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让学生动起来

2009-07-07 09:52
师道 2009年6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心动李鸿章

吴 勇

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心动”。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应该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奠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就要采用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心动”起来。

比如学到“五四运动”,我让学生假设自己生在那个时代,又身为报纸的主编,要求以现代的方式编写一份当时的北京报纸。于是学生们要煞有介事地写社论,写专访,写报道,配插图、漫画……为此,学生们要熟读那一段历史,多渠道地去搜集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报纸的编辑方法,增强了写作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它使学生们发挥想象的能力,把课本上读到的史实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作为一门国民教育基础性学科,留给学生的应该是心灵的感悟,是激发他们向前的不竭动力。在历史课堂上,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繁荣”,而应该追求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追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学生心动了,他们才会被感动,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激发。

全方位参与,引导学生行动。心动才会有行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通过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节,围绕“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搜集资料和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更加深刻地认识19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趋势,增强全球化的民族意识。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出课题,将学生分成“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概况;第二步,各组拟订调查纲要,分头搜集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综合比较,注重政史地知识的综合,从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第三步,课堂上“中国组”和“英国组”陈述两国的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中英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第四步,课后进行资料成果展览,突出国防意识和与时俱进、富国强兵的主题。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应体现共同参与、多元交流、机会均等、积极体验、人人有份的原则,尤其要注意调动比较腼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互动。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历史的内涵非常丰富。历史本应是鲜活的,我们通过历史教学也应该给学生展示一个鲜活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得以“明智”。毫无疑问,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互动的课堂兴趣最浓,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己参与的课堂,因此,我们必须建设一个“互动式”的历史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组织学生就“如何评价李鸿章”展开讨论。近代史上的李鸿章曾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兴办洋务运动,探索中国的富国强兵之路。我告诉学生,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还介绍了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李鸿章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同时,我还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在和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了评价的基本方法,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师生、生生互动过程的乐趣。

(作者单位:广东河源市源城区啸仙中学 )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心动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THE DRUG WAR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