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的立体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09-07-05 06:53周云耀刘可文王原丽
科教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立体化立体素质

周云耀 周 文 刘可文 王原丽

摘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知识和教学管理的立体化,逐步探索与实践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多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立体培养模式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能否有竞争力的关键。高等教育不同于作为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处于整个教育金字塔的顶端,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后一道工序,它的目标应该是合格的终端人才产品。而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适应”:一是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二是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三是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我们的高等学校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豍

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或多或少还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倾向。首先,存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倾向。豎人们常常把素质教育当作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没有把它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常常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其次,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强调以继承为中心,向过去学习,“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够。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折射出与经济制度不配套的种种问题,如巨大的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短缺的矛盾、教育资源不足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大学教育的使命之一。大学教育必须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将培养人力资本、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基本使命和基本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进能力价值教育和人才的立体培养模式,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统一起来。

所谓立体培养模式,即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培养重心,将课内教育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手段,质量监督为保障,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多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立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本院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的实际,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立体培养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并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2.1 培养理念的立体化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从以继承为中心的向过去学习转变到向未来学习,从平面培养转变为立体培养,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视为一个平面,对其作单向的分析,采用单向的、平面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弊端。立体的培养模式,就是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彻底更新,实行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相结合、平面教育与对比教育相结合、统一教育与多元教育相结合、—体教育和复合教育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形成对学生培养的多方向、多网络的立体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立体的知识体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培养目标的立体化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是适应国家需要,按计划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应试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掌握一定的现成的专业知识的“对口”人才。而当前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的手段,而是社会活动主体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它并不受限于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这种提高就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对人才的整体需要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目标的,对单个具体的人才的需要强调的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多种专业的、各种层次的和多种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对人才个人的要求,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创新能力、探索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显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注重学科交叉、能力多种和层次多样,即对人才的需求是立体的。因此,高校要顺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确定立体的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培养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管理型等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实现学生能力的立体化。

2.3教学方法的立体化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追求培养目标的立体化,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立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立体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配合,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融合。

首先,改进授课环节。由于授课环节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必须推行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实施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精心安排教学目标、授课形式和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等。课堂讲授模式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变为老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启发式教学。笔者在研究生选修课的教学中引入“老师引导、学生轮流讲课、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很受研究生的欢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热情,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重视实践环节。构建研究型的实验教学平台,整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各实践环节的资源,统筹安排“基础—综合—研究”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重,尽早安排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本校通信工程专业在统筹安排“基础—综合—研究”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安排本科生参加院系级、校级和国家级等多个级别的创新计划和电子大赛,鼓励学生申请开放实验室的实践项目,同时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由导师指导本科生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与精神。再次,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豐。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

教学方法的立体化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多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实践证明,立体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4 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利用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的更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与自助能力的提高。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实验教学中视频与操作相结合、设计性实践教学中实验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将课堂实验教学与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大赛相结合等,将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利用与课内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信息容量大、密度高、范围广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手段进行自助式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5 教师知识的立体化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教学的基础。教师知识的立体化,不仅表现在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表现在学校对教师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首先,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本学科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具有从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作为从事创新型人才立体培养的教师,必须具有与立体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健康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反思能力、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而且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第三,学校要对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的教师进行精心配置。每个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学校再对某个专业、某个课程、某个班机的教师结构进行配置的时候,要充分注重教师能力和知识特点的差异性,合理配置资源,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本院在实现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时,就是将老中青相结合、软硬件相结合、博士与非博士相结合等原则进行综合考虑的。本院近几年将引进与培养高学历人才相结合,并注重

人才的多元化,明显改善了教师队伍的结构。

2.6 教学管理的立体化

教学管理的立体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点需要考虑。

第一,必须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应当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第二,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从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求来看,应当考虑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或鼓励高等学校以专业门类、而不是以具体的专业招生,或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或兴趣方面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

第三,必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应当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等等。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大学的课堂和校园不仅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成为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的园地。尤其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从高考的应试教育中的被动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尽快转变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

第四,改变考试方法。在考试方面由过去死记硬背和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方法,变为重能力求创新的累加式的考试方法,许多课程实行开卷笔试和口试等方法。

3 结语

总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的事业。高等教育,不应是填鸭式的教学,而应该是自助餐式的教学。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充分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地自主学习。立体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立体化立体素质
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五项原则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平面和立体等
立体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