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行为的内外因素

2009-07-06 03:54林忠章
科教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

林忠章

摘要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辅导员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热情等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重视其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系统 职业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倦怠”一词,早在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就提出了,其原意是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衰竭的状态。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其职业倦怠应是指教师因在长期的工作压力情境下、持续的疲劳及在与学生等他人相处中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其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它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许多有识之士也在积极的关注,并且也提了非常有见地性的看法。纵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的“倦怠”的行为表现,笔者认为主要有:缺乏热情,疲于应付;立志“跳槽”、“改行”;工作“按部就搬”、“力不从心”;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怀疑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等。

细加追溯造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首先就人是社会的个体而言,影响其工作消极的主要外部因素有:

(1)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思想与认识;且当代的大学生又是“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他们身上有着许多优越的心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阴暗面”,诸如娇惯脆弱,经不起挫折,在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适,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等,此时如果教师再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去要求他们,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与矛盾;再者,高校为了能迎合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纷纷扩大办学规模,学生的层次结构与数量水平也随之变化,且在管理与教育学生中非常强调讲究“以人为本”、“要努力张扬学生个性”等,针对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思想与观念上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在工作中也就必然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以致造成“职业倦怠”。

(2)社会支持系统的“疲软”。许多高校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在评价与衡量辅导员工作能力水平与实效性上缺乏公正、明确的指标体系,并且在管理上也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辅导员施于严格要求较多,给予人文关怀的较少;施于行政处罚的较多,给予积极扶持的较少,导致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苦不堪言、叫苦连天”;再者,在“学生评价教师、学生选择教师”的评价体制中,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一旦不能做到“统筹兼顾”时,往往易受学生与领导的排斥,这极大影响着辅导员工作“成就感”的满足,也就无法享有工作的“乐趣”而言了。

其次,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而言,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消极的内部因素有:

(1)角色冲突。现代的人是“制度”中的人,作为任何社会中的个体要能适应于该社会,就得必须按照社会所规定的制度处事等,因为制度会赋予不同社会个体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相对应的权利与义务等。辅导员作为处于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集结点位置”,来自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近于苛刻的期望下,他们穷于应付扮演各种角色,这必然会成了各种角色期望相互冲突的焦点,如果辅导员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时不能顺利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这种冲突就会直接影响着其认知与情绪,也就必然会导致心理的倦怠,也就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有效性。

(2)“成就动机”不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指出,个体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其中,对行为结果的主观期望直接影响着取得成就的诱因及动机的水平。对于辅导员来说,受制约于许多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自我效能感的下降,辅导员在工作的热情、工作的期望值、自我的期望值也都会直线下滑,特别是付出于努力的工作在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回报时,成就需要不能得到合理的满足时,这种心理的不平衡导致的工作动力显然是“有减无增”。

(3)缺乏较高的教育与管理素养。一般而言,当今高校的辅导员的年龄大多在22-30岁之间,其来源基本上是本校留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或者是外校退而求其次的硕士毕业生,专业跨度大,让他们直接从学生身份跨入辅导员行列、埋首繁琐的日常工作的,往往是“不尽胜任”的。而高校又缺少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专业培训、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到外校去“出访”、“取经”,并且给予的工作量上是“超负荷”的,这势必会导致了许多新辅导员工作“力不从心”、“不得要领”,不同程度地加剧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如何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摆脱“职业倦怠”行为困扰,是成为高校教育现实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下转第50页)(上接第39页)笔者认为只有摸清当事者的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氛围,才是理性选择对策的基本前提,如前文所述。作为高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辅导员这个特殊的职业,能把辅导员的角色真正定位于: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是名高校教师,一视同仁加以对待;其次,要努力建立合理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系统”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鼓励、信任、赏识;来自于学生的支持、理解、信赖;来自于构建合理的用人评价机制;最后要舍得教育投入,重视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改变其不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期望,确立其正确的角色意识。

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会走出“职业倦怠”心理阴影的。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