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09-07-17 03:48蒋俊兴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6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校本智慧

蒋俊兴

近年来,探索和实践“校本管理”,正成为学校管理的热门话题。所谓校本管理,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从学术层面看,校本管理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概念,最通行的就是由从“外控式管理”转向“内控式管理”的西方教育管理哲学演变而来的管理思想。从操作层面看,也有着五花八门的管理模式,比较普遍认同的则是所谓的“权力下移,自主发展”。笔者认为,基于目前我们公办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体制,对一所具体的学校而言,所谓的“校本管理”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决策引领下,怎样因校制宜去更好地落实问题,而不是去创造什么新的管理机制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实施校本管理,就是要在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和服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前提下,探索学校办学层面的宏观运筹和学校各微观管理的资源配置和细节打造,通过落实先进的管理理念,实施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改善学校管理流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管理首先关注的是校长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行为。所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说的就是校长的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对改善学校现状,明晰办学思路,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等的举足轻重的“灵魂”地位。校长的管理素质和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法制观念、管理风格、管理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等。校长能否因校制宜地分析判断问题、履行管理职责、进行管理创新、激励改革精神、调动全校积极性、挖掘多方资源、协调各种力量、建设和谐校园等,是能否形成学校整体系统发展合力的关键。

其次,“校本管理”重视关注学校的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和相关社会群体等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相互支撑,而形成的适合“校本管理”发展的生态环境。其中管理层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团队战斗力是根本保证。这就是说,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群体,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管理岗位“坑”上的角色——“萝卜”累积之和,也不是一个个“冠以领导之名”的教学骨干的线性叠加。它应该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着共同奋斗目标,形成默契言行作为,凝聚内在情智合力的优秀团队。这个优秀团队中的个体,是经过一定的规则筛选,又根据一定的规律组合的,彼此之间是能够共生共荣,互赏互补的。在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个体,不仅仅是“教学的精英”,更是“管理的领袖”,他们在这个团队中是动态稳定的,而这个优秀团队整体的“精、气、神”则是绵延不变、经久不衰的。于是,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就形成了一个“气场”。在这个“气场”中,管理者也好,被管者也好,旁观者也好,都是相互“通脉”的,共同依存的,协调成长的。

最后,“校本管理”关注学校管理文化的打造和推进。在现代学校管理背景下,校本管理不是简单的“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而要从对具象的物的管理走向颇具内涵的文化管理。其管理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学校可持续发展;所呈现的形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短期的还是久远的,单个的还是组合的,都能体现学校的核心追求,适应社会的主流发展,形成一定的文化品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注重研究和分析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和学校教育的具体实际,逐步构建并正在完善校本管理体系;围绕“彰显管理智慧,打造和谐校园”的办学思路,不断追求管理的科学性、智慧型和精致化,促进学校的快速、高效、稳步发展。

追求“科学规范”,

夯实校本管理的基础保障

作为一个高效的管理,它首先体现在科学性、规范性和有序性。作为校本管理,一定程度上具有个性特征。但它的这种个性特征应该是符合一般管理要求,适应一般管理原理的。校本管理涉及校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等学校管理的诸多方面,校本管理也体现在涉及行政办学行为,教师教育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诸多环节。于是校本管理制度的拟定必须是符合国家教育法规、政策规定和文件要求的。在这中间,有些文件是需要刚性执行的,而且必须不折不扣;有些文件是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之具体化和本土化的。学校管理的有些要求,我们并不能找到具体的政策条文,或者说上级需要我们进行个性化的实验,再就是学校在某个发展阶段需要强化某些要求以及出台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在这些情况下,需要对校本管理的具体要求作创造性的拟订。但有一点也是要明确的,这些制度的拟定,必须以上级相关文件为规范依据。只有这样,我们的校本管理制度才可能是科学规范的,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

校本管理的科学规范,还体现在规范制度的执行流程的科学有序上,包括下文要涉及的管理的精细化、精致化和智慧型都是以科学有序为前提的。为了保证管理过程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我们规定每一项管理,每一个大活动启动之前,相关部门都必须认真讨论并制订书面的实施方案;管理运行过程中,还应进行相关的全程跟踪;活动结束,都要有工作的小结反思。必要的时候,还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和总结等。

追求“智慧创新”,

健全校本管理的有效机制

管理制度是死的,机械性的,但管理过程是活的,变动性的;校本管理虽然就“管”而言涉及更多的是“事”,但面对的却是“人”。学校的管理,尤其是上升到文化层面的管理,又有其复杂性和隐匿性。光靠科学规范地执行管理制度,往往会陷入僵化。这就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确地认识与合理地调配各种管理资源,及时地发现与艺术地调整管理过程中的偏差,还要全面地总结管理经验与客观地分析管理失误,真正做到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予以智慧引领、智慧推进和智慧评价。

为此,在明确管理制度时,我们注重科学规范与人文滋养相结合。注重被管理者对管理制度的认同。甚至,强调将管理制度更多地内化为被管理者的内在需求与精神动因。例如在教师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以“教师为本”,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激励教师增强责任意识,促进教师成就自身价值,保障教师落实合法权益”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激励。“爱心育人,智慧育人”的班主任育人规范要求,“感动实小的十佳教师”系列评选,还有“关爱学生健康成长20问”的情智启示,以及对教师教学“七认真”工作和参与智慧型教学科研方面的智慧管理系列举措……让学校管理层的每一位同志都清楚地知道并积极地践行着:每一样管理工作,都必须蕴含智慧的元素,都必须以智慧的眼光去审视管理流程。

追求“精细精致”,

提升校本管理的文化品位

学校管理是需要“精耕细作”的,然而只有溶入智慧的精细管理,才有可能达到精致的文化管理深度、宽度和高度。同时,根据新形势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总结学校开展“智慧型教育研究”以来的阶段成果,特别是反思我们实行“校区一体,规模办学”四年来所存在的矛盾与困惑,我们提出了实现学校校本管理精致化的理想追求。

精致的依据是科学,精致的基础是精细,精致的支柱是智慧,精致的形态是高雅。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着力于打造学校的主流文化。在制度建设上,我们着力逐步完善一整套的校本管理细则。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心灵的体贴,对体质的关注,对主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我们坚持以“体验”代替“说教”,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得到锻炼;用“感化”代替“管制”,让学生在悄然无痕的教育熏陶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让顾客满意”是所有服务行业的行话,然而,让服务对象“感动”,才是教育作为特殊服务行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服务行业常会出现因失误和误解而造成的服务对象的不满意。于是在应对学校危机的处理上,我们更需要强调精致与智慧。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艺术更有无穷尽的奥妙。一个科学、智慧、精致、高效的校本管理,需要管理者的辛勤耕耘,更需要管理者的睿智劳动。所谓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追求校本管理的精致化,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实现高效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校本智慧
浅析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完善措施研究
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