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发现能力

2009-07-07 07:36史云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举范进国君

史云志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规律,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有效方法。

以无疑处设疑

例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在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不同称呼。中举前称“岳父”,中举后称“老爹”。这一细节有很多学生都是疏忽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范进为什么会改变对胡屠户的称呼,从中可以看出范进是怎样一个人。通过思考,学生明白范进在神志清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从这种称呼变化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城府比较深,感情不容易外露的人。这种人尚且在见到报贴后发疯,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再如《〈陈毅市长〉选场》中,“闲谈不超过三分钟”出现过多次,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多次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发现作者主要用这句话推动故事情节,为刻画爱国知识分子齐仰之的形象服务。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学会在无疑处发现问题。

在有疑处设疑

例如《曹刿论战》中对庄公形象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鲁庄公作为一个国君有哪些不足?又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对于第一问学生的答案基本一致。作战前他把作战取胜的条件寄托在近臣和神灵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在长勺之战中,“将鼓”“将驰”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战后还不明白取胜的原因,更说明他“鄙”。对于第二问,学生争论不休,通过讨论、探究,基本形成一致的意见,即作战前能接见曹刿,作战时能听从曹刿的意见,说明他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国君。对于“公问其故”,有的学生说他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理由是取胜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有的说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的国君,理由是作为一个国君,不懂的地方敢于向曹刿请教。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教师最后都肯定学生的看法,归纳说,在作品中有许多类似的,值得讨论的地方,学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要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通过多次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情境处设疑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可以用无尽的哀乐演染亿万人民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的无尽哀思,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从而解决“体会诗歌中表现的感情”这一目标。又比如教学《〈白毛女〉选场》时,笔者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年代和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年代相差甚远,学生很难领会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笔者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选段,通过表演学生领悟到地主的残酷,农民的苦难,完成学习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实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比较、分析中设疑

通过对两篇文章或两句相似的语句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两篇小说题材相同,但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对主人公的态度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存在着较多的差异。学生经过讨论,比较后得出:前者主要采用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主人公,而后者则采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来刻画孔乙己。主人公的性格也有较多的差异,虽然他们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追求功名,但范进还表现出卑微、狡猾,甚至虚伪;孔乙己则是善良。两位作家对两个人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批判和嘲讽;后者除了批判以外还有同情,即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又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古代作品中优秀的散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时写的,但两位作家的胸襟和抱负在相似中又有很多的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后归纳,学生定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思对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莲花盆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中举范进国君
师旷劝学
范进中彩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狂泉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范进一日游
狂泉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范进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