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对中国动漫本土化的影响研究

2009-07-14 09:54
电影文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本土化影响

魏 华

[摘要]本文从动漫与连环画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分析两者的异同,探究中国连环画可能为动漫发展提供的新契机,研究了连环画对未来动漫本土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目前中国动漫创作表现手法多局限于欧美、日本风格的影响,丧失了民族特色。动漫如果能继承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对传统的技法进行发扬和创新,那么将推动动漫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连环画;中国动漫;本土化;影响

连环画的辉煌已经是昨天的往事,动漫的发展也并不像我们的想象的那么乐观,本土化特色缺失,只能在欧美、日本风潮后边亦步亦趋。那么,中国传统的连环画艺术能否可以为动漫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二者的结合是否会为动漫创造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二者的概念人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异同,对连环画可能影响未来动漫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中国连环画与动漫早期艺术手法的一致性

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动漫狭义上专指动画片和漫画。目前的动漫,在广义上,已经成为强调视觉冲击的“新漫画”的代名词,延伸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与电脑结合成Flash、CG、网络游戏;可以穿插在文学作品中做插图甚至渗入语言文字,比如,表达羞愧、惊讶的一个字“汗”,就是来源于漫画中常见的“汗滴滑下额角”的程式……漫画最早是由鲁迅“引进”,丰子恺发扬光大。漫画分为单幅、四格和连载等,分别承载讽刺、幽默和叙事功能。相比之下,我国单幅漫画相对“发达”,经常体现出“讽刺与幽默”,代表人物丁聪、华君武等。我们的连载漫画只有一种,即连环画。从概念分析可以看出,漫画既属于连环画的一种,也属于动漫的一类,它是连环画和动漫的交集。

回首连环画与动漫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连环画和动漫在题材的选择、角色的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中国连环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一些传世绘画作品中常使用一些连续的绘画形式,显示出连环画的萌芽状态。我国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连环画当属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上的《土伯吃蛇》和《羊骑鹤》。在明、清、民国时期演变、发展,日臻成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动画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因其独特的风格、熟悉的传统道德、感人的情节故事而受到观众的喜爱,例如,《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过猴山》《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阿凡提的故事》等等。我国既是最早开发动画片的国家之一,也曾一度是动画大国之一。《大闹天宫》曾经震惊国际动画界。英国Ⅸ电影与摄制》杂志称它是“最活泼、优美生动,叙述方法简洁、流畅,具有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手冢治虫甚至万分敬仰地说:“是《大闹天宫》将我真正领进了动画的大门。”在艺术手法上,从上世纪2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至1956年《骄傲的将军》的拍摄,中国动画片和连环画一样,以传统的国画技法为主。《骄傲的将军》的角色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与中国绣像人物的画法,略显形式化,有戏曲艺术动画化之感。随后的《过猴山》《小蝌蚪找妈妈》等影片中水墨角色造型、场景效果的出现,显出民族的风格。《大闹天宫》的拍摄宣告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成熟。动画作为一个舶来品,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在这里已基本被创作者理解和驾驭,角色的造型、动作、举手投足之间反映的是追求节奏与韵律感的中国动画造型风格,贴上了鲜明的“中国造”的标签。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动画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优秀作品,被国际动画界称为“中国学派”。

二、中国连环画与动漫的发展现状

然而,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之后,20世纪90年代,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一落千丈,走向衰落。而动漫市场也被美国、日本的作品占领,本土动漫的发展呈现“民族化”危机。

1985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约3000种、8.1亿册,但大多数成了积压品,64开通行本每种发行量由十几万、几十万册骤降到万余册、几千册。许多选题因征订数过低而搁浅,有的订数连最低的开机印数都达不到。1986年全国连环画出版总量下降至1.3亿册,1987年再降至7000万册,1991年下降到了50种,几百万册,即便降价也无法销售。《故事画报》停办,《富春江画报》改刊,连环画编创出版渐趋萎缩。由于连环画的滞销,很多出版社不愿意再出版连环画,连环画创作队伍解体,大量优秀画家分流。连环画走向衰落。

而动漫的发展,由于大量美国、日本动画片的进入,受到了猛烈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千与千寻》《灌篮高手》等这些动画片牢牢占领中国动画市场,给中国动画界带来了极大恐慌。近年来,我国动画市场急剧萎缩,几年才出产一部影院片,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日本现人均拥有国产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由于我国动漫市场一直被日本、欧美所占据,从事创作的动漫人无论是创意还是画风都深受外来动漫的影响。

三、连环画对中国动漫本土化的影响因素

动画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其生存、成长的土壤,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动画的风格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在其内容、形式、格调、表现手法上,要体现出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文化心理需要。从审美心理方面来讲,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表现形式就越容易引起国际动画界的兴趣,越能在世界动画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越能契合外国观众猎奇的观看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性。吸收传统文化,继承传统艺术形式,在原有的探索之上进行再研究再发展,是中国动漫民族化不可回避的道路。传统连环画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随时代而变的新突破,动漫继承传统连环画艺术的精华,如对题材与内容的选择、角色的塑造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都将为动漫本土化发展补充充足的营养。

1注重题材与内容的民族化

动画发展的基础,关键在于尊重自己的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动画的“民族性”同文学、戏剧等一样,主要取决于内容题材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深度与广度,换句话说,就在于是否真实地表现了本民族普通民众工作、生活等现实情况或者反映出深刻的人文历史内涵。当我们回头观望,会发现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真正能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还是一些主题明确、饱含传统文化精神的题材与内容,如,《聪明的一休》《花木兰》等等。

在动画语言日趋国际化、通行化以及观众视听感觉日益趋同化的情况下,既将日美动画日益现代、先锋的动画语言为我所用,又要借鉴传统连环画在题材与内容的选择,关注文化、历史,扩大选择范围,注重社会价

值与娱乐价值的提升,如,《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三言二拍》《聊斋志异》,使动漫在价值观念、地域色彩、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等方面凸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品格。

2探索角色造型的本土化

动画角色作为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产物,更是一种品牌,是动匦衍生产品的基础。动画角色的民族化塑造,首先应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展现民族特质的新道路,探索新时代条件下民族化的动画角色造型方式,确立中国动画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中国动画曾经的成功在于大量借鉴本民族的其他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如,《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借鉴了山东的年画造型;九色鹿的造型完全取自于敦煌壁画;《小蝌蚪找妈妈》则第一次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手法塑造动画角色等等。这种中国民族独有的角色造型方式为世界动画贡献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而今的中国动漫造型几乎都是对日美造型的照抄或者模仿,缺少特色。在角色造型的问题上,认真分析作品对角色的所在的国度、年代、文化氛围等等,找出角色的特征,进行特色造型。传统连环画的造型很值得借鉴,如张乐平《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叶浅予《小陈留京外史》中的小陈、贺友直《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等,不仅仅塑造了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理解和阐释。继承连环画优秀的造型手段,将是推动动漫本土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探索继承传统的表现手法

中国连环画的艺术手法异彩纷呈,有线描、水墨、彩墨、工笔、油画、素描,水粉、水彩、装饰以及其他手法。而且每一种手法又有若干不同形式与风格,或粗犷、或细腻、或夸张、或朴拙。就线描来说,就有单线白描、意笔线描、复线线描、线描加黑白、线描皴擦等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同一种表现手法,也能被演绎出多种风格。如线描表现手法中就有写实风格,如汪国新的《长江三部曲》;写意风格,如施大畏的《暴风骤雨》;装饰风格,如卢延光的《龙女牧羊》等等。而同样是装饰风格的线描,由于画家不同的个性语言和表达方式,又各具特色,既有黄全昌的方圆对比、卢延光的流畅圆润,又有叶毓中的活泼夸张……真可谓百花齐放,令人叹为观止。

动漫曾经拥有的辉煌,归根结底是由于强大的民族文化的支撑,动漫作品蕴涵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从而标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一门艺术能否生存与发展,要看它是否真正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生长成流淌着本民族文化热血的鲜活的生命体,否则它必定是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目前动漫创作表现手法多局限于欧美、日本风格的影响,丧失了民族特色。动漫如果能继承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对传统的技法进行发扬和创新,必将推动动漫本土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本土化影响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