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了的我们在哪里

2009-07-06 03:54邵春艳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全球化危机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在教育目标、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现状,认为全球化中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但必然面临如何走向民族性和本土性问题。前瞻和重温我们中断已久的晚近传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新的世纪,重新弘扬作为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

【关键词】全球化;现代大学;危机;探究

“全球化”的说法是近二十年才流行起来的,但是,作为欧美传统中的帝国理想,全球化现象本身,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1]其时,教会改革的宣言中,有一条便是新的人间天堂已经作为政治现实存在了。后来,经过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个人主义、个人利益成为神圣美德和新经济学的基础,受到大力推崇。至17世纪,财富积累成为上帝恩宠和道德高尚的象征,而贫穷则是懦弱和缺乏个人自律的标志。然而,因帝国总是依赖于统治意志而存在,所有被统治者往往寻找各种反抗之道,其结果颇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在这些过程中,教育和教学一直起着由其受政治领域内流行的主导思想和梦想规定的性质而决定的作用,因为当权者总是力图通过青少年的心灵使现在平稳地走进未来。

一、中国现代大学现状及“全球化”影响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晚清以后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最早承担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职责的是一批传统的士子”,[2]即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浙江大学竺可桢等,他们大多曾留学海外,但保有中国传统的人文修养,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大学制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现代大学尽心尽职的抚养者,中国现代大学的崛起和童年的辉煌,与其密不可分。反观当下,传统文化在衰微,中国现代大学随政治风暴一次一次地随浪沉浮,回眸1949年以来中国大学结构上的两次重大调整:1952年的“院系调整”及上世纪末的所谓“院校合并”,前者学习苏联,全部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被解散、取缔、或者并入其他学校;后者看似学习欧美,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变专业化为综合化,实则好大喜功。而在当今中国的很多大学里,权力的霸道和金钱的嚣张正逐渐蔓延,教育活动内在的或道义价值,已无人问津,大学变成了官场和市场的双重奴仆,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强权。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大肆推行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没有兴趣,而对洋文、洋节等却倍加推崇,已在不知不觉间融入资本主义的逻辑中。一些主导西方舆论和学术思想的权威学者纷纷放言:“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在这个相互依赖的世界里,主权不再有严格的宪法性解释”等等。[3]

二、“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现代大学的探究

所谓“现代大学”就是不迎合任何权势,坚持真理,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这是它的终极所指、目标和各种活动的统一原则及意义所在。培养的首要目的是学生超越蒙昧、迷信、盲从的能力,而不是专业技能。因此,《大学》一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应该呈现什么形象?我们从世界一流大学校训中寻求答案吧:哈佛大学“与我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等。[4]这些西方大学都在自由的气息中生存了数百年,期间经历了战乱、宗教斗争、种族屠杀,但都坚毅地存活并发展。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仍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它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创造。比照这些特质,担当中国现代大学使命刻不容缓,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完善作一些积极探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关于现代大学教育的“两个回归”

其实在七十年前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我们就已经能够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子:七十年前的近代大学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精神精髓;教授和学生们有心中默守的准则,并以近乎牺牲生命和健康的行动实践着没有书面约定的准则,战时的大学国难当头,却能够在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印记,当我们提起战时西南联大,仍对其创造的教育奇迹感叹不已。如今,政府和学校试图通过“高等教育产业化”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些教育者片面理解这一概念,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弥漫着商业主义的气息,文化教育功能被削弱,曾有学者声称,教育产业化“化掉了大学的精神,化掉了贫者的希望,化掉了社会公正”,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回归大学本位、回归教育本位。

2、关于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

蔡元培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5]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重理工,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很多人并不明白大师乃是博极古今、学贯中西的通人,这种人只有通才教育才能培养出来,才能发挥其作用,然则导致“习艺愈勤去休养愈远”的状况,“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德国一校长曾这样形容:理科生如同世界列车,文科生如同列车司机,时代的列车飞驰开动时无人驾驶,脱轨和撞伤是完全可能的,这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它是人类走向未来的高速列车,但它又需要人文关怀的司机。

3、关于现代大学的体制改革

“教育救国论”、“实业救国论”、“科学救国论”等方略都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措施,这也是不发达国家在“被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紧急救援,教育救国不是一党一派的事,它是千秋万代的基业。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就会导致诸多教育行为的“短视”,不尊重学问必然导致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在官本位下,教师不得不比以前更卖力地进行急功近利的关系学钻营和政治投机,他们丧失独立人格而依附于权势,权势潜在地异化着人。但教育体制改革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更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定的技术性操作问题,而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教育体制改革的前途应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但在现行政治体制尚未有真正突破性的改革举措的情况下,教育体制改革本身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在政治体制中毕竟是一个最为敏感和得风气之先的领域,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许恰好要以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作为突破口。

4、关于现代大学的“离家”与“归家”

就西方人当前所经受的普遍困惑看,大家确乎有必要在这个历史关头作些旅行—离家,净化心灵,然后带着更多的智慧深入到我们的文化建构历程中去,更清楚地认识我们的文化痼疾新患。正如过去一样,东西方之间有许多可供相互学习的东西,虽然今日的东方在向西方学习现代技术以求发展,可昔日正是中国的技术,如火药、航海设备、印刷术等,给西方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手段,中国的儒家学说启迪了欧洲的哲学家,激发他们朝这个方向思考:社会秩序的建立,应依赖人的理性和基本智慧。现在我们能够做好的是,一方面走向西方,但走向西方的时候不是空手到西方去取经,而是把自己本民族很好的东西发掘出来,找到西方的一种领会和理解的共识,在这种共识的形式框架之内,找到我们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思想接受,走向民族性和华夏本土性。西方是物质的,中华民族是精神的,把泱泱大国的精神文明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相结合,我们会做得更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地球存在和全球化的时代,对待各种文化,应该有一个文化自觉的理念,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树立现代大学“危机”意识

“危机”者,危险与机遇并存,但重要的是要在面临险境时能变危为安,化险境为机遇,而其真正的危机不在教育问题的严峻,在于压根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峻。1983年美国发布《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来,确实在美国“危机”一词不绝于耳,则是推动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导火线,完全可以说,美国的“改革因危机意识而缘起,由危机意识而推动。”[6]但尽管美国被喻为在“危机中”,并由国家的危机归因到教育的危机,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美国的不断强大和不断把诺贝尔奖囊括的事实。危机钟声的不断敲响,就意味着振兴的号角不断在吹响,作为一个策略,使每个人的危机意识显性化、普遍化、严峻化,往往能调动非常力量形成非常团结,多一分危机感,多一分批判,我们就会多一份成就,多一份强大。

对真理的追求,尽管也有迷失的时候,但这种寻找的姿态却是永恒的:这不仅需要前瞻,也需要回顾,需要重温我们中断已久的晚近传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新的世纪,重新弘扬作为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

【参考文献】

[1]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4、3.

[2]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01.

[3]马文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9.

[4]江乐兴,周国宝主编.世界名校之旅[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2-57.

[5]张汝伦.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1997,(3):9.

[6]马德益.美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危机意识[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15.

【作者简介】

邵春艳(1975-)女,汉族,云南蒙自人,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全球化危机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