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刻拍案惊奇》中懒龙形象

2009-07-14 03:11王建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侠盗侠义神偷

明末小说家凌濛初创作的“二拍”堪称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以下简称《神偷》)可说是很独特的一篇作品。本文“题材十分新颖,见解也很独到”,[1]主人公懒龙是一个集神偷、侠盗双重身份和复杂性格特点于一身的特殊人物形象。却很少有研究者对其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尝试着对这个人物形象展开初步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神偷》中,凌濛初主要突出了懒龙作为神偷的性格特点。在作品开头有意描写了他出身经历的神奇,“其母村居,偶然走路遇着天雨,走到一所枯庙中避着,却是草鞋三郎庙。其母坐久,雨尚不住,昏昏睡去。梦见神道与她交感,归来有妊。满了十月,生下这个懒龙来。”[2]如此神奇的出生经历,便为其后懒龙本领的奇异性埋下了伏笔。他“生得身材小巧,胆气壮猛,心机灵变,度量慨慷。且说他的身体行径:柔若无骨,轻若御风。大则登屋跳梁,小则扪墙摸壁。随机应变,看景生情。撮口则为鸡犬狸鼠之声,拍手则作箫鼓弦索之弄。饮啄有方,律吕相应。无弗酷肖,可使乱真。出没如鬼神,来去如风雨。”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奇能巧技都集中于懒龙一人身上。

作品接着又写他“自小就会着了靴在壁上走,又会说十三省乡谈。夜间可以连宵不睡,日间可以连睡几日,不茶不饭,像陈抟一般。有时放量一吃,酒数斗,饭数升,不彀一饱;有时不吃起来,便动几日不饿……与人相扑,掉臂往来,倏忽如风。” 后来,他还得到了一面“照夜如昼”的宝镜,使其“夜行更不用火,一发添了一助。别人怕黑时节,他竟同日里行走,偷法愈便。”这些描写已把他渐渐与常人区别开来,拉开了距离,使他的身上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懒龙不仅身怀绝技异能,而且富于神偷的“智慧计谋”,这也正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他在面对危机之时,总能随机应变,及时化险为夷。有一天,他潜入一户人家的衣橱中偷取衣物,不料这家人无意中竟把其锁在衣橱里了。他不慌不忙地把橱内衣物紧缠在身,同时口中模仿着发出老鼠咬衣服的声音。主人听见鼠叫声,于是点起火来驱赶衣橱中的老鼠。就在主人打开衣橱门的一刹那,他就势扑灭了灯火并逃之夭夭。又一日夜晚,他潜入一户人家,欲偷夫妻床边的银箱。不料在黑暗中却被那妇人抓住了脚,妇人大叫有贼。他此时并不奋力争脱逃跑,而是主动去抓那男主人的脚。男主人被弄疼后,认为是自己的妇人抓错了,便对她说:“你抓的是我的脚。”妇人误以为真,只好松手,他便在此时掇了那银箱,如飞出房了。

又一日,懒龙走进一个卖衣铺里,被主人发现并惊呼抓贼。他并未像一般盗贼那样仓皇而逃,而是躲进庭院内的一个大染缸中,用蓬草把缸口盖好。他在缸内想:他们在别处寻不到我,一定会到此处寻我,而此时逃走,身上的染浆又会留下逃跑的痕迹。他于是心生一计,脱下已染的衣服,故意将脚印行至门外,制造出已经逃走的假象,他却返身躲入人家的衣库中。那家人认为贼已逃走,便各自回房歇了。哪曾想到此时懒龙正在锦绣丛中把上好的衣服绕身紧峭,把一领旧衣物外面盖着,又把细软好物装在一条布被里面,打做个包,而后从屋檐上跳出。懒龙行至街上,有几个人见他独自一人负着重裹,怀疑他来路不正,便问他来路。懒龙口不答应,伸手丢了一包衣物在地上。路人认为这必是好物,争先来解包裹。谁知包裹如剥笋壳一般,一层包一层,多是敝衣破絮。原来懒龙事先编结了一个衣服包带在身边,用来防人尾追。他正是利用了路人贪财好奇的心理,使用了缓兵之计成功地逃脱了。凌濛初写诗评论道:“巧计承蜩与弄丸,当前卖弄许多般。虽然贼态何堪述,也要临时猝智难。”对懒龙的“巧计”、“猝智”给予了肯定。懒龙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了极强的心理素质。他能运用一系列智谋及时化险为夷,这种猝智更是帮他把偷技发挥到了极至。

懒龙行事周密,善于抓住时机。他在行盗之前总是细心观察盗窃目标的周边环境,从而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整个偷盗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他常常会在最佳的时间进行偷盗,从而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一次,卫中巡捕张指挥得了一只鹦鹉,他许诺如果懒龙今晚能将鹦鹉偷了去,明日送来给他,以后就不再找懒龙的麻烦了。张指挥令两名军人守宿在屋檐下,防备懒龙来偷鹦鹉。懒龙特意选在守夜军人最疲劳犯困也最容易放松警惕的五鼓时分,从指挥书房的屋脊上,挖开椽子,溜将下来,轻松地盗走了鹦鹉。又一日,一酒店老板和懒龙打赌,只要其夜晚将锡酒壶偷去,就请他喝酒。“酒家翁到晚,吩咐牢关门户,自家把灯四处照了……坐至夜分,绝无影响。意思有些不耐烦了,倦怠起来。瞌睡到了,起初还着实勉强;支撑不过,就斜靠在桌上睡去,不觉大鼾。”酒家翁的举动,都在懒龙的观察之中,他特意选在酒家翁睡着后才行盗,无疑是极高明的。

懒龙善于乔装打扮、伪装自己。他在行盗的过程中,经常伪装乔扮,从而制造出一种假象以障人眼目,可以说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伪装师。他在偷张指挥的鹦鹉时,看见衣架上有一件张指挥穿过的沉香色潞绸披风,几上有一顶华阳巾,壁上挂一盏小行灯,上写着“苏州卫堂”四字,于是心生一计,顿时把衣巾拿来穿戴了,从袖中拿出火种,吹起烛煤,点了行灯,提在手里,装着老张指挥的声音步履、仪容气度,轻轻松松地就在两位军人的严密守护之下当面取走了鹦鹉,令人不得不惊叹佩服。又有一次,他要偷一个福建公子的锦被,守到三更。当公子与众客尽带酣意,藉地而寝时,懒龙说着闽中乡谈,装扮成福建客人,杂入众客铺内,挨入被中,故意挨来挤去,“众客睡不像意,口里和罗埋怨。懒龙也作闽音说睡话,趁着挨挤杂闹中,扯了那条锦被,卷作一束。装作睡起要泻溺的声音,公然拽开舱门,走出泻溺,径跳上岸去了。”懒龙居然能伪装钻到人家被子里而不被人察觉,还能作闽音说睡话,难怪他能那样顺利地偷走锦被。

懒龙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尽管他是一个盗贼,却也是一个社交比较广泛、极会说话的人。吴江知县让其偷印时,他说道:“小人是市井无赖,既蒙相公青目,要干何事,小人水火不避。”他在官员面前装怯示弱,显得极其谦恭谨慎,明显改善了他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当张指挥将他拿去,问道:“你是个贼的头儿么?”他回答道:“小人不曾做贼,怎说是贼的头儿?小人不曾有一毫赃私犯在公庭,亦不曾见有窃盗贼伙扳及小人。小人只为有些小智巧,与亲戚朋友作耍之事,间或有之。爷爷不要见罪小人,或者有时用得小人着,水里火里,小人不辞。”懒龙的这一番巧言辩解是如此滴水不漏、分寸得当,令张指挥不由不信服。在整篇故事中,懒龙的口才表演并不鲜见,他可以说是一个语言充满智慧,口才极佳的神偷。

懒龙还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他在向贫穷的好友赠以钱物时,吩咐道:“这些财物,可够你一世了,好好将去用度,不要学我懒龙混帐,半生不做人家。”后来这位好友把懒龙赠的钱做本钱,竟成了富翁,懒龙的话对他来讲可谓是金玉良言。懒龙被知县派去偷巡案御史的官印,他将官印盗回后以忠言相告:“小人躲在察院梁上半夜,偷看巡案爷烛下批详文书,运笔如飞,处置极当。这人敏捷聪察,瞒他不过的。相公明日不如竟将印信送还,只说是夜巡所获,贼已逃去。御史爷纵然不能无疑,却是又感又怕,自然不敢与相公异同了。”知县刚愎自用,不听懒龙忠言,结果落得个被撤职查办的下场。懒龙最让人佩服的莫过于能够审时度势,在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后能做出“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的决定。懒龙由于在社会上名声太大,树敌较多,“恐怕终久有人算他,此后收拾手段,再不试用”,实实卖卜度日,栖迟长干寺中数年,竟得善终。作为一名神偷,他有一身本领,正处于壮年之期。在这时能做出退隐江湖的决定,这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

在凌濛初的笔下,懒龙形象性格复杂、血肉饱满。他既是一个神偷惯盗,也是一位侠义之士。他一身是胆、重义轻利、仗义疏财、盗富济贫、恪守承诺、从不淫人家妇女,身上有着不少侠士特点。他并无父母妻子可养,之所以干一些偷盗之事,主要出发点在于“借这世间余财聊救贫人”。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少时的朋友,见其穷途潦倒,便许诺偷些金银相赠。结果因户外犬吠得紧,惊醒了户主,几乎丢了性命。然而一个多月后,当又遇上了这位朋友时,他遵守承诺,偷了一大箱金银,也不问多少,尽数给了贫儿。懒龙为救济旧友而两次冒险,这种行为可说是他“为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侠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有一日,懒龙听说一个大商下千金在织人周甲家,正准备去偷取,哪知因喝醉了酒误入了另一个人家。他通过观察和听夫妻对话,发现这是一个贫困人家,他于心不忍,从房梁跳将下来许诺相赠二百两银子。一个更次后,他将二百两银子如数送到。由此可见,懒龙是一个重信义、喜爱劫富济贫的人。

另外,懒龙还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正是因为所偷之处,皆在墙壁上画下一枝梅花作为标记,才得到“一枝梅”的绰号。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不连累他人,“省得明日胡猜乱猜,屈了无干的人”。这也正是懒龙不同于一般小偷的地方,一般小偷作案后惟恐留下任何可察之迹,而懒龙却相反,他有着侠义精神,敢作敢当,不愿牵连无辜。

当然,懒龙毕竟是一个以偷盗为业的神偷,这也注定了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侠士。他有时喜好卖弄炫耀,行事过分张扬,如他的不少偷窃举动,往往只是要与别人打赌争胜,炫耀偷技,或是报复得罪了自己或朋友的人。他有时反贪官,有时也帮贪官。可以说,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侠士。他在贪官污吏面前往往表现出一种立场不明、充满矛盾的态度。他在得知邻县有一个知县秽声狼籍、贪婪异常后,特意潜入贪官衙中偷了一匣子金银,后来又去剪下贪官小孺人的头发以示警告。这都反映了懒龙勇于反贪的积极一面,但这只是个别的事例。懒龙在小说全篇中,类似于这样的反贪豪举并不多见。而且他似乎和官员的关系还很密切,在官员面前,他的豪情有时似乎消失殆尽。他常常以小人自居,表现得过于唯唯诺诺、阿谀奉承。他有时居然肯为贪官充当走卒的角色,可以说是助纣为虐。一个卫中巡捕访知懒龙手段,将其拿住,在听了懒龙所说“爷爷不要见罪小人,或者有时用得小人着,水里火里,小人不辞”之类奉承话后,与他下赌。结果懒龙偷得了鹦鹉,赢了赌局。事后“懒龙也时常有些小孝顺,指挥一发心腹相托”。“小孝顺”无非是金银财宝之物,这些东西也只能是从别人家中偷盗而来的“赃物”。懒龙竟然成了官员的心腹,此处用“官贼结合”四个字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吴江有个治行贪秽、心术狡狠的知县在得知巡案御史正欲找他麻烦后,便赍了聘礼去请懒龙出山相助。懒龙见此贪官如此“厚待”,竟受宠若惊,说道:“小人是市井无赖,既蒙相公青目,要干何事,小人水火不避。”贪官让懒龙去偷御史的印信时,他竟然满口答应。当懒龙得知御史是一名清官后,仍然是非不辨,偷了他的印信。此等行为无疑是与他的侠义性格相悖的,这难免给懒龙形象留下不少瑕疵和遗憾。

客观地说,由于凌濛初没有对懒龙的侠义性格展开更深入的描写,使人觉得他的偷技智慧比其侠义性格留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得多。同时,它也是这篇小说特别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凌濛初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在此,我们结合凌濛初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他所处的明代社会后期的状况加以分析。

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然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社会见解以及时代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凌濛初亦不例外。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所受传统影响而形成的文学创作观,极大地影响了他对懒龙这一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凌濛初秉承了古代小说的“尚奇”传统,创作“二拍”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要让读者“拍案惊奇”。为此,他有意地选取那些“可新听睹,佐谈谐”[3]的新奇之事加以演绎,煞费苦心地将发端于现实的故事传奇化。懒龙这一极具神奇色彩的人物形象,无疑是这一创作指导思想的产物。

另一方面,凌濛初一生在科举考场上屡试不中,极其厌恶科举考试的选才制度。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报国无门。“凌濛初写作‘二拍,起先是因为科场失意,借以发泄心中不平。”[4]他利用懒龙这一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观。

凌濛初自幼天资聪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二十岁就考取了秀才。但从此后他在科场上屡遭挫折,在杭州参加国子监的考试,却榜上无名。他三战皆北,已是个“老童生”。四十岁时又长途跋涉赶往北京参加考试,结果再次名落孙山。凌濛初在科场上耗尽了半生精力,最终连一个举人都没有做成。凌濛初在“二拍”的一些作品中反映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如他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华阴道独逢异客 江陵郡三拆仙书》中写道:“只有科第一事,最是黑暗,没有甚定准的。”在卷二十九《通闺闼坚心灯火 闹囹圄捷报旗铃》中写道:“不是科甲的人,不得当权。当权所用的,不是科甲的人,不与他好衙门、好地方,多是一番布置。见了以下出身的,就不是异途,也必拣个惫懒所在打发他。不上几时,就勾销了。总是不把这几项人看得在心上。所以别项人内便尽有英雄豪杰在里头,也无处展布。”凌濛初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在《神偷》中,凌濛初把传统读书成才的狭隘途径作了时代性发挥,明确地表露出了对只重读书科目的科举制度和人才观的不满和反思,认为“而今世上只重着科目,非此出生,纵有奢遮的,一概不用,所以有奇巧智谋之人,没处设施,多赶去做了为非作歹的勾当。若是善用人材的收拾将来,随宜酌用,未必不得他气力,且省得他流在盗贼里头去了。”凌濛初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各类人才,即使曾经为盗之人也可酌情任用。他进一步指出“剧贼从来有贼智,其间妙巧亦无穷。若能收作公家用,何必疆场不立功?”“况兼这番神技,若用去偷营劫寨,为间作谍,那里不干些事业?可惜太平之世,守文之时,只好小用伎俩,供人话柄而已。”在凌濛初看来,尽管懒龙是盗贼,有不少缺点,但他具有奇才异能,智慧出众,如果有良好的引导和合理的选才用人机制,像懒龙这样的人是能为国家效劳、疆场立功的。这些见解是很有见地的。

凌濛初生活的明代后期是一个政治动荡、吏治腐败、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凌濛初通过懒龙这一人物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官场吏治的腐败黑暗以及官员们的懦弱无能。如:张指挥让懒龙偷鹦鹉后,两人交往甚密,以心腹相托;懒龙偷了吴江知县一箱金子,知县四处缉拿懒龙,后因懒龙剪了他小孺人的头发,他便开始害怕,不再追究此事。吴江县令后来还让懒龙去偷巡案御史的印信。盗贼和官员交往如此频繁,相互扶持,相互庇护,可谓官贼结合。凌濛初评论道:“猫鼠何当一处眠?总因有味要垂涎。由来捕盗皆为盗,贼党安能不炽然?”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官场丑恶现象的痛恨之情。

懒龙作为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着不少传奇色彩与侠义精神的神偷侠盗形象,在我国古代侠义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凌濛初在塑造懒龙这一人物形象时,明显受到了前代作品尤其是《水浒传》的影响。“《水浒传》以其对江湖豪侠形象的塑造,更成为侠义小说的直接源头。”[5]他在《神偷》中特意提到了《水浒传》,说懒龙如同梁山好汉时迁一样本领高强,“《水浒传》中鼓上蚤,其敏捷不过如此。”他还在《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乌将军一饭必酬 陈大郎三人重会》、《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等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浒传》。

凌濛初塑造懒龙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水浒传》基本一样,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在人物性格方面,懒龙形象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在人物原型方面,懒龙形象更是对“鼓上蚤时迁”的继承和创新。时迁与懒龙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天生身材小巧灵便、偷技高超、重义气。不同的是,懒龙的偷技更具有神奇性,更富浪漫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懒龙形象对后世侠义小说也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中的“锦毛鼠”白玉堂便颇似懒龙,是一个有着杰出的偷技智慧和不少侠义精神的侠盗形象。而且懒龙作为一个对官府若弃若离、亦反亦帮,性格充满矛盾的侠盗,无疑在明清小说中侠盗形象职能的更替、变化上起到了桥梁作用。在懒龙之前的侠士多是独立于世、我行我素,与官府对立者;在懒龙之后的侠士多为官府卖力行事。到了清代,武侠小说渐渐与公案小说合流,这时的“侠士已走出草莽,走进了庙堂。”[6]一些江湖侠盗、山贼草寇,得到“招安”后,便都拼死地为朝廷效力,这也正符合了凌濛初的人才观。

笔者认为,深入研究懒龙形象,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凌濛初的文学成就、创作思想和人才观,又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侠义小说发展史的研究。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王定璋.白话小说——从群体流传到作家创造的社会图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P232.

[2]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合肥:黄山书社,1995(2),P385.(以下有关“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外说明)

[3]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序[A].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P795.

[4]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P305.

[5]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P386.

[6]邱培成.江湖侠客已无多——从《三侠五义》看晚清文学作品中的侠[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1). P42.

王建平,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和教学。

猜你喜欢
侠盗侠义神偷
Robin Hood (I)
森林侠盗罗宾汉
“神偷”失算
森林侠盗罗宾汉
不惭世上英
小画匠
我国跨境电商的前世今生
神偷的复仇计划
《聂隐娘》:仙剑不绝的传说
走进科学 之GT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