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游戏治疗运用于震后幼儿心理重建的实践构想

2009-07-20 04:25张文文周念丽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治疗室震区个体

张文文 周念丽

[摘要]幼儿的心理重建是震后幼儿教育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震后幼儿成长环境的失衡是导致幼儿心理创伤反应的主要原因。游戏是帮助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游戏治疗具有帮助幼儿协调内外生长环境的功能。游戏治疗室内幼儿的自我调节以及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幼儿修复失衡的成长环境,使幼儿走出心理阴影,重获快乐和健康。

[关键词]地震;幼儿;成长环境;游戏治疗;心理重建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48-04

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心理重建是震后重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接受心理干预的对象来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幼儿自然是重中之重。“5.12”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各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震区幼儿的心理重建工作中。例如,媒体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震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众多志愿者赶赴震区,通过各种方式对震区幼儿实施心理干预。其间,笔者也作为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前往四川都江堰市开展幼儿心理重建工作。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震区的短短两周时间里笔者对震区幼儿心理重建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志愿者短期的心理援助工作虽然可以为当地幼儿带去一时的欢乐,也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但是否真能有效地发挥心理治疗作用?目前震区幼儿主要的心理创伤表现有哪些?导致心理创伤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震区现状开展有效的心理重建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在震区的实际经历,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震后幼儿心理重建的必要性

(一)震后幼儿的心理创伤反应

个体遭遇灾害或创伤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作出不同的反应。多数情况下,个体创伤后的心理压力会随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轻,但若压力超出个体的承受能力而使个体无法自我调节至心理平衡,个体就会长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因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的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简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衡状态。灾难过后,幼儿是发生PTSD的高危人群。美国PTSD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一旦经历地震,成人发生PTSD的概率为32%~80%,儿童发生PTSD的概率为26%~95%。尤其是地震中的孤儿,他们失去至亲,往往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发生PTSD的概率会更高。张本等人调查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孤儿PTSD的发生情况,57名被调查者中有27例(47%)达到了急性应激反应(ASR)诊断标准,13例(23%)达到了PTSD诊断标准。日本的儿童精神医疗队在阪神大地震后,立即全面、系统地投入到儿童的精神医疗照护工作中。然而五年之后,他们发现仍存在着范围极广且极严重的创伤后心理疾患现象。过去世界各地所有流行病学报告都指出,儿童的灾后心理创伤将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笔者根据自己在志愿者服务期间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总结出震后幼儿心理创伤反应的主要表现。

1.心理应激过度

心理应激是由于紧张的刺激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紧张状态,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的某些改变。适度的应激是有益的,可以引起警觉,促使人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迅速作出决策,以适应周围环境。地震后余震不断,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个体自我保护的本能需要。但当这一状态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即应激过度)时,个体可能会出现机体某些器官或功能的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震后较长时间里,一些幼儿一直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如对已发生的灾难产生错觉,想象灾难一直在发生,即使灾难发生在很远的地方,他们也会认为灾难就在附近,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他们的心理会长期处于警觉状态,一些并非灾难性的事件,他们都可能会将其看成是灾难的前兆。此外,他们由于警觉性过高,常常难以入睡,或睡眠浅、多梦、易惊醒。

2.负向情绪增加

与震前相比,震后幼儿的负向情绪有所增加:(1)常常发怒、暴躁、大叫,常常迁怒于家长及与其关系密切的成人。(2)害怕。灾后幼儿变得害怕独处,不敢一个人去厕所或独自睡觉,也害怕与家长分开,以前并不能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事情,诸如下雨、救护车的声音、叫喊声和家长的某些表情,现在却让他们害怕。(3)自闭。经历创伤后,有的幼儿完全封闭自己,如不言不语、不笑、无表情、不愿和外界交流等。

3.行为上的消极变化

幼儿心理受到伤害时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变化:(1)打入或其他攻击性行为。打入是表达愤怒情绪的手段之一。幼儿缺乏安全感时,常常会产生攻击他人的行为。(2)不言不语。由于受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担心和焦虑。(3)行为动作变得幼稚。灾难后幼儿可能出现行为退化,例如,像更小的孩子那样咬手指、尿床、说儿语、缠着父母不放、要求父母喂饭和穿衣。(4)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震后一些幼儿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被迫离开父母、家庭、朋友,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可能会以异常的方式回应别人的举动。

4.生理不适反应

震后,幼儿还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如吃不下饭或吃得太多;出现睡眠问题,尤其是低龄幼儿,可能害怕晚上一个人睡觉,常常从噩梦中惊醒,醒来后仍感到恐惧;出现肠胃不适、腹泻、头痛、疲乏、易受惊吓、呼吸困难或窒息等躯体症状。

震后幼儿可能会出现以上一种或几种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矫治,持续时间过长,轻则导致身心功能的失调或部分丧失,使个体不能正常地学习、生活;重则导致精神疾病。

(二)成长环境失衡:导致震后幼儿心理创伤的主要因素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对于多层环境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这些结构依次是微系统(Microsystems)、中间系统(Mesosystems)、外层系统(Exosystems)和宏系统(Macrosystems),㈨上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一组俄罗斯套娃玩具一样。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心或嵌套于其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与环境进行双向的互动,从而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幼儿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受到各种生态系统因素的影响。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来自环

境的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是很有限的,当外来压力大于幼儿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幼儿就可能因为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而呈现混乱和无序状态。震后许多幼儿的创伤性心理反应就是成长环境的失衡导致的。震后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改变是幼儿成长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微系统的改变。微系统主要是指个体亲身接触和参与其中,与之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的环境。幼儿成长的微系统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而地震使很多幼儿的家庭发生了变化。有的幼儿成了孤儿或只剩单亲,有的幼儿家里的房子由原来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变成了阴暗潮湿的帐篷或狭小的板房。最重要的是,在遭受巨大灾难后,家长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而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养行为是影响幼儿最为直接的生态因子。地震也使当地的幼儿教育遭受重创,很多幼儿园在震后不复存在或出于安全考虑暂不开课,许多幼儿处于散居、无人照管的状态,与震前有规律的生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是中间系统。中间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园之间、邻里之间的相互联系。震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脱节,邻里关系也因为震后安置的需要而重新建立,邻里之间并不熟悉,这些幼儿成长中的重要生态因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再次是外层系统。外层系统是指个体成长的生态环境中一些并不直接接触或参与,但可以对个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如幼儿父母的工作单位、幼儿园领导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显然,这些生态因子对幼儿的有益影响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打乱,乃至减弱和消失。

二、将游戏治疗运用于震后幼儿心理重建的实践构想

游戏治疗是指通过游戏为幼儿创设一种温和、受信任及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产生内心世界变化的心理治疗方法。成长环境的失衡是导致震后幼儿心理创伤反应的主要原因。游戏治疗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游戏协调幼儿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帮助幼儿释放消极情绪,唤醒其心理的自我生长潜能,使其重获内外生长环境的动态平衡。游戏治疗室和家庭、幼儿园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通过不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协同努力,帮助幼儿修复震后失衡的生态系统。

(一)游戏治疗室可为幼儿提供轻松自由的自我调节空间

游戏治疗室是进行游戏治疗的专门场所。与外面的环境相比,游戏治疗室有它的独特之处。一个大小适度的空间、每次40~50分钟的游戏治疗、充足的游戏材料、治疗师无条件关注和接纳的态度,都可为幼儿创设一种有秩序感的物质环境和支持性的心理环境,为幼儿提供一种可以建立安全感的场所。震后有的幼儿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过度担忧、焦虑,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因此,游戏治疗室是幼儿重建对周围环境信任的襁褓。幼儿在游戏治疗室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和游戏,在自主选择、自主决定中体验自主性、胜任感和成就感,缓解在地震中形成的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力感。治疗师为幼儿提供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使得幼儿在游戏治疗室中不会害怕因失败或违反规则而遭到指责。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幼儿能重新认识真实的自我,把震后累积的挫折感、紧张感、不安全感、困惑、恐惧、攻击的欲望等统统在游戏中释放出来,由此使幼儿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并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游戏治疗室也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塑造自我的空间,幼儿可以在里面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协调内外成长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掌控感,满怀信心地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游戏治疗室的建立对于游戏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震区建立一定数量的游戏治疗室并配备合格的游戏治疗师是很有必要的。即使当地现实条件不允许,营造自由、无条件关注和支持的氛围,提供一定数量的玩具等仍对我们因陋就简开展游戏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游戏治疗不应仅限于在游戏治疗室内进行,将心理治疗的希望仅仅寄托在游戏治疗室中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在游戏治疗室中释放了消极情绪后,仍要回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在治疗室内取得的效果不足以在更为复杂的外界环境中发挥作用,幼儿就会产生新的不适应。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整体的成长环境,顺应现有的生态系统,实现成长环境的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家庭与幼儿园形成合力,共创幼儿成长环境的平衡

能够对幼儿进行游戏治疗的不仅是专业的游戏治疗师,家长、教师是幼儿更为信赖、与幼儿之间关系更为密切的人,因此,我们可以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关游戏治疗的指导,通过师幼互动游戏和亲子游戏更好地发挥游戏治疗的作用。

现代家庭研究者强调父母与孩子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因此,要使幼儿的成长环境得以恢复,仅仅对幼儿进行游戏治疗是不够的。此次地震灾难重大,损失惨重,许多成人的心灵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创伤,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教养行为的转变。因此,通过家长对幼儿进行游戏治疗,指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不仅带给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可以感染成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人的心理压力。

幼儿园是对幼儿成长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教师、同伴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震后幼儿的游戏治疗,幼儿园也是重要的合作者。正如前述,在地震中心理严重受创的幼儿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判断和识别,给予更多的关爱,从而使这些幼儿重建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教师也要学习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辅导技巧,与幼儿一起度过心理危机时期。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以有效地安抚幼儿的情绪。同样,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与幼儿积极的互动可以给予教师巨大的心理支持,让教师也得到安慰和鼓励。

心理危机对于人的心智成长既是一种摧残、考验和挑战,也是一种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将生命教育引入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学会珍惜生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勇敢的态度、坚实的步伐、良好的心态迎接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对震后幼儿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放纵或是施舍。如果一味地给震后幼儿贴上“来自灾区”的标签,事事特殊处理,降低标准和要求,很容易使其成为“另类”,使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给予,更习惯于依赖,从而降低独立性。因此,教师应更多地为幼儿提供一些机会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克服当前的困难,走出阴影。

幼儿园和家庭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幼儿园与家庭如能形成合力,共同给予幼儿支持,不仅可以推动幼儿心理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体验到温暖,感受到足以改变现状的力量,最终“使天使们受伤的翅膀得以恢复”。

猜你喜欢
治疗室震区个体
流浪卫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芦山震区大田坝崩塌发育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蒙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研究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稳律灵治疗室性心动过速58例
强震区软弱地基上承式连拱桥设计总结
治疗室消毒效果分析及改进