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2009-07-05 10:02汪孙高
科教导刊 2009年35期
关键词:陶冶意境感情

汪孙高

摘要诗词有优美深邃的意境,能引起学生深思,使其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守到陶冶。诗词有鲜明的形象和画面,有凝练含蓄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可以熏陶其高尚情操。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能增进学生的美感,可以陶冶其健康情操。这些或抒怀言志,或阐发事理,或寓情于景的纯正作品,表达了古人对人世才物的丝丝体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就可以将诗词阅读由课内伸向课外,达到触类旁通,与古人同愁共喜的境界。

关键词诗词自学以读带解精要点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诗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诞生早,普及面广,成就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都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是语文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古诗词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甚于文言文平分秋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语言教学中,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的忽视诗词自学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不仅对诗歌教学本身不利,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也将产生不良影响。我曾对所教的三届学生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现象:竟有近一半的学生没认真的接触中国四大名著,除了中小学教材的必修片目,能在课外好好读过唐诗宋词名篇的聊聊无几。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担忧和焦虑。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汉字的正确使用率将难以提高,更谈不上人文知识的积淀与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化积累的贫乏、修养的不足,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无物,难以展开,这样也在情理之中了。究其根源,在于古诗词教学存在着积聚已久的顽疾。通常的古诗词教学来历是以事件为主,但这种“一讲到底”的做法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挫伤了孩子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不是学生不读古诗词,而是他们不会读,读不懂,不能与古人同悲共喜,自然就对古诗词敬而远之了。

因此,诗词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要注意引导他们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构思技巧,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真正与古人坐而论道、促膝谈心。我认为培养教学古诗词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以读带解,品出诗味

好的朗读,能创造良好的气氛,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又能为掌握诗词内容奠定必要的基础。诗词的重要特点是赋予鲜明节奏的音乐美。它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它文学样式更适宜朗读。如果说一首诗像一块烧红的煤,那么好的朗读或朗诵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同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词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手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文字能活跃起来,变成听的清、看的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作为重点,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一般来说,教每一首诗词都应有范读或录音示范,力求通过朗读展现诗词中的形象和画面,为学生创造学习情景。在课堂上,可视诗作和学习的具体情况。个人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注意训练学生根据诗情把握基调。调整发音的抑扬顿挫和重音、速度。因为诗词的语言特别的凝练、含蓄,要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印象,就必须留有思索的时间,因此必须把握好节奏、语速,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感情。

2 讲解精要,贵在点播

讲风太盛,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讲,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问题不是应不应该讲,而是如何静的简明、扼要、精当。好的诗歌常在炼字、炼意,雕琢语句上独见得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全貌,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教师需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这“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准确的抓住“诗(词)眼”进行点拨,就能把学生引入诗词表达的感情艺术境界中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诗词意向具体化形、象化。深入的抓住“诗(词)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作的言外意、画外意、景外情有深入的领悟教师讲解时,必须善于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其次,对诗词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有歧意和争论的地方也应讲解到位。尤其是有争议的句子,在讲法上教师可先摆出各种看法和依据,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不强求一致,可以在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诗词的字句篇教学不应割裂进行,在抓关键抓重点的同时也就解决了炼字、选词、逐句乃至立意的问题。

3 分析意境,启迪思想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要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身后思想感情进而体味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也既要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与作者发生感情交流。诗歌意境分析,中教师要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将给学生使之受到感(下转第52页)(上接第50页)染、熏陶,以唤起学生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作为学生,不一定要有潜在的气质和灵感,关键是要有丰富的感情,善于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善于进行联想和想象,还需要有运用准确的语言再现意境的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当的引导学生深刻地把握诗词的感情线索,深刻理解主题和艺术构思,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意境氛围中,培养起捕捉意境的能力。

4 领会构思,授之以渔

京剧舞台上的“两三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是虚实相生的高度,典型化、概括化了的艺术。“两三人”、“五六步”、“千军万马”、“万水千山”是虚。前者是眼见,后者是想象。缘景生情,因表情是诗缘情表志结构的手段。诗的构思很很讲究“精”“妙”“新”。为了达到形象鲜明、新颖、独特,诗词常使用拟人、夸张、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和烘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将这些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也读诗句,进而自主概括诗词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巧妙构思,从中受到陶冶、感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声量,互相讨论研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活动起来。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变理性分析为感情领悟,将学生被诗词感动的缘由找出来,让作品的生命借着感动、反思、熏陶而流动起来。

诗词有优美深邃的意境,能引起学生深思,使其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守到陶冶。诗词有鲜明的形象和画面,有凝练含蓄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可以熏陶其高尚情操。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能增进学生的美感,可以陶冶其健康情操。这些或抒怀言志,或阐发事理,或寓情于景的纯正作品,表达了古人对人世才物的丝丝体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就可以将诗词阅读由课内伸向课外,达到触类旁通,与古人同愁共喜的境界。

教诗词而育人,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陶冶意境感情
最好的感情
春色满园
感情工作
不再孤独:爱是我们的舞场我们的朝堂
不分对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感情强烈的叹号
一朵花的意境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