其启示

2009-07-04 05:03龚慧铭
教师·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中职学校挑战

龚慧铭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思想观念上剧烈、广泛、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课带来诸多挑战——自我意识挑战集体主义;平等自由挑战权威说教;功利取向挑战道德价值;价值观多元挑战渗透教育。这样的观念变化,既表现为教育对象的特征,也表现为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特征。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观念变革;挑战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再难找到一个年代,像近30年。不仅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变,同时思想观念也发生剧烈、广泛、深刻的变化。这样的观念变化既表现为教育对象的特征,也表现为教育环境的特征,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课必然要面临挑战。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课面临的观念挑战

1.自我意识挑战集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相对忽视,臣民附属于君王,个人附属于家族。解放后,人们由“家族人”变成了“单位人”,个人对单位的选择余地很有限,所以,个人对单位的依附感很强。改革开放以前,意识领域中高度整齐划一的要求,使人们不能“胡思乱想”,自我意识没有成长空间。无论是生存需要,还是自愿遵循,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是无可置疑的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生存方式的多元化,使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机会增多,而且,从直观现象上看,选择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个人因素。个体的自由流动造成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稳定,“自我”有了充分的空间来发展壮大。在流动中,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比较而言,自我利益是直接的、具体的,集体利益是间接的、抽象的,因此,自我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淡漠,几乎成为本能的反应。在当代青年人身上,重视个性发展,注重个人的合理利益和权利,讲求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利,这是中职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不可忽视的对象特征,同时也要求我们对集体主义作出现代阐释。

2.平等自由挑战权威说教

当代中职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有平等、自由意识。这对于教师的权威感、传统的德育课程灌输方式都是引爆力极强的挑战。

平等意识使学生大多情况下不迷信权威,敢于并喜欢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相信自己的盲目感觉胜过权威的判断。对于德育课程,学生是以审视的态度。学生会用以往的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过滤,不符合现有经验的观点会受到他们的置疑,甚至否定。因此,德育课程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只是一个平等的探讨者。如何定位新形势下德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之一。

3.功利取向挑战道德价值

市场经济的建立,打破了“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没有功利就没有市场,追求功利是被市场鼓励的动机。而道德教育推崇的是非功利的行为。

追求功利与实现道德价值有可结合之处,如:形成有力的道德奖惩机制。在市场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低劣的道德表现不一定会影响实际利益。因此,人们不容易积累扬善抑恶的感性经验。于是,一些人关心成败胜于关心善恶是非。以弘扬道德为己任的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受到许多学生冷落,也是这种社会意识的反映。如何阐释功利与道德的关系,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课题之一。

4.价值观多元挑战渗透教育

价值观多元不仅体现于学生,还体现于教师。德育课程教师出于职业的自觉,课堂上的言论一般都能贴近主旋律。而其他课程的教师就“自由”多了。有的教师会根据一些片面的信息,宣扬一些偏激的、不求上进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而这种言论因为有个性色彩、新鲜刺激,符合中职学生叛逆心理,所以容易被学生注意,对学生造成误导,产生不良影响。

无论是否自觉,每位非德育课程教师在他的课堂上都会进行德育课程渗透,这种渗透本身也是德育课程的必需组成部分。发挥得好,会增强德育课程合力,发挥得不好,会减弱德育课程成效。如何在思想自由、价值观多元的前提下,在各学科的德育课程渗透中凸显主旋律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挑战带来的启示

1.真实是德育课程的生命线

有学者曾说:“搞德育课程的人连基本的真话都不会说。”话虽尖刻,却并非全无道理。德育课程“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教育主题大,道德目标大,因其无法实现而不真实;二是空——不联系教育对象的生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听起来很美,拿到现实中却难以参照;三是粉饰现实,不能正视社会的落后面和人性的阴暗面,因而也难以真正揭示品德养成过程中的规律。当学生将德育课程定位于“假”时,德育课程如何有成效?

德育课程“失真”的原因,首先是教师对道德发展规律缺乏了解,一厢情愿地想以理论说教的方式搭建起学生的信念之塔。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左右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具体行为。教育终极目标是要培养“政治人”,还是要培养“社会人”?政治人、社会人都是德育课程的必需内容,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政治人帮助社会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政治环境,社会人为政治人的发展提供人文基础。二者相结合,分层次教育,是理想的状况。

2.德育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具有自我、平等、自由意识的学生的审视下,德育课程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延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要拉近既定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距离。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课程倾向于以既定目标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他们的生活背景。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学生在发展中的困惑容易被隔离于德育课程之外,教师好似向和尚推销木梳,任你怎样卖力,他当然无动于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并不是说现有的教育内容全部推翻,要改进的是叙述方式。传统的德育课程最关心的是围绕该主题,怎样搭建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要回答的是,在这些主题之下学生的现有认识是什么?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德育课程教学在方式上必须互动、生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要处理好内容厚重与形式轻松之间的关系。通过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到直接、具体、生动的学生;互动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感觉到自己受重视、自己的问题受关注,他才有可能重视课程;互动能把学生的问题,包括质疑和拒绝,都摆出来,教师的教学才更有的放矢。德育课程课的目的不是培养道德理论专家,艰深、晦涩的理论只能让大多数学生的关注“点换频道”。活跃课堂气氛,生动的教学方式更符合中职学生道德认知的特点。

3.学以致用才能使德育课程课程充满生机

人们在付出努力时,总是要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给予学生的目标多于方法,较多的是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而较少告诉学生“怎样”做到,学而无用,学生当然不愿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和精力。可是,另一方面,学生在自身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层出不穷,求解无门。或者,到传媒、书店中寻找“心灵鸡汤”,希望能为自己指点迷津,寻求心灵安慰。与其如此,我们何不大方地与之交流呢?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德育课程学习也不例外,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惑是德育课程的任务之一。德育课程应该从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使德育课程能够贴近生活、指导生活。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确定教育主题,增强操作性,这样,洋溢实践气息的话题、时代新动向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德育课程教学,德育课程课堂会摆脱沉闷,走向鲜活。

4.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成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整合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意识,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但是,这种影响无论如何都难敌社会现实的影响。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现实,虽然意识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是受制于现实的决定作用的。目前,社会崇尚道德的氛围还比较薄弱,德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而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意识也会表现在学校里。如果不净化社会环境,不完善社会行为的奖惩机制和升学、就业、晋升的选拔标准,不实现道德行为与实际利益相结合,不发挥传媒、艺术作品的德育课程功能,那么,学校德育课程的成效难有根本改观。

学校内部教育力量同样需要整合。从广义而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是德育课程工作者,他们的言行都对学生带来行为、品格、价值观上的影响。如果他们都能有强烈的为人师表的意识和良好的思想方法、涵养品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们都能做到,如果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也包括德育课程行为考核,学生受到的德育课程就不能以课时而论了,德育课程成效也远非今日可比。上述观点并不是说学校德育课程在当前无能为力。事实上,德育课程只有改革、提高,实现自身优化,才有可能在整合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中职学校挑战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