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的审美化

2009-07-20 03:33缪亚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美的情感

缪亚群

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生活的美,自然环境的美,人物性格的美等等。而这些美的形式,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里都有丰富的反映,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入境。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要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音乐、绘画、多媒体课件、讲故事、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要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如学习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入境”,深入感受和领会文章中对春花、春风、春雨、春草描绘之美妙情境,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一次踏青,让学生用文字写生的方式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叙自己眼中的春天,思考“春天的美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样,就拉近了生活和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中营造了学习《春》一文的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再适时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如此美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如此美的词句我们也可以信手拈来,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进人课文描绘的情境。

2,入情。审美教育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的心理情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说:“情者文之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心雕龙·知音》刘勰)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感情,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教师可凭借语言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正在于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情操,体现着人格美的巨大魅力,唤醒人性中本能的崇高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章写景状物辞彩华美、音韵和谐、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鲜明特点,引导学生赏读以领略景物描写之美,再由景入情,体味登楼者的不同心情或心境。进而领会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与对滕子京的勉慰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唤起对崇高理想与抱负的追求。

古诗词的阅读,尤应注意培养学生“人情”的审美感受力。诗歌语言文字优美的背后是人性的优美。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切感受诗中蕴涵的英雄志、报国情、正义感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感。除了课本中的著名诗篇,还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面扩大到课外,多多感悟,多多积累,以期达到提高学生“人情”的审美感受力。

3,怡情。阅读审美的本质和目的决定了他的愉悦性特点。情感愉悦性是阅读审美的根本特点之一。凡美的事物,都具有感染人、愉悦人的特性,人们接触美的事物的时候,往往被其巨大的魅力所吸引。产生某种感情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有时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如孔子在欣赏《韶乐》后,竟三月不知肉味,赞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之美让孔子陶醉、心旷神怡,使他得到情感上的极大愉悦与满足。

下面,以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教学为例,谈谈阅读的“怡情”教学。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极富启示意义的文章。文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和人情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与满足。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感悟莎利文老师身上体现的关爱人的人性美:关心人的健康发展、发掘人的内在潜力、施爱于特别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安妮·莎利文是一个在贫穷与疾病的困境中发育成熟的罕见天才人物之一,当她二十岁当上海伦的老师后,就下决心要领着这个孩子进人新的世界。文章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将师生之间的互爱互学做了生动的描绘。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海伦体现的人格美:作为一个残疾人,具有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敢于挑战自身,勇于探索的坚毅品质。邓恩曾为海伦感叹道:“上帝呵,生活对她来说是多么单调。每天都是一个样子,晚上和白天都是一个样子。”而海伦在莎利文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扭转了自身的命运,从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孩子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这种奇迹的创造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惊叹和称赞,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第三,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一切景语皆情语”,特定的环境、景物描写,有助于反映人物特定的心理、情感。在课文第12段的景物描写中,用了“骚动”、“刮”、“怒吼”、“摇晃”、“打断”、“跳下来”、“动弹不得”、“留在”、“感到”、“坐”、“抓”、“扶”、“搂住”、“踏”等动词。使景物、场景的描写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地写出了海伦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境。师生一起深入感受课文所蕴涵的审美因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美中获得愉悦,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

4,品味。阅读,离不开品味,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不管遣词用语,还是谋篇立意,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匠心独运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抓住这些极富表现力的地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体会。

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品味其深意。如指导学生阅读《孔乙己》一文,可以抓住文末“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进行品味,切入角度为体会“大约”、“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的妙用:“大约”,可见孔乙己之死无人过问,“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他的活着只不过给人们提供一个笑料而已;“的确”,说明他的死是必然的,孔乙己的悲剧正是封建社会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这样的品析,

能较为迅速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很有好处。

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透过审美对象体会深层的审美意味:一个审美对象离不开真、善与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一般都有“意义层”与“意味层”,“意义层”是指对象显示的社会功利方面(属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它具体、直接;“意味层”,只能感悟、领会。怎样体会审美对象的意味?针对学生生活阅历的实际,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家的情感、经历及相关情况,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味层”。如《早发白帝城》,讲李白朝辞暮宿,千里之遥,一日即归。“千里”与“一日”的对比,显示出速度,具有强烈的轻快感。又以闻猿声的听觉来反衬舟行之速的视觉,水流湍急,一叶轻舟,如开弓之箭,急行如飞,瞬息之间,已穿过万千山峰了。如电影的快镜头扑扑闪闪,又像三峡急流夺路而去。但只满足这些,则只是表面的。我们还应体察到这首诗不仅有外在的速度,而且有内在的律动——情绪律动。这就是意味——言外之意。

5,感象。新课程初中语文选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有利于进行审美化阅读教学。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艺术形象,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首先涉及的便是感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由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用文字塑造而成,其艺术形象作用于审美主体是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因而具有间接性,即便是作品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水浒》中的鲁达,《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等等,也不像绘画、雕塑、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那样具体。所以必须通过想象与联想才能进行审美鉴赏。审美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实质上是一个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由于其生活经历、思维方式、想象能力等的差异,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会得到不同的再创造,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阅读中,驰骋想象的过程,就是加工艺术形象的过程。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3句仅18字,只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等9种事物,每种事物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进行充分的创造性想象,从而形成一定的意象。在头脑中让这些本互不相干的事物。组织成浑然一体的画面,构成一幅苍凉深秋时节暮色笼罩之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羁旅图。

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既然是一个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就不能因文论文,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文中有限之象,去领会某种更深远的意蕴,即“象外之形”或“弦外之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赏中去思。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特别是优秀的诗歌,往往只有很简约的形象描写,需要更多的想象,才能体会其意境,领略其诗味。再以鉴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在感知“沦落天涯的游子羁旅图”这一意象的基础上,进而根据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才能体会蕴涵其中的无限凄苦之情。由此可见,鉴赏决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创造,正如高尔基所说,“以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作品中的描写,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丰富充实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当今社会尤其有意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紧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考试考什么,学校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即使教了,也是围绕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规范”学生的阅读。阅读本来是一件精神愉悦的事,但这种愉悦已被考试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赶跑了。阅读教学中早忘了让学生“细嚼慢咽”。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得到美的熏陶,没有充分感受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而且,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审美观也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审视社会、对待人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对于当今商业文化泛滥、世风每况愈下的功利社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美的情感
打破平衡
情感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