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有多少理性

2009-07-07 09:52陈立武
师道 2009年6期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传统

陈立武

教育是塑造人的品格和灵魂的事业,是传播科学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事业。有了教育,人类才有了规范,才有了秩序,才有了理性。按理说,教育应该是最有理性的了,可是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在盲目和冲动下失去了理性。

羡慕国外教育,颠覆传统教育,让我们莫衷一是

改革开放让教育也风生水起,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当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让人感到单调、繁冗,甚至有些辛苦难耐的时候,人们不免会蠢蠢欲动。一些漂洋过海的人在“大开眼界”后,急切地把国外的“先进见闻”带回来。突如其来的自由、宽松教育,猛然呈现在国人眼前,不啻于平静的湖水中投下一块巨石,也犹如窒息的房间里吹来一股清风,那种欣喜甚至狂放,就像掘得了黄金宝藏一般。大赞国外的“素质教育”,痛批国内的传统教育,似乎中国之落后皆因传统教育这一“罪魁祸首”。一时间,敢闯敢干的、敢于标新立异的,成了中国教育的主力军,而坚持传统教育的人,被斥为守旧、落后,被边缘化,没有了底气。

不错,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发展,传统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是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而轻率放弃的。再说,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外国教育的先进精髓了呢?只是凭着一种新鲜,仿其表面是令人担忧的。更何况,不问中国国情与外国国情的不同而照搬照抄,也非常令人担忧。其结果不仅让居主导地位的教师莫衷一是,也给居主体地位的学生带来思想动荡、素质滑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只有适应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外来民族的优秀之处,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这才是最需要坚持的一种科学精神。

回过头去看看被国人奉为“榜样”的国外教育,可能会有另一种感受在心头。一位华裔美国教师指出:“美国教育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轻松愉快的过程,可实际上,教育规律走遍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学习必然要经历艰苦操练。美国式的轻松愉快是以牺牲相当的教育质量为代价的。”“一些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文化知识几乎等于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运算与写作能力,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排在全球倒数第二。”

国人听了可能感到吃惊与诧异:他们培养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怎能说基础教育这样差?不错,他们的顶尖人才确实不少,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次品”甚至“废品”。中国虽然没有一位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中国人占据着美国相当多的高精尖技术职位,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这没有中国基础教育的功劳?所以,不少美国人反而羡慕中国的教育制度,并有了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的呼声。耶鲁大学校长就认为美国的教育应以中国为榜样,他说:“有人热衷于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精英富翁的数量来证明教育的成败,这是很不恰当的,大可不必将无法得奖的不满都发泄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上。中国的教育让多数人受益,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

显然,美国也在羡慕我们的教育制度,就像我们崇尚他们的教育制度一样。但是,美国难以学好我们的这一套,就跟我们也难以学好他们那一套一样,因为两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族特点不同。

倡导“素质教育”,痛批“应试教育”,让我们言行不一

“素质教育”的提法已有十多年了。对于这一倡导,人们不会反感,因为这是一种趋势,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结果。但对于这一称呼,特别是将其与以前所谓的“应试教育”相对比提出来,不免给人带来冰火两重天,完全不相容的感觉。

什么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者有何截然区别?到现在也无人能给予一个明确的回答。其实,“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概念上的东西,甚至可以等同于“教育”这一泛称——教育不就是为了培养国民乃至人类的素质吗?至于把以前的教育称为“应试教育”,那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我们的教育不仍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吗?新中国的一代代建设者们,甚至到现在仍是学界泰斗、人之楷模们,不正是那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把用考试选拔人才称为“应试教育”,那现在不仍然在坚持这一规则吗?如果把强调考试、“挤独木桥”的教育称为“应试教育”,那么现在“逢进必考”不是比过去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吗?所以,把以前的教育简单称为“应试教育”,确实让人费解。

“素质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绝不是否定以前的教育而标新立异,这是由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素质”与“应试”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应试”永远不能被废除。假如说是为了抑制激烈的升学竞争,而以素质教育称呼来唤起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对于还不能普及大学甚至高中教育的中国来说,还缺乏现实基础。况且,这里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为培养全面的素质,增加了这个素质达标那个素质评价,使本来就负担过重的学生,又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又如,为破解考试弊端,一些名牌院校开启“面试录取”之先河,但据说其难度也不亚于高考;且不说难以把握其“公平、公正”的尺度等难题。再如,平时我们高谈素质教育如何抓,成果如何显著,可最后归结到的不还是中高考的达线率、升学率?

真乃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每到高考、中考揭榜,电视、广播、报纸上有关状元、升学率的宣传铺天盖地,有人喜气洋洋,有人垂头丧气,谁能说自己逃掉了“应试”?中国的国情在这里,中国的社会现状在这里,国民的思想意识在这里,我们应当勇于承认并坦然面对这一现实,尽力去引导,去改变,而不是口头上讲一套,行动中做一套。

强调人性关爱,忽视严格要求,让我们忧心忡忡

人类的进步发展,往往使人类自身越来越脆弱。看看社会现实,仔细品味这句话,真是很有道理。计划生育的国策,独生子女的时代,再加上国人重家庭、亲情的传统,重“香火延续”的风俗,对下一代关爱有加自然难以避免。当然这并没有错——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对处于弱势生命的保护、珍爱,是一种让人敬仰的行为,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可人类社会也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样,此多就彼少。当今时代,社会对青少年已是关爱有余而教育、约束不够,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

近些年来,从上到下出台了不少对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甚至还出台了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特殊措施(社会对此存在争议)。但现在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给我们敲起警钟——只保护,不约束与教育,只会纵容违法与犯罪,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未来发展。

家庭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独生子女的娇惯、迁就,对“留守儿童”的放任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学校教育因为受到上面两方面的制约,受到对青少年保护、关爱片面认识的影响,已处于步履维艰之中。教师不敢严格管理,对学生的教育手段越来越弱化;比如,对犯错误学生进行必要的惩处,常常遭受各方面的质疑,甚至大声批评学生都会引发争议。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指责不关爱未成年人,学生家长动不动就“向媒体曝光”,甚至会告上法院。于是乎,学生坏习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学生越来越难管教。教师谨小慎微,畏首畏脚,不能大胆施教。

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公然辱骂、殴打老师,让老师致残致死也时有发生。师道被践踏,教师还敢管学生吗?教育的功能还能得到体现吗?这种失衡的保护,最后损害的不仅仅是某个孩子,而是一代人,甚至是国家的未来。“教不严,师之惰。”教育被扭曲的思维所左右着,学校还要不要严格管理,学生还要不要严格要求?教育界很困惑,老师们很迷惘,那些遵循传统教育思想,希望严格要求以锤炼出较高素质国民的负责老师很无奈,很焦虑……

教育很伟大,因为它传承文明,传播圣火,使人类卓越而有理智。教育又很艰辛,因为它塑造的是人,锤炼的是灵魂,没有标准模式。所以,教育最需要有理性,需要均衡、协调甚至中庸,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冲动、感情用事。

(作者单位:安徽凤阳高等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素质素质教育传统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少年力斗传统
也谈素质教育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清明节的传统
数学素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