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工委:超九成青少年认为参与公益是责任等

2009-07-16 09:33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个体公益青少年

中国关工委:超九成青少年认为参与公益是责任

中国关工委在京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公益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九成青少年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该报告是目前我国第一份针对青少年的以慈善公益为主题的全国性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以来,‘80后的表现,引发了我们对青少年公益行为的重新思考。”课题组组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桢介绍说。课题组从河北、浙江、黑龙江、陕西、湖南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了6210个青少年样本进行调查,其中49.9%为在校生。

调查显示,在抗震救灾中,青少年表现积极,94.7%的青少年以各种方式支持救灾活动。调查中,有86%的青少年参加过公益活动,84.4%的青少年表示“将来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频率有降低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对青少年公益行为影响最大的不是老师,而是家庭和同辈群体。41.7%的青少年受父母影响参与公益活动,56.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

天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发布

在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办的京津沪渝2009年教育研讨会上,天津市南开区教育中心发布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的内容令人触目惊心。这份刚出炉的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以及教师等,调查历时近一年,共回收有效问卷1214份。

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专业感,缺乏以专业人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因此在工作中难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责任心、进取心,这些将会直接影响教师工作质量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显示在教师的学生观上,特别是如何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上,有很多教师明显感觉不自信,也无从下手进行努力。只有33.5%的教师“相信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一定可以转差为优”,而65.7%的人对转变“学困生”信心不足,认为“教师可以努力去帮助他们,但是结果很难预料”。

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校的民众满意度调查

作为“中国城市服务与治理调查”项目的教育子课题组在上海、大连、成都、西安和深圳五个城市进行了近5000户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搜集了有在学儿童的家庭对于义务教育服务质量的五个方面问题的意见和反馈,包括:入学和择校问题、家庭教育支出问题、学校的信息提供与信息透明度、学校的质量与“客户”发言权以及对于义务教育的总体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民众对于现实的评价总体来说是正面的,这表现在学校较高的满意率。研究也表明,学校收费和入学政策导致了公众较大的不满,同时公众意见的表态和投诉的制度不健全、不有效。在对于评价的各个方面,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一研究的最重要发现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得到公共服务过程中有着多维度的“弱势”。他们得到的公共服务是质量较低的,同时,他们还有严重的“信息弱势”和“表达弱势”;富有人群掌握更多的教育服务信息,也更加有可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进行意见表达。

郭华: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有高而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1)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新教师进入一所好学校,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下,在短时间内就能将教师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快速成长为一名基础扎实、教学规范的合格教师。(2)大量的公开课展示。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还能得到来自同行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公开课会成为教师成长途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成为他后续日常课教学的新起点。(3)有高水平的交流对象。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自己的实践和领悟,还需要与高水平的人交流。

个性化的实践与表达。(1)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创造性教学,是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平常的意义,并且把它放大之后呈现,使之成为教育契机。(2)在潮流面前保持清醒。他们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而且能够在巨大的潮流前保持清醒的头脑。(3)形成自己的教育话语。名师由于他们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以及基于此的创造性实践,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

在教学中体悟幸福人生。从名师的感悟和经历来看,教学不是外在于他们生活的他物,而是根植于其人生的、重要的生命内容。

毛齐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发展述要

传统德育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个时期从1978年至1992年,其德育模式形成了几个特点:第一,模式单一;第二,强调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通常以知识学习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

新型德育模式的萌芽期。这个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左右,是我国德育对于传统进行反思和试图重建新型德育模式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些新型德育模式开始产生,展示出三种不同的发展趋势:第一,强调主体性;第二,强调实践性;第三,强调整体性。

新型德育模式的深入发展期。进入新世纪,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模式基本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的思路,具体表现在: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在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更为密切和深入;二是增加了一批新的模式研究。

霍巍、王泽亮:论学校教育责任的有限性

学校教育究竟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责任有多大?是不是学校要对学生的发展负无限责任?只要学生出现问题,就是学校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对学生素质发展只是具有有限责任,这是因为:每一,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第二,学校教育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教育,只对个体的发展负有有限责任;第三,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其它教育形式都会对个体素质的发展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才能更好地完善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的特殊功能,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校教育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基。表现在学校教育能够为个体生理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教育能够依据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为个体心理素质的发展打下基本;学校教育能够通过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选择、诠释和传授,通过创设社会情境对个体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个体公益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公益
公益
公益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公益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