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论对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启示

2009-07-06 03:54陈鲜艳
科教导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边缘中心体系

陈鲜艳

摘要世界体系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一种分析国际体系的视角,其主要代表是沃勒斯坦,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由“中心——半边缘——边缘”国家组成的,该理论自创立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显然世界体系论对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比较教育研究与世界体系论的结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世界体系论比较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是当代美国“ 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左派”学者或“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其提出的核心观点乃是世界由三个地带组成:中心支配地区、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它们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发挥作用。他认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相应的中心和边缘地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边缘地区可以上升为中心地区,中心地区也可以褪变成边缘地区。

世界体系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分析框架,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理论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对世界各国( 或地区) 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

1 世界体系论的形成

世界体系论的形成以沃勒斯坦1974 年发表的著作《现代世界体系I:十六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兴起》为标志。沃勒斯坦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国际史家和国际政治理论家,对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都非常专长,被西方学术界称为“新学派” 学者。早年对非洲的研究使他认识到殖民地时期和非殖民化以后的非洲都不能孤立地认识,而只能于一定的世界体系之中作为世界体系框架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沃勒斯坦主要把资本生义的历史当作一个体系进行研究而不是把单个国家当作研究对象。

2 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力图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体系如何运作,包括世界体系的经济结构、政治框架、文化环境等,并把所有这些方面当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看待。①世界体系理论是在对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依附论的“中心—边缘”等观点批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流派,是一种“否思(unthinking)社会科学”②的模型。世界体系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首先,世界体系的基础是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其次,世界体系的结构由中心国家、边缘国家和半边缘国家组成;第三,在世界体系崩溃之前,其结构不会改变,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世界体系结构。③

3 世界体系论对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启示

3.1 世界体系论的理论来源及方法对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启示

首先,世界体系论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流派,是在对20世纪50、60 年代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各个理论流派进行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沃勒斯坦吸收了各大家的思想理论精华,如借用了布罗代尔“经济世界”的概念,吸收了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耶夫的长波理论,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有关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法,又借用了依附论的中心—边缘模型和外因论分析,并从现代化理论中吸取了一定的内因论发展观。另外,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年鉴学派、依附论等理论流派也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④

其次,比较教育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专业特色,不仅着眼于本国本土的研究,更立足于世界整个教育体系和世界各国的教育,这无疑要求比较教育学研究学者要用发展和系统的眼光看待一切教育问题。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五彩纷呈,各种教育理论,除非是绝顶荒谬的,都有它合理的一面,我们需要对任何一种理论进行评价和鉴别,吸收其精华,融化到我国的主文化中,使其与我国的教育理论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教育的国际化必然性的趋势,各国应该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而纯粹的本土理论是没有的。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沃勒斯坦借鉴了法国年鉴派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融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于一炉,创建了“多学科一体化”。

3.2 “ 中心—半边缘—边缘”分析模式对“ 中心—边缘”分析模式的继承与超越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都是作为对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反叛和挑战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中心——边缘”是依附论的基础性概念和宏观理论分析框架。依附论者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中心和边缘两部分即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并且中心和边缘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中心国家通过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边缘国家,这正是导致不发达国家的贫穷落后的原因。至终,世界体系论在依附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世界体系有三部分组成成分,包括中心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他们之间的地位或关系并非像依附论者所认为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在中心和边缘国家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国家模式——半边缘国家,而且他们之间的地位或关系具有相对性,换言之,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是可以改变的,即“边缘国家可以升为半边缘国家甚至中心国家,同样,中心国家也可能降为半边缘国家甚至边缘国家。”

世界体系论者突破了依附论者简单的“发达”与“欠发达”、“中心”与“边缘”或“都市”与“卫星”的二分法:如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中心— 外围”理论、弗兰克主张的“宗主—卫星”理论、阿明推崇的“中心— 外围”理论等,他们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将世界经济形态一分为二——“中心和外围”,这种二分对立逻辑所建构起来的“中心—外围”分析框架,将世界简单分为两类,如文明与野蛮、工业国与殖民地、大都市与卫星城、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等。所以他认为人类历史不是孤立地发展,而是相互联系且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他主张用“世界体系”来考察整个现实世界。⑤

世界体系论“中心——半边缘——边缘”理论代替了依附论等流派“中心—边缘”过于简单的两维理论结构,它的提出是对“中心—边缘”等理论上的大胆突破,该理论能更合理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复杂性和动态特征,这会对比较教育研究学者在其理论的建设与继续完善上给以很好的引导与启示,能不拘泥于现有陈旧的理论模式而能有独特的理论研究视角,致力于本国的理论建设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比较教育研究除了应该研究发达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之外,还应十分关注半边缘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地区与原非洲殖民地区的教育研究,集中力量和资源分析和解释中心国家如何通过教育对其它国家进行边缘化,探讨从而找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没有解决的现实问题,即边缘和半边缘国家怎样才能走出不发达状态使其能从边缘或半边缘的位置而跻身于中心国家行列或进入世界体系结构的中心位置。

3.3 借鉴“世界体系”和“民族—国家”分析单位进行研究

我们知道,依附论以拉丁美洲为其研究对象,力图找到一种符合拉美实际情况的研究范式,但他们没有能够做到理论框架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忽视了其他不发达地区,尤其是东方的不发达地区,以拉美状况来代表所有不发达地区,在方法论上陷入以偏概全的教条主义和“拉美中心主义”之中;沃勒斯坦在此基础上提出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单元是“世界体系”,指出研究社会体系不能只在单一国家或地区进行,而应该把研究对象置于整个世界体系的宏观视野下,主张从世界整体发展与变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全球各国的关系,力求做到进行多视角、多纬度的研究,这样才能使研究结论更为全面和精确。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世界体系的发展过程来看,不可能形成普遍意义上的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虽然首先依赖于工业生产力和世界市场,但同时也需要民族国家作为其结构单元的全球普及,当下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矛盾如此突出,都源于各个民族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所以在以世界体系分析研究的同时应有效地与民族国家的利益相结合,否则世界体系的分析框架在具体实行上只能是空中楼阁,甚至会渐渐弱化并以退出历史或世界的舞台为其终结。

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发达国家优秀的教育经验。所谓继续研究,就是要跟踪研究各国新的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论和新鲜的经验,并通过这些研究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谓深入研究,就是要探究各国教育改革的缘由,了解各国教育的本质特征。⑥

另一方面,我们应重视比较教育本土化理论构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决策部门、教育实际工作者迫切希望比较教育能给他们提供可借鉴的外国经验,这就需要比较教育学者,特别是我们的年青学者和研究人员关心本国教育的现实,把比较教育研究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西方比较教育曾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代表了国际比较教育发展的走向与特征,但绝不能因此便认为西方比较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比较教育学者应致力于我国比较教育的本土化建设,其实比较教育本土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只有对自己的国情和教育有了认识,才能以我为主,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发展的理论,建立本土化的理论,如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的独特的精神力量,是任何文化不能代替的,它应该也必然成为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必要营养,另外,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西方文化,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比较教育理论的文化哲学背景,从而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探索教育发展规律,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服务。加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理解,特别是应当首先在国内的学术领城切实展开关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文化对建设比较教育理论的意义的讨论。

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希望在新世纪之初能有所发展。理论建设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方面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成果来分析研究当代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透彻比较教育学者已经提出的理论,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加以反复验证,使我国的比较教育理论能走上历史舞台,把我国优秀的教育经验介绍给外国学者,做到真正与国外的学者平等对话与交流。

猜你喜欢
边缘中心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