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与大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7-07 07:36王建辉孟庆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0期
关键词:基本功技巧中学

王建辉 孟庆升

在现今的美术高考中,很多省都是采取联考的方式来进行的,整个考试系统在加大公正力度的同时也加大阅卷的难度。美术考试本来就是一门相当主观的考试,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本来就有困难。素描、水粉和速写这样的必考科目,明暗对比、冷暖关系、空间感和构图都是考前的基本课程。也就是说,现在中学教育培养不是对艺术的兴趣,而仅仅是一种技巧。

当然,技巧是必要的,没有绘画的基本功也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但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是,在教授学生技巧的同时,不能扼杀其创造力。如有些学生特别喜欢选取新颖的角度,或者画高俯视,或者画面安排的比较离奇。显然这样的做法在绘画过程中给自己加大难度,只能尽量调节其寻找比较“正常”的角度,给予其比较“舒服”的画面安排,这样才最有利于表现绘画的基本功。但是在帮学生完成这一系列改革进化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追求创新的思想,学生会逐渐认为,这样对而那样不对,如果有一天艺术真的变得整齐划一,不知道还存不存在美。

有些学生刚接触绘画时,分不清什么样的画才好,甚至有些认为只要画得像真的,就是好画。针对这个问题带领学生观看一系列的好画、高分作品,并告诉学生优秀的作品不只是逼真,更要斟酌其笔触感、布局和颜色感觉等。但是当冷静下来回想这些做法时才看到,其实这也是在设定一个范围,把艺术给局限住。因为学生从鉴赏画这步开始就已经变得很狭隘,何况是搞创作呢?

当笔者与一些已经步入大学的学生交流时,其中很大一部分反映说在大学里的学习和考前相差甚远,有些考前被认为是好的典范作品现在被认为是缺少感情的。这种转变是可以理解的,大学尤其是艺术院校,要培养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艺术。而在此之前学生却必须要经过千篇一律的训练,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不再容易发散思维创造更多的新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大学要培养的是创新的东西,而进入大学的考试却要选拔统一的保守的东西。这样产生的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是,有一部分有思想的学生因其不合规格而错过在高校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而又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保守观念的思想根基扎的比较牢固让大学教师难以施教。

技巧高的学生往往也最顽固,因为其思想中有太多考前的后遗症。有主见的孩子才能够让艺术多元化,而中学培养给大学的却大多是理智的角色。这样一来,尽管基本功是最棒的,却鲜有艺术上的大师。除了纯艺术,对于艺术设计等专业来说,有主见似乎显得更重要。

事情有两面性。倘若真的对学生放任自流恐怕后果更严重。当然,也不能说教学生布置画面、处理关系就束缚其未来,否则中学美术教育将无法进行。但是不得不承认,太多的指指点点确实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思想上慢慢僵化,甚至还不曾察觉,这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产生一个课题:怎样让学生在不抹杀创造性的同时顺利的度过其必须经历的考试?笔者找到部分在高中和大学中都颇受好评的学生,发现这些学生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对于用笔的把握是非常熟练的,而色彩感觉也很好,这些都是技巧性的,但更加突出的是他们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有很好的把握画面的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开始启发学生:画同一种东西,如果不断地画,每个人都能画得很好,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把握自己的画面,画到恰到好处。因此在高一,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自我探索是很有必要的,这起码教给其一种思考的能力。很多人认为这个阶段是很没有必要的,因为它不能在很短时间内见效,而且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对以后的纠正是一个大碍。但纵观学生到大学的学习,这个过程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大学要的往往不是一个纯粹会画画的人,而是一个有自己个性的能够表达情感的人。因此,本着对学生今后发展负责的态度,中学教育基石是任重道远的。

很多学生认为中学的教育不自由,而大学教育太自由,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中学教育本来就不该与大学教育有太大的脱钩。中学教育,特别是美术这样的艺术教育,不该是一种强压,而理应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享受。当中学教育放开眼光后,学生就不会产生一种厌倦感,这样自然过度到大学时,就不会有突然放松而自我停滞的情况,这才是教育应该出现的状况。由此看来,教育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而应是各方面相互配合的,互成体系的事业。

(作者单位:1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遄台小学; 2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基本功技巧中学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在多解中学创新
指正要有技巧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提问的技巧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